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策略一: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策略二:画图、列表帮助分析。策略三:化零为整。策略四:连估带猜。策略五:巧妙设数。策略六:变换角度。策略七:学会反思,总结方法。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找规律、分类、转化等。
【关键词】解题,策略,能力,反思,总结
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面对着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其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策略一:认真审题,理清思路。
正确深入地审题就等于做对了一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条件是否齐全?还缺哪些条件?
策略二:画图、列表帮助分析。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列举所有的情况,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目内容,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小学低年级可用一些符号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面数,小红是第五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四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于此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用任意符号代替小朋友,如□、○、☆、△等,让学生画一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解题中多用线段图示法。像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很多题目都适合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示法是将应用题内在关系表象化、直观化、是对学生已浓缩的文字进行符号化。长期训练能极大地简化、加速思维过程。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如很多逻辑推理问题适用此法分析。
有一些问题,按常规方法求解比较麻烦,但如果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这样解题效果特好。
策略三:化零为整。
例: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一半,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一半,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思路点拨:此题若按常规方法分步算出李林每次“喝”的牛奶和水的量很麻烦,不妨采用整体思维方法,换个角度,从“倒”的角度来考虑: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喝了一杯,与此同时,三次所倒的水共1(杯),也全部喝完,故结论是李林喝的水和牛奶一样多。
策略四:连估带猜。
例:五位老人的年龄互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大6岁。已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是多少岁?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我们先估计年龄最大的老人的岁数在87~90岁之间。
若最大的为87岁,则最小的为81岁,由“年龄互不相同”可知,其他三个老人最多分别为86岁、85岁、84岁。但如果是这样,五人的平均年龄不足“85岁”,所以最大的老人一定比87岁大。
若最大的老人为89岁,则最小的为83岁,其余3人岁数至少分别是84岁、85岁、86岁。但如是这样的情况,五人的平均年龄超过“85岁”,所以岁数最大的老人应比89岁小。
这样的话,年龄最大的老人应该是88岁。
策略五:巧妙设数。
例:水果店有甲乙丙三种水果,梅梅所带的钱如果买甲种水果刚好可以买4千克,如果买乙种水果,正好可以买6千克,如果买丙种水果则可买12千克。梅梅决定三种水果买一样多,那么她带的钱能买三种水果各多少千克?
思路点拨:题中梅梅所带的钱及三种水果的单价都不知,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了,我们可以设梅梅带了12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12元钱能分别买4千克甲种水果、6千克乙种水果、12千克丙种水果,那么甲、乙、丙三种水果每千克分别为3元、2元、1元,显然,梅梅买三种一样的水果,能各买12÷(3+2+1)=2(千克)
策略六:变换角度。
有些问题,若顺着所求的问题去苦思冥想,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得解。这时如果我们变化一下分析思考的角度,就会感到“眼前猛然一亮”,从而巧妙获解。
例:在1~111这些自然数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7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思路点拨:我们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想,在这111个自然数中,5和7的倍数共有多少个,除去这些数,不正是问题的答案吗?
有些问题,涉及的某一数量反复多次地变化,若按一般由先到后的变化顺序去分析解答,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钻入牛角尖而无法回头。怎样解答这类问题呢?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和结果入手“倒着”去推算。
例如:一条小虫,由幼体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0天能长到10厘米。那么,它长到2.5厘米时,长了多少天?
策略七:学会反思,总结方法。
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回过头来认真地再做一番思考。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只要能做对答案就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来不加以反思和总结,错过了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思维的灵活性必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题方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解题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反思,如: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回忆一下你思考的全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等等,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找规律、分类、转化等。
解题有法而无定法。解题要灵活多变,讲究策略,既要遵循常规,更要突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迅速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能力,反思,总结
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面对着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其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策略一:认真审题,理清思路。
正确深入地审题就等于做对了一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条件是否齐全?还缺哪些条件?
策略二:画图、列表帮助分析。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列举所有的情况,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目内容,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小学低年级可用一些符号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面数,小红是第五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四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于此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用任意符号代替小朋友,如□、○、☆、△等,让学生画一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解题中多用线段图示法。像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很多题目都适合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示法是将应用题内在关系表象化、直观化、是对学生已浓缩的文字进行符号化。长期训练能极大地简化、加速思维过程。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如很多逻辑推理问题适用此法分析。
有一些问题,按常规方法求解比较麻烦,但如果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这样解题效果特好。
策略三:化零为整。
例: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一半,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一半,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思路点拨:此题若按常规方法分步算出李林每次“喝”的牛奶和水的量很麻烦,不妨采用整体思维方法,换个角度,从“倒”的角度来考虑: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喝了一杯,与此同时,三次所倒的水共1(杯),也全部喝完,故结论是李林喝的水和牛奶一样多。
策略四:连估带猜。
例:五位老人的年龄互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大6岁。已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是多少岁?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我们先估计年龄最大的老人的岁数在87~90岁之间。
若最大的为87岁,则最小的为81岁,由“年龄互不相同”可知,其他三个老人最多分别为86岁、85岁、84岁。但如果是这样,五人的平均年龄不足“85岁”,所以最大的老人一定比87岁大。
若最大的老人为89岁,则最小的为83岁,其余3人岁数至少分别是84岁、85岁、86岁。但如是这样的情况,五人的平均年龄超过“85岁”,所以岁数最大的老人应比89岁小。
这样的话,年龄最大的老人应该是88岁。
策略五:巧妙设数。
例:水果店有甲乙丙三种水果,梅梅所带的钱如果买甲种水果刚好可以买4千克,如果买乙种水果,正好可以买6千克,如果买丙种水果则可买12千克。梅梅决定三种水果买一样多,那么她带的钱能买三种水果各多少千克?
思路点拨:题中梅梅所带的钱及三种水果的单价都不知,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了,我们可以设梅梅带了12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12元钱能分别买4千克甲种水果、6千克乙种水果、12千克丙种水果,那么甲、乙、丙三种水果每千克分别为3元、2元、1元,显然,梅梅买三种一样的水果,能各买12÷(3+2+1)=2(千克)
策略六:变换角度。
有些问题,若顺着所求的问题去苦思冥想,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得解。这时如果我们变化一下分析思考的角度,就会感到“眼前猛然一亮”,从而巧妙获解。
例:在1~111这些自然数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7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思路点拨:我们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想,在这111个自然数中,5和7的倍数共有多少个,除去这些数,不正是问题的答案吗?
有些问题,涉及的某一数量反复多次地变化,若按一般由先到后的变化顺序去分析解答,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钻入牛角尖而无法回头。怎样解答这类问题呢?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和结果入手“倒着”去推算。
例如:一条小虫,由幼体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0天能长到10厘米。那么,它长到2.5厘米时,长了多少天?
策略七:学会反思,总结方法。
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回过头来认真地再做一番思考。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只要能做对答案就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来不加以反思和总结,错过了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思维的灵活性必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题方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解题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反思,如: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回忆一下你思考的全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等等,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找规律、分类、转化等。
解题有法而无定法。解题要灵活多变,讲究策略,既要遵循常规,更要突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迅速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