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络购物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新产业链的发展。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信息泄露、或者网络受到病毒的侵害等,都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下面就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数字网络证书能够在网络安全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数字证书 网络安全 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的东西越来越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生活体验,并且,人们的生活中也是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网络购物、网上办公等,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数字证书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权威性。数字证书是一种电子文档,它能够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用户的信息有被盗取的现象,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数字证书信息,将丢失的信息追回,或者通过自己的数字证书认证信息,阻止他人盗取信息,从而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当然,所使用的数字证书必须是国家部门颁发的证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时也具有合法性。
一、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环境主要由数字信息构成,因此,网络环境的安全也就是网络数字信息的安全,但是,网络环境在运行的过程中,信息在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网络病毒入侵等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给人们的网络使用工作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如网上木马、间谍程序、以及恶意网站等,他们对传输的信息进行拦截,或者窃取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个人的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如果一些非常重要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人们对网络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建设,并将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的保护作用[1]。
二、数字证书的概述
数字证书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中产生的,数字证书用来证明网上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它的版本比较多,目前运用的版本以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 ITU-Trec.x.509V3 为标准,证书内容非常齐全,包括证书的序号,由于版本不同,因此有证书的版本号,还有证书的颁发者名称及持有者名称,为了确保证书的有效管理,数字证书上面还有证书的有效期,同时也有特定机构的相关身份,这些因素保证了数字证书的安全性和权威性。
当用户要申请数字证书时,由具有权威性、可信性、以及公正性的机构CA负责,为用户生成两个密钥,私钥和公钥,密钥具有数据解密的功能,而私钥只有用户自己知道,用户有了密钥,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安全传递文件等,在文件传递过程中,用户利用密钥的功能对文件传输进行加密,从而确保文件传输的安全性。传输的加密文件,通过密钥进行配对解密,这对用户身份的安全性能够进一步维护[2]。
三、网络安全领域中数字证书的应用情况
1、可以确保电子邮件的安全性。为了确保文件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电子邮件传输中,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包含发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CA机构的签名,并且邮件被加密后,邮件的密码只有收件人与发件人知道,防止了邮件被篡改的现象发生。运用密钥数字证书,可以使文件信息传输的发送地址与收件地址得到保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此外,邮件信息被加密,打开文件时需要钥密码才能打开,因此,对于不法分子而言,即使他们能盗取文件,但是无法获取文件的内容,使得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能够起到终端安全保护的作用。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電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但是,在电子商务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采用数字证书技术对信息实施保护,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数字证书,对未经授权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拒绝禁止,从而防止木马病毒的侵害,也使得用户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3]。此外,还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并设置防火墙技术,对病毒进行拦截,加强对计算机的漏洞扫描,对可疑的信息进行拦截。
3、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授权管理。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中,由于网络技术的高端性,用户虽然使用网络,但是,他们对网络技术并不是特别的懂。因此,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授权管理,就要借助数字证书技术,让用户的真实身份与其数字证书紧密联系,为网络系统对用户的认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结束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数字证书技术的出现运用,使用户信息的机密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在以后的发展中,数字证书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参 考 文 献
[1]赵鑫锐.浅议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75+177.
[2]马骏.浅议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30-31.
[3]黄婉婷.数字证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9:239.
【关键词】 数字证书 网络安全 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的东西越来越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生活体验,并且,人们的生活中也是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网络购物、网上办公等,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数字证书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权威性。数字证书是一种电子文档,它能够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用户的信息有被盗取的现象,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数字证书信息,将丢失的信息追回,或者通过自己的数字证书认证信息,阻止他人盗取信息,从而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当然,所使用的数字证书必须是国家部门颁发的证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时也具有合法性。
一、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环境主要由数字信息构成,因此,网络环境的安全也就是网络数字信息的安全,但是,网络环境在运行的过程中,信息在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网络病毒入侵等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给人们的网络使用工作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如网上木马、间谍程序、以及恶意网站等,他们对传输的信息进行拦截,或者窃取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个人的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如果一些非常重要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人们对网络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建设,并将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的保护作用[1]。
二、数字证书的概述
数字证书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中产生的,数字证书用来证明网上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它的版本比较多,目前运用的版本以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 ITU-Trec.x.509V3 为标准,证书内容非常齐全,包括证书的序号,由于版本不同,因此有证书的版本号,还有证书的颁发者名称及持有者名称,为了确保证书的有效管理,数字证书上面还有证书的有效期,同时也有特定机构的相关身份,这些因素保证了数字证书的安全性和权威性。
当用户要申请数字证书时,由具有权威性、可信性、以及公正性的机构CA负责,为用户生成两个密钥,私钥和公钥,密钥具有数据解密的功能,而私钥只有用户自己知道,用户有了密钥,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安全传递文件等,在文件传递过程中,用户利用密钥的功能对文件传输进行加密,从而确保文件传输的安全性。传输的加密文件,通过密钥进行配对解密,这对用户身份的安全性能够进一步维护[2]。
三、网络安全领域中数字证书的应用情况
1、可以确保电子邮件的安全性。为了确保文件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电子邮件传输中,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包含发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CA机构的签名,并且邮件被加密后,邮件的密码只有收件人与发件人知道,防止了邮件被篡改的现象发生。运用密钥数字证书,可以使文件信息传输的发送地址与收件地址得到保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此外,邮件信息被加密,打开文件时需要钥密码才能打开,因此,对于不法分子而言,即使他们能盗取文件,但是无法获取文件的内容,使得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能够起到终端安全保护的作用。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電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但是,在电子商务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采用数字证书技术对信息实施保护,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数字证书,对未经授权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拒绝禁止,从而防止木马病毒的侵害,也使得用户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3]。此外,还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并设置防火墙技术,对病毒进行拦截,加强对计算机的漏洞扫描,对可疑的信息进行拦截。
3、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授权管理。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中,由于网络技术的高端性,用户虽然使用网络,但是,他们对网络技术并不是特别的懂。因此,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授权管理,就要借助数字证书技术,让用户的真实身份与其数字证书紧密联系,为网络系统对用户的认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结束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数字证书技术的出现运用,使用户信息的机密性和真实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在以后的发展中,数字证书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参 考 文 献
[1]赵鑫锐.浅议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75+177.
[2]马骏.浅议数字证书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30-31.
[3]黄婉婷.数字证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