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6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专业手法治疗组200例和家庭治疗对照组36例。治疗组使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对照组以揉法为主,调整头部姿势为辅。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为91.0%,97.0%,对照组分别为25.0%,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三步推拿法是一种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三步推拿法 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30-02
小儿肌性斜颈又名“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笔者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0例,并与家庭治疗36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康复科就诊的小儿斜颈236例,年龄10天到8个月。男134例,女102例。排除姿势性斜颈、锁骨产伤骨折、视力障碍引起的头部倾斜等。按斜颈的严重程度分轻型94例,中型98例、重型44例;按患病部位分,左侧98例,右侧130例,双侧8例。按病程长短、肿块硬结和挛缩程度情况分,肿块型101例、条索挛缩型88例、结节型47例;其中小于3个月的患儿122例,3个月到6个月的89例,6个月以上的25例。患儿出生时顺产168例,剖腹产68例(其中胎位不正32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1]。轻型:头颈部轻度向患处偏斜,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稍缩短,内有直径在1~2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如软橡皮,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中型:头颈部中度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缩短变粗,内径有2~3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软骨,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伴面部畸形。重型:头颈部显著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显著缩短变粗,内径有3~4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骨样,颈部活动显著受限,伴面部或头颅畸形。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矫正畸形。
三步推拿法包括:①指揉;②转头;③侧拉。准备:患儿取仰卧位,头向医者,充分暴露胸锁入突肌。用医用滑石粉做介质涂于患部。
①指揉:医生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儿颈枕部,另一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用螺纹面按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及其周围10分钟。
②转头:,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将患儿双肩固定床面,医者双手置于患儿头颅两侧,缓慢向患侧转头,遇有阻力继续转10—20度,停顿约10秒,反复操作5次。早期治疗的患儿(约一个月左右)在此被动转头过程中可出现“咔嚓”样声响,患儿肿块立刻减小、变软,转头显著好转,大多一疗程及可痊愈。
③侧拉: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固定住患侧肩部,医者双手置于患儿头颅两侧,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与家长对抗牵拉使胸锁乳突肌拉长,停顿10秒,反复操作5次。
每天1次,5次后间歇2d,2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左右。
2.2 对照组。因各种原因不能来院治疗,嘱其家长自行按摩,配合调整患儿头部姿势,定期复诊。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照第二版《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2],痊愈:患儿颈部可以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并可长期保持与中立位,畸形消失。好转:患儿颈部可以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基本正常,能保持于与中立位,但习惯处于斜颈位(<10°)。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者(≥15°)。无效:患儿头颈仍不能保持于中立位,或近期治疗效果尚可,但远期又恢复斜颈畸形者。
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评定结果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1.0%和97.0%,对照组分别为25.0%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00例小儿斜颈的手法治疗疗效情况见附表。总有效率为97.0%,痊愈率为91.0%。
从表2和表3中可以得出结论:患儿越是早期治疗,效果越好。轻型和中型的推拿效果较好,而重型的则效果较差。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0 182(91.0) 12(6.0) 6(3.0) 97.0
对照组 36 9(25.0) 18(50.0) 9(16.0) 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患儿就诊时月龄与疗效的关系月龄
月龄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3个月 122 118 3 1
3~6个月 89 69 15 5
>6个月 25 4 12 9
表3 各型斜颈与疗效疗程的关系
分组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疗程
轻型 94 90(95.7) 4(0.04) 0 1~3个月
中型 98 88(89.8) 5(16.0) 5(16.0) 3~6个月
重型 44 13(29.5) 21(47.7) 10(22.7) 6个月~1年
4 讨论
病因:斜颈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多种学说:有学者认为胎儿在宫内受到异常压迫致头颈部歪向一侧,使该侧胸锁乳突肌因长期受压,造成缺血缺氧而导致挛缩;或是在分娩过程中,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的牵拉、挤压、损伤出血形成血肿,血肿机化而挛缩,或由于产程中胸锁乳突肌的某处血管受阻,引起肌肉部分缺血,进而纤维化造成挛缩。还有人认为,由于遗传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中医认为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是发生斜颈的机理。
病理: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理研究表明,胸锁乳突肌间质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胸锁乳突肌挛缩是基本病理特点,其间质纤维细胞包含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转变纤维细胞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使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因此,早期通过临床干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就可以减轻或阻止先天性斜颈的发生和发展。[3]
三步推拿法的作用机理: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它在临床中应用颇为广泛,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按摩患处,能起到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的效果。杭州市中医院推拿康复中心余慧华指揉手法刺激可产生热能,促使肌肉组织的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肿块逐渐消退,改善并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转头、侧拉为被动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组织,使肌肉的弹性尽快回复,改善患儿头部活动的范围。头部灵活性好转又可进一步使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从而促进挛缩的恢复,肿块的吸收,畸形的矫正。
参考文献
[1] 李莉.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60例临床观察.按摩与导引,2005,21(6):17
