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起,社会上流传一个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偏方,即用洋参、丹参、山七、冰片等中药,打为细末,经常服用。据称,此方价格便宜,效果很好,故深受老年人的青睐,纷纷如法炮制,有病无病,天天服用……
也不知何时起,我们门诊上老年病人多起来,他们大多有头胀痛或刺痛、咽干舌燥、舌质红少苔,甚至呈镜面舌,气短、失眠、肢软乏力,以及其他一些不适症状。而且他们的自述中都表明经常服用这个偏方,初时并无明显不适,慢慢就有上述症状了。他们问,这些症状是否因服用偏方引起,这个偏方究竟能不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可不可以长期服用。
从中药学看,这个偏方中的洋参益气养阴,山七、丹参活血化瘀,冰片行气通络,应该是对那些因气滞血瘀型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于是,有的人吃了这方见了效。但是,方中的山七、丹参、冰片共用时,其行气活血作用倍增,并有行气中耗气,活血中耗血的副作用。于是,对那些气虚血弱型、肝肾阴虚型心脑血管患者,以及平素是此类体质的人,便会药不对证,损气伤阴耗血,出现一些原本没有的症状与不适。其中最常见的是伤阴耗血后,出现咽干舌燥及舌体通红无苔的镜面舌等表现。
群体滥用药物现象的原因,一是人们忘记了偏方仅是偏方,并非人人皆宜。既然是偏方,对其证者服后肯定有效,不对证者服后必生变证。二是人为的夸大这个偏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须知,中医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应该是包括加强锻炼、调节饮食、规律生活等多种方法,并非全靠药物;中医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应该辨证分型论治,并非单纯使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类药物所能奏效的。
所以,凡欲使用这个偏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者,应首先了解这个偏方的正负作用,再考虑是否使用。最稳妥的方法是,找正规中医师诊断后,再行定夺。盲目滥用偏方往往害人不浅!
点评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热、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心包炎、心包积液、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主动脉与大动脉疾病、心血管神经症、心肌疾病、心血管外伤,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等。可见,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其病理变化也各不相同。而“社会上流传一个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偏方(以下简称“流传偏方”),即用洋参、丹参、山(注:“山”应当是“三”)七、冰片等中成药,打为细末,经常服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我认为,陈医师在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是及时正确的。因为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既有主治证,又有禁忌证,更有不良反应。对此只有全面认识与了解,才能比较科学地用药治病。
中医辨治心血管疾病,主要从气、血、虚、寒、热、痰、湿、风等八大方面辨证论治,有心气虚弱、心脾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不足、气血两虚、心脉瘀阻、寒瘀水气、瘀热阻脉、心阳虚、心阴虚、心阳暴脱、肝肾阴虚、阳虚寒凝、阳虚血瘀、寒凝脉阻、心火内盛、肝热阴虚、血热妄行、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痰迷心窍、水湿凌心、风夹虚瘀等25个证型,基本治疗原则有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滋阴补阳,清热散寒,化瘀通脉,开窍化痰,治湿祛风等。所以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只有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疗原则与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流传偏方”用药组成,有益气药如洋参,活血药如丹参等,所以可以用于气虚血瘀证。但对于其他证型则是不能任意服用的。中医辨证用药的关键就是病证表现与方药主治相符,假如用药不对证,不仅不能取得治疗效果,往往还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流传偏方”对心血管疾病属于气虚血瘀证(如果没有心血管疾病,最好还是不要服用)是可以长期服用的,但必须指出,长期服用并不等于每天都服用,可采取或服用1周,或服用2周,然后停几天再服用,以巩固疗效。假如每天都服用,时间久了则会损伤正气,引起其他病证,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王付)
也不知何时起,我们门诊上老年病人多起来,他们大多有头胀痛或刺痛、咽干舌燥、舌质红少苔,甚至呈镜面舌,气短、失眠、肢软乏力,以及其他一些不适症状。而且他们的自述中都表明经常服用这个偏方,初时并无明显不适,慢慢就有上述症状了。他们问,这些症状是否因服用偏方引起,这个偏方究竟能不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可不可以长期服用。
从中药学看,这个偏方中的洋参益气养阴,山七、丹参活血化瘀,冰片行气通络,应该是对那些因气滞血瘀型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于是,有的人吃了这方见了效。但是,方中的山七、丹参、冰片共用时,其行气活血作用倍增,并有行气中耗气,活血中耗血的副作用。于是,对那些气虚血弱型、肝肾阴虚型心脑血管患者,以及平素是此类体质的人,便会药不对证,损气伤阴耗血,出现一些原本没有的症状与不适。其中最常见的是伤阴耗血后,出现咽干舌燥及舌体通红无苔的镜面舌等表现。
群体滥用药物现象的原因,一是人们忘记了偏方仅是偏方,并非人人皆宜。既然是偏方,对其证者服后肯定有效,不对证者服后必生变证。二是人为的夸大这个偏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须知,中医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应该是包括加强锻炼、调节饮食、规律生活等多种方法,并非全靠药物;中医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应该辨证分型论治,并非单纯使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类药物所能奏效的。
所以,凡欲使用这个偏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者,应首先了解这个偏方的正负作用,再考虑是否使用。最稳妥的方法是,找正规中医师诊断后,再行定夺。盲目滥用偏方往往害人不浅!
点评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热、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心包炎、心包积液、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主动脉与大动脉疾病、心血管神经症、心肌疾病、心血管外伤,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等。可见,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其病理变化也各不相同。而“社会上流传一个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偏方(以下简称“流传偏方”),即用洋参、丹参、山(注:“山”应当是“三”)七、冰片等中成药,打为细末,经常服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我认为,陈医师在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是及时正确的。因为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既有主治证,又有禁忌证,更有不良反应。对此只有全面认识与了解,才能比较科学地用药治病。
中医辨治心血管疾病,主要从气、血、虚、寒、热、痰、湿、风等八大方面辨证论治,有心气虚弱、心脾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不足、气血两虚、心脉瘀阻、寒瘀水气、瘀热阻脉、心阳虚、心阴虚、心阳暴脱、肝肾阴虚、阳虚寒凝、阳虚血瘀、寒凝脉阻、心火内盛、肝热阴虚、血热妄行、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痰迷心窍、水湿凌心、风夹虚瘀等25个证型,基本治疗原则有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滋阴补阳,清热散寒,化瘀通脉,开窍化痰,治湿祛风等。所以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只有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疗原则与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流传偏方”用药组成,有益气药如洋参,活血药如丹参等,所以可以用于气虚血瘀证。但对于其他证型则是不能任意服用的。中医辨证用药的关键就是病证表现与方药主治相符,假如用药不对证,不仅不能取得治疗效果,往往还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流传偏方”对心血管疾病属于气虚血瘀证(如果没有心血管疾病,最好还是不要服用)是可以长期服用的,但必须指出,长期服用并不等于每天都服用,可采取或服用1周,或服用2周,然后停几天再服用,以巩固疗效。假如每天都服用,时间久了则会损伤正气,引起其他病证,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