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一直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本文结合某卫生院住院楼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通过实地勘察卫生院住院楼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住院楼出现裂缝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建议,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卫生院住院楼工程质量问题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has been the key projec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ZhuYuanLo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a hospital in the event that quality problem,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ealth hospital ZhuYuanLou actual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ZhuYuanLou crack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eatment buildings cracks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guide the practice.
Keywords: health hospital ZhuYuanLou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某卫生院住院楼工程,建筑面积约2627平方米,采用天然地基柱下条形基础(中间门厅4根柱采用独立基础),3 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工程于 2005年11月开工建设,2006年5月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2006年12月该建筑物天面梁板出现裂缝渗漏的现象。我站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该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工程质量经现场检查、检测,以及对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审查,查明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工程处理补救措施。
一、建筑物勘查成果
1.天面裂缝多
天面梁、板发现多处裂缝,裂縫宽度0.1~0.5mm,长度32~340cm,数量20多处。天面局部渗漏严重,三层板4 处裂缝,二层3处裂缝,天面板经钻孔检查,厚度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密实度较好钻机钻进感觉。天面梁裂缝较严重处,经检查其砼强度为C30.8~C34.7,大大超过设计C20的要求。
2.沉降量实测
整个建筑物由64根柱承载,相对沉降量6~38mm,其中26根柱相对沉降差超规范要求,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垂直度实测量为15mm,尚能满足规范要求。
二、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一)地质概况
该工程建筑物场地内自上而下分四个土层,简要分述如下:
1.素填土
层厚1.90~3.00m,褐黄或深灰色,主要成分为砂质粘性土及耕植土,堆填时间短,压实度差。该层在ZK4号孔一带突然变厚。
2.粉质粘土
层顶埋深0.70~1.30米,层厚1.20~1.60m,在ZK4号孔消失。褐黄色,局部灰或红褐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含大量石英砾砂,属洪积成因土。标贯击数3.7~6.8击。土工试验结果见表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ZK4、ZK补4号孔一带除外)。
3.淤泥
仅见于ZK补4号孔一带,埋深为2.20~3.00m,厚0.80m,灰黑色,饱和,流塑,含有机质及腐植质、 石英砂等。高压缩性,土质不均匀。属新近淤积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40Kpa。
4.粉质粘土
层顶埋深2.40~3.00m,各孔均未结穿,控制厚度0.50~19.00m,浅灰色为主,局部砖红色或灰黄色,饱和,可塑,中压缩性,普遍含石英砂,在ZK2、3、补4、5 号孔一带中上部夹层粗砂或细砂,稍密,局部松散。粉质粘土层标贯击数4.5~11.6击,修正计算值8击,土工试验结果见表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45Kpa。
(二)建筑物部分结构开裂
1.地质逐步变差
该工程地处山坡地段,东南边低,西北边高,且建筑物的纵向与山坡等高线垂直,客观地存在着地质自西北经东南方向逐步变差的趋势,基础开挖土方量由大变小,地基补偿作用大小不一,东南11~14轴部分地基较软弱,地基基础施工中虽经设计人员进行加强处理,但因局部有软弱土层,从沉降观测数据(相邻柱相对沉降量5~38mm)看,该部分相对沉降量明显增加(最大达33mm),且沉降不均匀程度较大。
2.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基础施工开挖时,因受地下水及雨天影响,局部地基土表面施工受扰动,甚至受地下水或雨水浸蚀,加剧地基承载力局部不均匀的程度。建设单位调整使用功能,上部结构部分墙体随意改动增补,引发上部结构荷载的改变,增加基础应力差,又增大了基础局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平面凹凸变化,体形不规则,长高比达到4且柱下条形基础横向刚度较小,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
