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迈进,银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贷款业务是其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服务项目之一,所以,针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是提升我国银行业整体市场生存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金融界对风险的定义是指:某些不确定因素所能够引起的损失的困难性,而商业风险因素则是在商业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可控因素而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信贷风险,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广义上来说,信贷风险是银行在贷款收益的波动性影响下的盈利水平的风险,实际上,信贷资产的盈利水平的波动性和信贷资产损失的波动性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波动性。而从狭义上来说,信贷风险的存在,主要是指在贷款过程中,能否顺利的收回信贷资金。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上对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分析。综上,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经营特点要求其经营过程中,必然面对某些内在经营风险。信贷风险的存在,是由于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的波动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行情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也就是银行信贷盈利水平的波动性或者资产可能的损失情况,某些时候,也包括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表现在上市银行上,就是其股票市价的降低。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
(1)相关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盲区。虽然我国银行进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制度,而且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而逐渐显露出其市场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银行职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运行要求,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在经营活动中为银行的信贷服务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2)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尚且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决策制度作为其基本支持。尤其是针对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的控制问题上,银行自身更是没有提供一个长效的机制。尤其是对信贷评价系统的体系判定过于粗糙等问题的存在,更是为银行信贷行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而贷款五级分类等级划分仍不够准确和细化,对于贷款分类的科学性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银行没有形成有效地信贷机构。银行贷款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的不明确,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业务效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与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乏,更是为银行整体贷款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困难。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中,产权结构不明晰、产权划分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而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成为贷款业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4)信贷队伍不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的争夺同样没有停止过。很多资深的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高的薪酬而选择了跳槽,这种跳槽导致银行体系内的专业人才快速流失,对于客户信息的连续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培养和维护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1.政府政策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干预过多。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银行的经营进行影响的情况并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我国银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多的承担了平衡社会收支、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职能,在很多地方甚至直接为政府的错误决策买单。而一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对银行提出错误的政策指引,这样一方面不利于银行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和成长;另一方面也阻断了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过程,损伤了银行经营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这就为银行正常的市场行为制造了阻碍,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干预直接导致了银行行为扭曲等情况的产生,对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2.企业经营不善。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关系。根据笔者掌握的数据来看,目前阶段,银行的呆死坏账大部分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盈利水平,企业自身如果无力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积累大量亚健康状态的债务,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信贷风险。
3.信息方面存在滞后。从我国现阶段的信贷行为中来说,企业为了获取银行提供的贷款,在申请之初,往往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和不完全的信息作为其偿还能力证明,而我国目前信贷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无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了解,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一切,都为银行的信贷风险出现概率的提升提供了客观上的温床。
4.利率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采取了人民币的浮动汇率。高利率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必然产生风险激励效应。越是偏好风险的借款人,越有可能成为银行的客户,其项目的风险性也就越高,而违约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三、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
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银行的内部管理中,风险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实现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起有效地风险防范体系,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合理的规避风险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1.建立和强化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信贷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信贷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来完成。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银行的征个体绩效水平和防范、化解风险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银行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防范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信贷风险中的增量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而化解的重点则在于对存量问题提供一个相应的处理依据。我国从二十世纪默契开始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希望通过重组的方式对这四家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妥善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和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存量上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增量不良问题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出现所具有的意义,长期以来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银行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的控制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度支持。
2.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作为银行自身的自律行为,是银行自身为了实现其市场目标而进行的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庞大工程,它渗透到银行业务和各个环节的操作中,并应当具有前瞻性。建立其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风险抵抗能力和预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从银行机构实际的运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信贷业务对于提升银行整体的绩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借鉴,结合我国银行营运情况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其必然的一面。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必须重视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的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建立一套长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局下,不断的获得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指导下,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我国银行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应该看到,掌握了雄厚资本的外国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虽然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也对我国的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种情况下,构建一套长效信贷风险管理体现就成为我国银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林明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J].经济师.2008(11)
