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我国多家无人机企业遭遇国内“专利流氓”起诉的消息,在知识产权业界引发热议,很多人甚至发文惊呼:“专利流氓来了,我们怎么办?”
而在笔者看来,“专利流氓”来了并不是坏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好事。回顾一下专利流氓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但凡是“专利流氓”活跃的地方,都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因为“专利流氓”只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大、侵权赔偿额高的国家或地区才能生存。因此,国内所谓“专利流氓”的出现恰恰可以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极大改善。对创新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整体改善的意义更为重大,区区几个“小流氓”算不上什么“大事”。另外,“专利流氓”的活动或许可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起步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专利流氓”的称谓本身是个中性词汇,不具有太多的贬义,其也可以用“专利蟑螂”“专利渔翁”“专利鲨鱼”“NPE”等词汇替代。当然,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应该鼓励和纵容“专利流氓”,而是强调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专利流氓”的出现,以理性的思维去规制专利流氓的“濫诉”行为。
谈及如何规制“流氓”的“滥诉”行为,很多人建议通过加大“专利流氓”的败诉责任、交保证金等方式提高其诉讼成本。但实践中,很难找到有效甄别出哪些是NPE(专利流氓)、哪些是实体企业的有效办法,而且很多实体企业也有可能做出“专利流氓”的行为。因此,对“专利流氓”做针对性的专门规制,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比较有效的思路与做法是将“专利流氓”的行为归类于专利权的滥用行为,只要有效地遏制了“专利权滥用”,自然会减少“专利流氓”的“滥诉”。事实上,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如在握奇数据诉恒宝公司侵害专利权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4900万元以及律师费100万元。这种在专利诉讼中加大所有败诉方的责任和诉讼成本做法,可以有效地规制各种“专利滥诉”,值得肯定与推广。
“专利流氓”并不可怕,随着相关专利法律制度与程序的进步与完善,其“滥诉”行为必然受到更为有效地规制。
而在笔者看来,“专利流氓”来了并不是坏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好事。回顾一下专利流氓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但凡是“专利流氓”活跃的地方,都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因为“专利流氓”只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大、侵权赔偿额高的国家或地区才能生存。因此,国内所谓“专利流氓”的出现恰恰可以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极大改善。对创新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整体改善的意义更为重大,区区几个“小流氓”算不上什么“大事”。另外,“专利流氓”的活动或许可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起步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专利流氓”的称谓本身是个中性词汇,不具有太多的贬义,其也可以用“专利蟑螂”“专利渔翁”“专利鲨鱼”“NPE”等词汇替代。当然,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应该鼓励和纵容“专利流氓”,而是强调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专利流氓”的出现,以理性的思维去规制专利流氓的“濫诉”行为。
谈及如何规制“流氓”的“滥诉”行为,很多人建议通过加大“专利流氓”的败诉责任、交保证金等方式提高其诉讼成本。但实践中,很难找到有效甄别出哪些是NPE(专利流氓)、哪些是实体企业的有效办法,而且很多实体企业也有可能做出“专利流氓”的行为。因此,对“专利流氓”做针对性的专门规制,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比较有效的思路与做法是将“专利流氓”的行为归类于专利权的滥用行为,只要有效地遏制了“专利权滥用”,自然会减少“专利流氓”的“滥诉”。事实上,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如在握奇数据诉恒宝公司侵害专利权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4900万元以及律师费100万元。这种在专利诉讼中加大所有败诉方的责任和诉讼成本做法,可以有效地规制各种“专利滥诉”,值得肯定与推广。
“专利流氓”并不可怕,随着相关专利法律制度与程序的进步与完善,其“滥诉”行为必然受到更为有效地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