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双方就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进行了探讨,双方表示力争在年内习近平访美前完成空中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磋商。这将有利于中美之间的风险管控,避免双方在南海等问题上擦枪走火.
应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的邀请,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一行于6月8日至12日访美。这是范长龙任现职以来首次访美,也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时隔数年后再度访美。在范长龙五天四地的访美行程中,中美两军签署了陆军交流机制,谈及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以及“空中相遇”附件等内容,中方还首次提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内涵。
高规格“旋风式”访问
范长龙此次访美阵容可谓高规格,其主要随行人员有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北京军区司令员宋普选等。除随行人员级别较高外,总政治部高级将领出现在随访名单中被外界视为“罕见”。
2013年,国防部长常万全访美随行人员包括海军副司令丁一平、第二炮兵副司令王久荣、驻港部队司令王晓军等。2014年总参谋长房峰辉访美随行人员有总参谋长助理乙晓光、海军副司令徐洪猛、空军参谋长麻振军、沈阳军区司令王教成等。
“与此前相比,这一次访问代表团的确规格较高。” 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小卓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与代表团高规格阵容相匹配,范长龙连日来行程也可谓精心设计。在为期五天的“旋风式”访问中,范长龙一行先后访问西雅图、圣迭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陆军基地以及华盛顿四地,参观了“里根”号航母,观摩了美陆军第三军的火力演习,分别与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赖斯、防长卡特、代理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了会见,并参与了美军参联会副主席温尼菲尔德主持的座谈。范长龙还与美军一线官兵进行交流互动,并与美二战“飞虎队”老兵及亲属座谈。
“范长龙的访美路线是从西往东走,从外围往中心,从民用往军事,而重头戏则在华盛顿。”赵小卓说。
推进风险管控
南海问题近日因美国侦察机对南海岛礁的抵近侦察而持续升温。5月20日,美国派军机从中国控制的三个南沙岛礁附近飞过并携带记者进行报道。在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黄日涵看来,这一抵近侦察行为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
近期以来,南海问题逐渐升温。美国越发高调介入南海,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等近期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多个场合就南海问题指责中国。
在分析人士看来,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包括:该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商船自由航行权,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权。“维持南海既有的力量平衡”,被美国战略界视作实现上述利益的必要条件,而崛起的中国所采取的维护主权、扩建岛礁等行为,则被美国视为“打破力量平衡的行为与证据”。
黄日涵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今年来围绕南海问题所发生的中美博弈,使得当前南海问题朝着“南海岛礁声索国转入幕后、美日等域外大国站前台”的反转剧方向发展。
不过,南海问题并未成为此访争吵不休的话题。此次访美期间,范长龙在南海问题上表示,“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南海问题只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插曲,中美双方应登高望远,关注更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他强调,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争议。同时,他敦促美方减少在南海地区的海空军事活动,在涉及中方领土主权的核心问题上谨言慎行。
美方官员则表示,南海问题不是美中之间的问题,美方对南海主权争议不持立场,希望各方通过谈判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中美两军在可能出现危机的领域首先要避免误判,而避免误判的重要前提是发出清晰信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鹿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范长龙访美期间,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信号是清晰明确的。
美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研究员、亚太海上安全专家金来尔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两军领导人之间的坦诚对话可能无法帮助南海问题取得实质突破,但至少能促进双方对彼此意图的了解,为两军在该地区的“靠近活动”建立行为模式。
具体而言,范长龙此访期间,中美双方就“两个互信机制”(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有关附件进行了探讨,表示将力争在年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前完成空中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空中相遇”附件)的磋商。
“这份准则的最终达成将有利于中美之间的风险管控,避免双方在南海等问题上擦枪走火、‘迎头相撞’的风险。”黄日涵说。
中美关系的两面性仍将持续
“斗而不破”,成为战略界对中美关系的惯常描述。自美国2009年推行“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在操作上除强化在亚太军事存在外,还着手扶持南海声索国,搅动中国周边局势。