[2] 上海市卫生局,主编.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二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42
[3] 刘传康,张德文.地塞米松对大鼠骨骼肌间质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儿科药学杂志,2003,9(2):18
关键词:三步推拿法 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30-02
小儿肌性斜颈又名“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笔者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0例,并与家庭治疗36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康复科就诊的小儿斜颈236例,年龄10天到8个月。男134例,女102例。排除姿势性斜颈、锁骨产伤骨折、视力障碍引起的头部倾斜等。按斜颈的严重程度分轻型94例,中型98例、重型44例;按患病部位分,左侧98例,右侧130例,双侧8例。按病程长短、肿块硬结和挛缩程度情况分,肿块型101例、条索挛缩型88例、结节型47例;其中小于3个月的患儿122例,3个月到6个月的89例,6个月以上的25例。患儿出生时顺产168例,剖腹产68例(其中胎位不正32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1]。轻型:头颈部轻度向患处偏斜,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稍缩短,内有直径在1~2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如软橡皮,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中型:头颈部中度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缩短变粗,内径有2~3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软骨,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伴面部畸形。重型:头颈部显著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显著缩短变粗,内径有3~4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骨样,颈部活动显著受限,伴面部或头颅畸形。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矫正畸形。
三步推拿法包括:①指揉;②转头;③侧拉。准备:患儿取仰卧位,头向医者,充分暴露胸锁入突肌。用医用滑石粉做介质涂于患部。
①指揉:医生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儿颈枕部,另一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用螺纹面按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及其周围10分钟。
②转头:,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将患儿双肩固定床面,医者双手置于患儿头颅两侧,缓慢向患侧转头,遇有阻力继续转10—20度,停顿约10秒,反复操作5次。早期治疗的患儿(约一个月左右)在此被动转头过程中可出现“咔嚓”样声响,患儿肿块立刻减小、变软,转头显著好转,大多一疗程及可痊愈。
③侧拉: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固定住患侧肩部,医者双手置于患儿头颅两侧,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与家长对抗牵拉使胸锁乳突肌拉长,停顿10秒,反复操作5次。
每天1次,5次后间歇2d,2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左右。
2.2 对照组。因各种原因不能来院治疗,嘱其家长自行按摩,配合调整患儿头部姿势,定期复诊。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照第二版《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2],痊愈:患儿颈部可以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并可长期保持与中立位,畸形消失。好转:患儿颈部可以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基本正常,能保持于与中立位,但习惯处于斜颈位(<10°)。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者(≥15°)。无效:患儿头颈仍不能保持于中立位,或近期治疗效果尚可,但远期又恢复斜颈畸形者。
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评定结果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1.0%和97.0%,对照组分别为25.0%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00例小儿斜颈的手法治疗疗效情况见附表。总有效率为97.0%,痊愈率为91.0%。
从表2和表3中可以得出结论:患儿越是早期治疗,效果越好。轻型和中型的推拿效果较好,而重型的则效果较差。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0 182(91.0) 12(6.0) 6(3.0) 97.0
对照组 36 9(25.0) 18(50.0) 9(16.0) 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患儿就诊时月龄与疗效的关系月龄
月龄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3个月 122 118 3 1
3~6个月 89 69 15 5
>6个月 25 4 12 9
表3 各型斜颈与疗效疗程的关系
分组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疗程
轻型 94 90(95.7) 4(0.04) 0 1~3个月
中型 98 88(89.8) 5(16.0) 5(16.0) 3~6个月
重型 44 13(29.5) 21(47.7) 10(22.7) 6个月~1年
4 讨论
病因:斜颈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多种学说:有学者认为胎儿在宫内受到异常压迫致头颈部歪向一侧,使该侧胸锁乳突肌因长期受压,造成缺血缺氧而导致挛缩;或是在分娩过程中,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的牵拉、挤压、损伤出血形成血肿,血肿机化而挛缩,或由于产程中胸锁乳突肌的某处血管受阻,引起肌肉部分缺血,进而纤维化造成挛缩。还有人认为,由于遗传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中医认为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是发生斜颈的机理。
病理: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理研究表明,胸锁乳突肌间质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胸锁乳突肌挛缩是基本病理特点,其间质纤维细胞包含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转变纤维细胞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使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因此,早期通过临床干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就可以减轻或阻止先天性斜颈的发生和发展。[3]
三步推拿法的作用机理: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它在临床中应用颇为广泛,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按摩患处,能起到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的效果。杭州市中医院推拿康复中心余慧华指揉手法刺激可产生热能,促使肌肉组织的炎症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肿块逐渐消退,改善并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转头、侧拉为被动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组织,使肌肉的弹性尽快回复,改善患儿头部活动的范围。头部灵活性好转又可进一步使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从而促进挛缩的恢复,肿块的吸收,畸形的矫正。
参考文献
[1] 李莉.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60例临床观察.按摩与导引,2005,21(6):17
[2] 上海市卫生局,主编.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二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42
[3] 刘传康,张德文.地塞米松对大鼠骨骼肌间质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儿科药学杂志,2003,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