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思考】
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本具体讲解,以小方框的知识补充形式呈现在七年级的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指导地进行随文教学。对于词语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即便是放在随文教学中进行,更多也只是停留在辨析层面,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打破分析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能不能从认知上升到运用的层面呢?
词法教学,其学习最终目标是在运用,而运用的前提一定是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去想,那么如何理解形容词,如何运用形容词自然就成为了这堂课的预设重点。于是,初步考虑从课本系统知识点出发,理论指导实践,从辨认,到理解,再到运用,联系生活,拓展实践,以这样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授课过程】
任务一:明确概念,学会辨认
教师屏显呈现形容词知识点,提示学生明确形容词的概念: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的词,我们可以称它为形容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辨认形容词?
生:我一般判断形容词会看它是不是在名词前面或者用来修饰名词。比如:漂亮的老师。这里面“老师”是名词,“漂亮”是用来修饰老师的,所以“漂亮”是形容词。
师:他解释的非常清楚。我们常用形容词来描摹人,可以有“漂亮的老师”,也可以有“认真的同学”,这里“漂亮”“认真”都是形容词。可是老师想问,“认真地打扫”“读书读得很认真”,这里的“认真”是形容词吗?
生:我认为不是,这里“认真”修饰的都是动词,这个词这里应该是在做副词用。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是形容词,因为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这里“认真”还是用来描摹事物的,是对事情状态的描摹。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前面同学的思考有点受英语语法的影响。其实在我们现代汉语语法中,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de”,只要是对人、事、物起描摹作用的,我们一般都可以把它判断为形容词。
师: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辨认形容词?
生:这段话里还说到,“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师:同学捕捉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程度副词的方式来判断形容词。但是这里说的是“许多形容词”,那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那我们在这段话中找一些现成的词来验证一下吧,比如这里的“绿油油”“红彤彤”,大家看这两个词前面我们能加程度副词吗?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不能。单独“绿”和“红”这两个字是可以前面加这些词的,但是“油油”和“彤彤”相当于已经起了程度副词的作用,所以就不能再在前面再加表意重复的词了。
师:非常好!这里叠词已经有程度上增强的作用,所以就不适合在它的前面再加程度副词了。由此可见,如果词语本身已含有表程度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词我们就不适合再用这个方法去进行辨认了。
小结:通过大家刚刚的一番探讨,我们知道了在辨认形容词的时候,第一要素是要看它是否具备描摹作用,第二,再试试看它的前面能不能加程度副词,当然,前提是这个形容词本身没有表示程度的意思。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辨别形容词的理论知识,现在,我们请同学们看一看,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很快从下列这些词中找出形容词,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众生举手)
生:我认为“清新”“滑稽”“甜美”这几个词应该是形容词。
师:找得非常准。可是我们知道,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往往会简单辨认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能做到理解、运用词语。
【设计意图】
这部分属于教学中的“输入”部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寻找辨认形容词的一般方法,教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举例说明;在理解形容词时,尝试通过感官元素和文字语境两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对形容词内涵的认知;而在运用形容词时,又通过词与词的比较,段与段的比较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掌握形容词运用的窍门及强化形容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词语。
“语言的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词语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多语境、多形式、多手段的言语实践,学会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从而掌握词语的一般特征与运用规律,最终形成个人的经验性、内化了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
任务二:巧用方法,学会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看“清新”这个词语,大家第一时间会把这个词和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聯系起来?
生(齐):空气。
师: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什么叫“清新的空气”?你能不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一下“清新的空气”?
生:我觉得是刚刚下过一场春雨一样,感觉草地上有一阵芳香的气味,飘散在空气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有一种青草香,眼前似乎可以看到那片绿油油的草地一般。刚刚这位同学描述的这段话,让老师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春》。
师:在这篇课文的“春风图”里,有一段话和刚才同学描述的这段有些相似,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老师发现,刚刚这位同学在理解“清新”的时候,已经借助了嗅觉、视觉元素,把原本无色无味的空气描绘地有色有味起来,那现在来看“清新”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清新”这个词有清爽、新鲜的意思。
师:揣摩得非常到位,一种清爽、新鲜、舒适的感觉。那么“清新”除了可以描摹空气之外,还能用来描摹什么呢?我们请大家看下面这段话:“这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清新优美。” 这里的“清新”我们可以怎么去理解呢?(结合童话《会走路的树》)
生:我觉得从这篇童话故事中看出,这里的“清新”是指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十分质朴,但是传情达意非常的明显、清晰,这样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清新”。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借助语境,理解这里“清新”是指语言风格,是一种质朴、干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
师:通过对“清新”这个词的理解,我们发现,在理解形容词的时候,可以借助感官元素,比如视觉、嗅觉等,或者我们也可以借助文字语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掌握形容词的意思。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实践操作一下,我们还有两个词“滑稽”和“甜美”,这两个词我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句式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解(词语)时,我借助
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本具体讲解,以小方框的知识补充形式呈现在七年级的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指导地进行随文教学。对于词语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即便是放在随文教学中进行,更多也只是停留在辨析层面,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打破分析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能不能从认知上升到运用的层面呢?
