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问题研究

来源 :四川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保护红线的准确勘定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试点区域现场勘界定标工作,指出了在工作中应把内业处理和现场勘界定标作为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从数据边界精度、多源数据、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未完成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勘界定标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我省接下来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和勘界定标精准落地。
其他文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推动山地城市城乡融合更是这个时代长期研究的课题。随着成都市“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将国家战略与地域特色结合,寻求乡村地区城乡融合的新路径是成都市的创新实践。鉴于此,以彭州市为例,分析彭州市城乡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引、以城乡融合理念为核心,从产业经济发展、全域空间形态、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塑造等方面探索山地城市城乡融合实践,以期为同类型规划提供参考。
在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适用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符合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理念,具有惩罚犯罪和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但由于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尚无系统性的法律规范,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制约,在实践适用中面临缺乏规范保障、成为量刑的“工具”、救济效果存疑、执行困难等问题。为完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应进一步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规范生态环境修复量刑情节适用;规范替代性责任认定,创新刑附民责任承担方式;统一民事赔偿范围,完善执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