(三)影响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原因
1.局部不合理
建筑物上部结构局部不合理,局部砖砌体砌筑在结构板上,引起局部板开裂。建筑物总长度48.8米,设计上未按规范设置伸缩缝,超过了在露天条件下规范所规定35米的要求。
2.受温度应力影响
天面采用座浆隔热,隔热效果甚差,该建筑物在无特殊的隔热措施的情况下,由于天面板直接受到阳光直接辐射、雨水淋湿等自然条件影响,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热胀冷缩的变形引发板一些薄弱部分出现开裂或加剧开裂程度。
3.砼干缩影响
工程采用塔牌42.5Mpa水泥,水泥等级较高且早强。在施工过程为追求砼强度,水泥用量富余量大(由抽查检测成果和施工单位介绍提供),施工中部分砼水灰比偏大,造成砼干缩量增大,加剧部分板的干缩开裂。
三、处理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建议
鉴于该工程上部结构部分出现裂缝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 但建筑物沉降经近一月的观测趋于稳定,结合该建筑物的特点,经综合分析权衡,本着事故处理经济节约的原则进行修缮修复。具体做法分两步走:
1.第一步做法
天面板开裂部分先搬开隔热层,凿去批灰层露出结构面200mm宽,顺裂缝走势凿“V”字口5mm深, 冲洗干净晾干,环氧树脂填补,防止渗漏。天面梁及天灰板裂缝部分处理同上,处理后批灰及粉刷复原。
2.第二步做法
屋面板批灰全部凿除,冲洗干净露出结构面,扫水泥浆纵横各一遍,满铺钢丝船网,结构开裂处加配φ6@150,L=1000,分布筋φ6@200,浇C25细石砼40厚,认真养护,然后批防水砂浆,隔热层复原。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物地理位置的缺陷,建筑物平面布置凹凸起伏且地质不均匀,施工过程地基土受扰动,引起基础应力差增大等不利因素,是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上部结构(特别屋面)受温度应力、砼干缩及结构不尽合理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引发屋面板薄弱部位开裂或加剧裂缝的程度。该工程经二十来天修复处理,使用近一年后,经多次回访并跟踪观测,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的遏止。建筑物使用至今未发生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洪耀.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祝勇,祝婷.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路径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0,(01).
[3]肖美英.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中外建筑.2007,(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卫生院住院楼工程质量问题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has been the key projec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ZhuYuanLo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a hospital in the event that quality problem,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ealth hospital ZhuYuanLou actual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ZhuYuanLou crack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eatment buildings cracks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guide the practice.
Keywords: health hospital ZhuYuanLou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某卫生院住院楼工程,建筑面积约2627平方米,采用天然地基柱下条形基础(中间门厅4根柱采用独立基础),3 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工程于 2005年11月开工建设,2006年5月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2006年12月该建筑物天面梁板出现裂缝渗漏的现象。我站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该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工程质量经现场检查、检测,以及对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审查,查明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工程处理补救措施。
一、建筑物勘查成果
1.天面裂缝多
天面梁、板发现多处裂缝,裂縫宽度0.1~0.5mm,长度32~340cm,数量20多处。天面局部渗漏严重,三层板4 处裂缝,二层3处裂缝,天面板经钻孔检查,厚度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密实度较好钻机钻进感觉。天面梁裂缝较严重处,经检查其砼强度为C30.8~C34.7,大大超过设计C20的要求。