201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越南河内宣布南海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2012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香格里拉峰会上宣布,美国将实行全新战略,包括加强在亚太地区部署军力,扩大在东南亚等地的军事存在;2013年3月,时任太平洋战区司令萨缪尔·洛克利尔在国会作证时提出“印亚太”概念;2014年,时任国防部长哈格尔在香格里拉峰会上公开批评中国把981钻井平台派遣到中建南海域;2015年以来,美方开始持续对中国在南沙的岛礁建设行为施压,直至高调派遣侦察机对中国控制的南沙岛礁进行抵近侦察。
美国越发咄咄逼人的态度背后,是中美两国关系在近年来出现的重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以“核心利益为导向”的战略磨合期。中国政府在台湾、西藏、新疆等议题上,明确圈定了美国不应触碰的“核心利益”,只要能解决好这些最敏感、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中美两国都愿意维持互商互谅。但近年来,一方面旧的“核心利益”如台湾问题明显降温,但另一方面新的“核心利益”,例如主权、安全与发展问题却不断突出,这两方面新因素加剧了双方在中国扩大的核心利益解释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 “一是中国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在上升,二是中国新领导人的个性鲜明,面对棘手的海洋领土主权争议不再低调和忍让,而是更愿意按照中国的方式去推动解决进程,中国的国际行为和外交话语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峰曾在演讲中指出,中美关系正在从“核心利益导向”的关系,越来越多演变成为“地缘战略竞争导向”的关系,影响中美关系最为重要的议题,已从传统的双边范畴变成区域、全球和安全领域内的议题,即中国所说“第三方因素”。
“在危机管控领域,中美特别需要建立互动机制与各种沟通渠道。”鹿音说,比如两军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两军举行的联演联训,都是非常务实的合作,特别是达成并逐步完善“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谅解备忘录”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等两个文件,对于保持稳定的中美两军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两军遇到分歧和危机的时候,双方要有渠道进行沟通,要有共同的管控措施可以遵守,有处理危机的实践和经验。
美方战略分析人士对此也表示了乐观。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问题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格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过去当中美之间有摩擦发生时,正常访问或交流活动有可能会被取消,在当前中美关系因南海局势和网络安全受到影响的背景下,范长龙如期访美本身就“非常重要”。双方要继续对话,积累“尽可能多的信任”,澄清各自立场,增进对话和理解。
中美明确新型军事关系内涵
在乐观人士看来,中美军事关系的未来,或许可概括为中方提议构建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范长龙此访期间,中方首次提出这一新型军事关系内涵,即 “互信、合作、不冲突、可持续”。
“这既是一种长远的战略需要,也是中美两军在实践互动中的现实需求。”鹿音分析认为,第一,从双边关系看,中美两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军在此框架下发展新型军事关系顺理成章。两军展开了广泛合作,在海上安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军事档案、军事医学、军控裁军、核不扩散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互动。第二,从亚太地区来看,中美两军的合作领域应该超越争端分歧。近年来中美两军在合作方面有很多亮点,比如达成“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谅解备忘录”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等,还有范长龙此访期间签署的《中美陆军交流与合作对话机制框架文件》等。第三,两军交往过程中不是没有分歧,但遇到矛盾分歧应该本着建设性的态度,积极解决。
在理解和把握中美新型军事关系问题上,范长龙表示,互信是前提,合作是目标,不冲突是底线,可持续是保障。具体地说,没有互信就不会真诚合作;合作多了互信就会增强;有了互信与合作,才有可能不发生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
范长龙访美期间,中美决定在原有的《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中,充实和细化两国空军相遇时的行为准则。中美还签署首份陆军合作协议,即《中美陆军交流与合作对话机制框架文件》,成为两国陆军近些年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
“这意味着中美两军的交往在机制化轨道化上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赵小卓说,现在海军交流机制、陆军交流机制、海上行为规范及重大军事行动通报机制的建立,意味着中美两军机制化交流的完善。此次陆军交流机制一方面将管控危机,另一方面将加强中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保中美军事关系行进在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此访期间,美军还第二次邀请中国参加2016年的环太平洋军演。赵小卓分析认为,美国国内主张对华“接触”和“防范”的两派一直存在争斗。此次美方再邀中国参加环太军演或意味着“接触”派胜出,这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显示出中美双方增强两军在太平洋区域良性互动的愿望。
在高访层面,中美军事交流的良好势头年内将持续下去。中方在此访中邀请卡特年内访华,并邀请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新任司令哈里斯访华。
“此次范长龙访美充实了中美‘互信、合作、不冲突、可持续’的新型军事关系的内涵,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晚些时候访美营造了积极的氛围,但真正实现这一关系,仍需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鹿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