词法教学,其学习最终目标是在运用,而运用的前提一定是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去想,那么如何理解形容词,如何运用形容词自然就成为了这堂课的预设重点。于是,初步考虑从课本系统知识点出发,理论指导实践,从辨认,到理解,再到运用,联系生活,拓展实践,以这样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授课过程】
任务一:明确概念,学会辨认
教师屏显呈现形容词知识点,提示学生明确形容词的概念: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的词,我们可以称它为形容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辨认形容词?
生:我一般判断形容词会看它是不是在名词前面或者用来修饰名词。比如:漂亮的老师。这里面“老师”是名词,“漂亮”是用来修饰老师的,所以“漂亮”是形容词。
师:他解释的非常清楚。我们常用形容词来描摹人,可以有“漂亮的老师”,也可以有“认真的同学”,这里“漂亮”“认真”都是形容词。可是老师想问,“认真地打扫”“读书读得很认真”,这里的“认真”是形容词吗?
生:我认为不是,这里“认真”修饰的都是动词,这个词这里应该是在做副词用。
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是形容词,因为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这里“认真”还是用来描摹事物的,是对事情状态的描摹。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前面同学的思考有点受英语语法的影响。其实在我们现代汉语语法中,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de”,只要是对人、事、物起描摹作用的,我们一般都可以把它判断为形容词。
师: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辨认形容词?
生:这段话里还说到,“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师:同学捕捉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程度副词的方式来判断形容词。但是这里说的是“许多形容词”,那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那我们在这段话中找一些现成的词来验证一下吧,比如这里的“绿油油”“红彤彤”,大家看这两个词前面我们能加程度副词吗?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不能。单独“绿”和“红”这两个字是可以前面加这些词的,但是“油油”和“彤彤”相当于已经起了程度副词的作用,所以就不能再在前面再加表意重复的词了。
师:非常好!这里叠词已经有程度上增强的作用,所以就不适合在它的前面再加程度副词了。由此可见,如果词语本身已含有表程度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词我们就不适合再用这个方法去进行辨认了。
小结:通过大家刚刚的一番探讨,我们知道了在辨认形容词的时候,第一要素是要看它是否具备描摹作用,第二,再试试看它的前面能不能加程度副词,当然,前提是这个形容词本身没有表示程度的意思。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辨别形容词的理论知识,现在,我们请同学们看一看,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很快从下列这些词中找出形容词,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众生举手)
生:我认为“清新”“滑稽”“甜美”这几个词应该是形容词。
师:找得非常准。可是我们知道,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往往会简单辨认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能做到理解、运用词语。
【设计意图】
这部分属于教学中的“输入”部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寻找辨认形容词的一般方法,教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举例说明;在理解形容词时,尝试通过感官元素和文字语境两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对形容词内涵的认知;而在运用形容词时,又通过词与词的比较,段与段的比较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掌握形容词运用的窍门及强化形容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词语。
“语言的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词语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多语境、多形式、多手段的言语实践,学会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从而掌握词语的一般特征与运用规律,最终形成个人的经验性、内化了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
任务二:巧用方法,学会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看“清新”这个词语,大家第一时间会把这个词和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聯系起来?
生(齐):空气。
师: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什么叫“清新的空气”?你能不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一下“清新的空气”?
生:我觉得是刚刚下过一场春雨一样,感觉草地上有一阵芳香的气味,飘散在空气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有一种青草香,眼前似乎可以看到那片绿油油的草地一般。刚刚这位同学描述的这段话,让老师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春》。
师:在这篇课文的“春风图”里,有一段话和刚才同学描述的这段有些相似,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老师发现,刚刚这位同学在理解“清新”的时候,已经借助了嗅觉、视觉元素,把原本无色无味的空气描绘地有色有味起来,那现在来看“清新”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清新”这个词有清爽、新鲜的意思。
师:揣摩得非常到位,一种清爽、新鲜、舒适的感觉。那么“清新”除了可以描摹空气之外,还能用来描摹什么呢?我们请大家看下面这段话:“这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清新优美。” 这里的“清新”我们可以怎么去理解呢?(结合童话《会走路的树》)
生:我觉得从这篇童话故事中看出,这里的“清新”是指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十分质朴,但是传情达意非常的明显、清晰,这样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清新”。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借助语境,理解这里“清新”是指语言风格,是一种质朴、干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
师:通过对“清新”这个词的理解,我们发现,在理解形容词的时候,可以借助感官元素,比如视觉、嗅觉等,或者我们也可以借助文字语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掌握形容词的意思。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实践操作一下,我们还有两个词“滑稽”和“甜美”,这两个词我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句式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解(词语)时,我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