2.沉降量实测
整个建筑物由64根柱承载,相对沉降量6~38mm,其中26根柱相对沉降差超规范要求,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垂直度实测量为15mm,尚能满足规范要求。
二、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一)地质概况
该工程建筑物场地内自上而下分四个土层,简要分述如下:
1.素填土
层厚1.90~3.00m,褐黄或深灰色,主要成分为砂质粘性土及耕植土,堆填时间短,压实度差。该层在ZK4号孔一带突然变厚。
2.粉质粘土
层顶埋深0.70~1.30米,层厚1.20~1.60m,在ZK4号孔消失。褐黄色,局部灰或红褐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含大量石英砾砂,属洪积成因土。标贯击数3.7~6.8击。土工试验结果见表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ZK4、ZK补4号孔一带除外)。
3.淤泥
仅见于ZK补4号孔一带,埋深为2.20~3.00m,厚0.80m,灰黑色,饱和,流塑,含有机质及腐植质、 石英砂等。高压缩性,土质不均匀。属新近淤积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40Kpa。
4.粉质粘土
层顶埋深2.40~3.00m,各孔均未结穿,控制厚度0.50~19.00m,浅灰色为主,局部砖红色或灰黄色,饱和,可塑,中压缩性,普遍含石英砂,在ZK2、3、补4、5 号孔一带中上部夹层粗砂或细砂,稍密,局部松散。粉质粘土层标贯击数4.5~11.6击,修正计算值8击,土工试验结果见表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45Kpa。
(二)建筑物部分结构开裂
1.地质逐步变差
该工程地处山坡地段,东南边低,西北边高,且建筑物的纵向与山坡等高线垂直,客观地存在着地质自西北经东南方向逐步变差的趋势,基础开挖土方量由大变小,地基补偿作用大小不一,东南11~14轴部分地基较软弱,地基基础施工中虽经设计人员进行加强处理,但因局部有软弱土层,从沉降观测数据(相邻柱相对沉降量5~38mm)看,该部分相对沉降量明显增加(最大达33mm),且沉降不均匀程度较大。
2.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基础施工开挖时,因受地下水及雨天影响,局部地基土表面施工受扰动,甚至受地下水或雨水浸蚀,加剧地基承载力局部不均匀的程度。建设单位调整使用功能,上部结构部分墙体随意改动增补,引发上部结构荷载的改变,增加基础应力差,又增大了基础局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平面凹凸变化,体形不规则,长高比达到4且柱下条形基础横向刚度较小,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
(三)影响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原因
1.局部不合理
建筑物上部结构局部不合理,局部砖砌体砌筑在结构板上,引起局部板开裂。建筑物总长度48.8米,设计上未按规范设置伸缩缝,超过了在露天条件下规范所规定35米的要求。
2.受温度应力影响
天面采用座浆隔热,隔热效果甚差,该建筑物在无特殊的隔热措施的情况下,由于天面板直接受到阳光直接辐射、雨水淋湿等自然条件影响,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热胀冷缩的变形引发板一些薄弱部分出现开裂或加剧开裂程度。
3.砼干缩影响
工程采用塔牌42.5Mpa水泥,水泥等级较高且早强。在施工过程为追求砼强度,水泥用量富余量大(由抽查检测成果和施工单位介绍提供),施工中部分砼水灰比偏大,造成砼干缩量增大,加剧部分板的干缩开裂。
三、处理建筑物出现裂缝的建议
鉴于该工程上部结构部分出现裂缝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 但建筑物沉降经近一月的观测趋于稳定,结合该建筑物的特点,经综合分析权衡,本着事故处理经济节约的原则进行修缮修复。具体做法分两步走:
1.第一步做法
天面板开裂部分先搬开隔热层,凿去批灰层露出结构面200mm宽,顺裂缝走势凿“V”字口5mm深, 冲洗干净晾干,环氧树脂填补,防止渗漏。天面梁及天灰板裂缝部分处理同上,处理后批灰及粉刷复原。
2.第二步做法
屋面板批灰全部凿除,冲洗干净露出结构面,扫水泥浆纵横各一遍,满铺钢丝船网,结构开裂处加配φ6@150,L=1000,分布筋φ6@200,浇C25细石砼40厚,认真养护,然后批防水砂浆,隔热层复原。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物地理位置的缺陷,建筑物平面布置凹凸起伏且地质不均匀,施工过程地基土受扰动,引起基础应力差增大等不利因素,是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上部结构(特别屋面)受温度应力、砼干缩及结构不尽合理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引发屋面板薄弱部位开裂或加剧裂缝的程度。该工程经二十来天修复处理,使用近一年后,经多次回访并跟踪观测,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的遏止。建筑物使用至今未发生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洪耀.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祝勇,祝婷.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路径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0,(01).
[3]肖美英.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中外建筑.2007,(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