[3]崔晓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金融界对风险的定义是指:某些不确定因素所能够引起的损失的困难性,而商业风险因素则是在商业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可控因素而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信贷风险,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广义上来说,信贷风险是银行在贷款收益的波动性影响下的盈利水平的风险,实际上,信贷资产的盈利水平的波动性和信贷资产损失的波动性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波动性。而从狭义上来说,信贷风险的存在,主要是指在贷款过程中,能否顺利的收回信贷资金。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上对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分析。综上,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经营特点要求其经营过程中,必然面对某些内在经营风险。信贷风险的存在,是由于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的波动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行情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也就是银行信贷盈利水平的波动性或者资产可能的损失情况,某些时候,也包括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表现在上市银行上,就是其股票市价的降低。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
(1)相关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盲区。虽然我国银行进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制度,而且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而逐渐显露出其市场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银行职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运行要求,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在经营活动中为银行的信贷服务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2)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尚且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决策制度作为其基本支持。尤其是针对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的控制问题上,银行自身更是没有提供一个长效的机制。尤其是对信贷评价系统的体系判定过于粗糙等问题的存在,更是为银行信贷行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而贷款五级分类等级划分仍不够准确和细化,对于贷款分类的科学性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银行没有形成有效地信贷机构。银行贷款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的不明确,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业务效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与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乏,更是为银行整体贷款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困难。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中,产权结构不明晰、产权划分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而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成为贷款业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4)信贷队伍不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的争夺同样没有停止过。很多资深的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高的薪酬而选择了跳槽,这种跳槽导致银行体系内的专业人才快速流失,对于客户信息的连续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培养和维护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1.政府政策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干预过多。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银行的经营进行影响的情况并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我国银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多的承担了平衡社会收支、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职能,在很多地方甚至直接为政府的错误决策买单。而一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不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对银行提出错误的政策指引,这样一方面不利于银行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和成长;另一方面也阻断了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过程,损伤了银行经营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这就为银行正常的市场行为制造了阻碍,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干预直接导致了银行行为扭曲等情况的产生,对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2.企业经营不善。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关系。根据笔者掌握的数据来看,目前阶段,银行的呆死坏账大部分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盈利水平,企业自身如果无力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积累大量亚健康状态的债务,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信贷风险。
3.信息方面存在滞后。从我国现阶段的信贷行为中来说,企业为了获取银行提供的贷款,在申请之初,往往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和不完全的信息作为其偿还能力证明,而我国目前信贷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无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了解,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一切,都为银行的信贷风险出现概率的提升提供了客观上的温床。
4.利率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采取了人民币的浮动汇率。高利率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必然产生风险激励效应。越是偏好风险的借款人,越有可能成为银行的客户,其项目的风险性也就越高,而违约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三、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
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银行的内部管理中,风险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实现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起有效地风险防范体系,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合理的规避风险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1.建立和强化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信贷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信贷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来完成。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银行的征个体绩效水平和防范、化解风险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银行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防范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信贷风险中的增量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而化解的重点则在于对存量问题提供一个相应的处理依据。我国从二十世纪默契开始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希望通过重组的方式对这四家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妥善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和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存量上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增量不良问题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出现所具有的意义,长期以来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银行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的控制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度支持。
2.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作为银行自身的自律行为,是银行自身为了实现其市场目标而进行的一个科学而系统的庞大工程,它渗透到银行业务和各个环节的操作中,并应当具有前瞻性。建立其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风险抵抗能力和预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从银行机构实际的运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信贷业务对于提升银行整体的绩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借鉴,结合我国银行营运情况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其必然的一面。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必须重视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的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建立一套长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局下,不断的获得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指导下,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我国银行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应该看到,掌握了雄厚资本的外国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虽然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也对我国的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种情况下,构建一套长效信贷风险管理体现就成为我国银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林明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J].经济师.2008(11)
[3]崔晓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