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中以名家为材料的很多,如,《陆游日记》《梅花香自苦寒来》《乌江水,霸王情》等。选材新颖,文笔大气,语言诗化,立意高远,是得高分的原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积累名家诗词,了解名家生平,让诗词、名家走进学生的作文。
   一、积累课内,与文本对话
   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为学生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背诵积累是写作运用的前提。必须引领学生适时地理解背诵,尤其牢牢掌握经典名句。一篇文章如果能在恰当的位置引入一两处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则会使作品文采大增,这对于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会有无穷的趣味。
   二、拓展课外,与作者对话
   在教学课内那些触及名家的作品的时候,要引领学生充分走进作者,拓展有关他们各个方面的课外阅读,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通过资料与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名家故事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如,讲陶渊明的诗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及有关作品,课上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理想与思想。然后,要求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来再现陶渊明,要求:合理想象,语言变概括性为具体描述,文中要加入个人评论和情感抒发,并适时地引用诗作。
   最后,学生写出的作文,结构清晰、严谨,内容以陶渊明的经历、思想为主,学生以自己的笔触,含蓄隽永地传达出了对陶渊明的理解与感悟。而且文中引用的诗文恰到好处,体现了学生写作功底的深厚。
   三、名家引领,与自己对话
   在名家的指引下,学生要学会“用我手写我事,用我事表我心”。在学完刘禹锡的《陋室铭》后,可以要求学生以“我的小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下面是学生作文的片段:
   馨居·心居——
   一个人少不了一个小小的、供自己蜗居其中的房屋,我心中的小屋,应该是檀香扑面,镂空桌椅,半月明窗。可我没有那样一个古香古色的小书房,有的只是一间小卧屋,一榻、一床、一架、一橱而已。虽说东西不多,可占地面积却已有全家的一半。不过,我很喜欢自己的小屋,于是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馨居。
   馨,是花香、品德高尚的意思。品德高尚,我论不上,花香在我的馨居也寻觅不到,但它着实是我心灵的一个处所。
   放学后,卸下沉重的书包,我一下子便倒在了那五彩缤纷的小榻上。榻上七色的被单涂在了我心底的涂鸦板上,心中立刻盈满了多彩的喜悦。捧着床头上最爱的明星海报,我的心醉了。疲惫的心,找到了放松的居处,我爱我的馨居。
   之后,长长的睫毛挡住了我半只眼,我心中最渴望的便是睡觉。小榻上铺了三层厚厚的被子,一条七彩的床单送给我七彩的梦。支起眼帘一望,窗外还是那轮圆月,不动、不眨、不闪。劳倦的心,找到了休憩的驿站,我爱我的馨居。
   馨居是我心灵的住处。
   本文文笔流畅,小作者把自己对馨居的感情真挚地传达了出来,让人们从文中读出了一个爱好文学、思想活跃、文笔大方、博览群书、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小作者的形象。小作者在本文中与自己对话,酣畅淋漓地抒发对小屋的热爱,因为“馨居是我心灵的住处”。
   学生身边不是缺乏素材,而是学生不能发现,更不会运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不断积累,并在成熟的时候进行练笔。从课本的诗文名家开始,从积累作品、了解经历、理解思想开始,让名家引领学生的写作之路。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作文教学的佳境需要教师不断求索,“青草更青处”究竟怎样,还需要每个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总会有那么一天,作文教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语文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被放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但静下心来仔细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本色。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去做,才能还语文课堂以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呢?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
期刊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精神的符号、生活的影像。学生是由语言的引领进入语文的殿堂的,因此,学语文、考语文都绕不开语言这一要素,特别是作文的教学与考查。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沉淀、修饰与锤炼,帮助他们打造“美的语言”,成就好的作文,除应试的需求外,更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教学理念。   “美的语言”的两个最核心的要求,是语言的感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而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则是促进作文教学的关键。作文讲评课比作文指导课更重要,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讲评,犹如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优劣得失,帮助学生总结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怎样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效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确定单一的写作专题   作文讲评,目的是要通过讲评,扬长避短,而要在
期刊
教学一首古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体“看到”作品的“所写”——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大体“看出”作品的“所达”——诗人的内在情思。但这是不是就够了呢?   到底该如何教学古诗?它和散文教学、现代诗歌教学一样吗?本文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   一、教出古诗的“诗性”   古诗首先是诗,所以要把它当诗来教,教出它的“诗性”。可以将诗歌和散文比较,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诗歌的
期刊
一堂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美的享受。细细品味,静静反思,这是教师抓住了那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绝佳的突破口。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选准文章的突破口,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读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弹奏出高效课堂的万般天籁之音,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课堂:   一、妙解文
期刊
诗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让他们如诗般聪慧、灵动。学生随着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指导学生诗歌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一门语文教学艺术。   人们常说,诗,美在朦胧,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其实,诗歌的美也可言传,其传达过程可用四步来概括:想象画面,体会诗意,领悟情感,朗读表达。   读者体会到的诗歌本身的美和感
期刊
从教已经二十四年的我,一直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力量让我淡泊名利、甘于为学生无私奉献?是什么力量让我宽容谅解冥顽不灵、屡犯错误的学生?让我静下心来,一次次耐心地和他们促膝谈心?又是什么力量让我常常在课堂上忘情地任泪水肆意流淌?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师德的力量,是爱心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教师的就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身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它还关系到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与提升,还关系到语文课改是否能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那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会在
期刊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讲的最多的一般是解题的方略。   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诗歌鉴赏语言部分的炼字专题时,一般首先会先讲思维定向:①关注诗眼、注释等。②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③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想诗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眼的含义。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尤其要注重把握阅读与写作间的必然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读与写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读中析,在析中悟,在悟中写,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根源,而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延伸。   一、强化文本阅读,提炼文章主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课本,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