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症 f为何多可不手术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英国多家报纸公布了一个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消息,英国各医院2/3的手术是不必要的!不仅英国,美国和中国也一样,不是2/3而是90%以上的手术纯属多余。且不论上述数据是否确凿,仅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而言,的确很多手术是不必要的。
  有文献报告,80%~90%的腰突症经非手术治疗可获治愈之效。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我国各地大量腰突症患者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几乎都避免了手术的过度治疗。但是,仍有很多的患者采取了手术的过度治疗。究其原因,是对腰突症确切病因认识并不充分,或缺乏有效的替代手术的治疗方法,甚至是“效益”趋使,使过度治疗泛滥成灾,增添了手术的创伤、风险、昂贵的负担,还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
  手术曾大力提倡
  自1934年首次提出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腿痛的观点后,人们一直认为突出椎间盘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腰腿痛的先决条件和唯一原因,故无不大力提倡手术。
  而对腰突症手术切除椎间盘进行大量文献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后竟有高达21.5%~40%的患者症状不能缓解,仍有程度不同的腰腿痛等症状,甚至15%不幸发生手术失败综合征。 其远期疗效与非手术治疗和本病的自然病程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尤其对处于脊柱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手术破坏了脊柱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不仅影响了脊柱生长发育,手术效果也不尽人意。对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发现,术后一年早期令人鼓舞的疗效便不复存在;在长达45年的随访期内,72例中竟有20例(28%)因腰腿痛复发需再手术1次以上;52例不需再手术的患者中,有48例(92%)遗留腰腿痛或剧烈活动时有轻度疼痛。我国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手术切除椎间盘已“普及”到乡镇医院都敢做的地步,其手术满意度或许更遭,显然手术治疗腰突症不是理想选择。
  手术效果难尽人意
  手术切除椎间盘,治疗效果为何不佳?原因如下:
  1.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占腰突症的10%~20%,若术前病椎间盘定位不准确,术中错切或漏切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全部切除又未做腰椎融合术,导致术后腰椎不稳继发腰痛的发生率高达73%;
  2.约61.6%的腰突症伴有不同程度的侧隐窝狭窄、椎间小关节増生和黄韧带肥厚等,病理改变错综复杂,手术虽摘除了突出的髓核,却未能解除侧隐窝、椎间孔和黄韧带肥厚等组织对神经根的卡圧。尤其近年采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式,难以解除侧隐窝狭窄,使术后症状残留甚至手术失败;

  3.患椎间盘切除后,使脊柱生理重力失调,不仅可诱发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突出,还可导致关节突増生、椎体上下缘及侧隐窝骨赘形成和黄韧带代偿性増生等,均可压迫神经根而导致术后复发;
  4.对中央型腰突症和侧隐窝狭窄者,多需做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而椎板切除后所形成的组织缺损,不是解剖结构的再生,而是由纤维瘢痕组织増生修复的,故纤维瘢痕组织是椎板切除后的必然产物,从而导致切除部位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大量増生的纤维瘢痕组织,使硬膜囊及神经根与骶棘肌等周围组织广泛粘连,牵拉、压迫刺激神经根而导致术后复发。再次手术虽能松解粘连、切除瘢痕,但术后3~6个月粘连和瘢痕会再度形成,最终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5.由于突出椎间盘的长期卡压和炎症刺激,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粘连、变性和萎缩,造成下肢或足趾麻木等症状不能消除。这种内环境的紊乱,仅靠手术减压和结构重塑是无法消除的;
  6.无论手术技术多么高明,也无法摘除全部髓核组织,总有部分残留。若术后患者保养不当等,残留的髓核组织会脱入椎管内,导致残留髓核的复发率为8%;
  7.盲目追新求洋。微创手术及椎弓根镙钉、椎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假体等新技术都已进入临床,但任何新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如不严格掌握适应症就会出问题。如微创手术仅适用于单一节段的单纯性椎间盘突出,而对病理改变错综复杂的腰突症,施以微创手术失败者已屡见不鲜。又如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多用于椎间盘切除后腰椎不稳继发腰痛的病例。
  8.其他。如術后渗血,血肿机化和纤维化与神经根黏连、血肿继发椎管内感染、硬膜破裂脑脊液逸漏造成蛛网膜下腔感染、术中损伤神经根以及扱其严重的椎间隙感染所致的椎间盘炎等,均可导致术后症状残留、手术失败。
  压迫只是腰突症的病因基础
  目前多认为,突出椎间盘的机械性压迫只是腰突症发病的病理基础,并非是腰突症的主要原因,而其诱发的炎性反应和髓核液溢出,导致的无菌性或免疫性炎症,才是腰突症的确切病因。
  现已证实:
  (1)腰突症患者椎间盘髓核中,PLA2(磷脂酶A2)活性显著高于自身血液中和健康人椎间盘髓核中PLA2活性水平;
  (2)腰突症患者的腰腿痛程度与其髓核中PLA2活性明显相关;
  (3)腰突症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髓核中PLA2活性水平显著増高。显然,炎症反应导致了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和临床一系列神经根刺激症状。
  这种炎性病因说,不仅解释了机械性压迫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阐眀了腰突症的确切病因,更为保守治疗腰突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腰突症有自限性或自愈性
  腰突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临床上有相当部分的患者经卧床休息,消除了体重应力,使椎间隙松弛,不仅缓解或减轻了对神经和血管的卡压,血流畅通了,清除了聚集在神经根内致痛性代谢废物,还可使-些突出较小的椎间盘回缩或移位,解除了对神经根的卡压、刺激,其症状、体征可获明显缓解或自愈。另外部分突出于纤维环外的髓核,在与纤维环内组织完全脱离的情况下,营养中断而脱水、萎缩或因突出组织周围新生血管长入,使巨噬细胞浸润,不仅能对突出椎间盘组织产生直接的呑噬作用,还能分泌-系列活性物质,进一步促使突出的组织降解、吸收,缓解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从而消除或缓解症状。因此,药物治疗可借助这种自愈或自限倾向,促其治愈。
  祖国医学助患者远离过度治疗
  近年不少学者借助祖国医药的独到优势,采用中药治疗多可避免手术的过度治疗。如有大夫用増效乌头汤治疗腰突症105例,治愈率为83.81%,愈显率为98.1%;另有大夫用磁药贴外治1488例腰突症患者,经治20~40天治愈1120例,治愈率为78.6%,且疗程越长治愈率越高。对拒绝手术的重症腰突症患者,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内服活血化淤汤,药用人参、大枣、香附、细辛、杜仲、制川乌、川芎、木瓜、鸡血藤、北沙参、黄茋等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在患椎及相关穴位外敷经高科技低温萃取的磁药贴。内外兼治使药效殊途同归,药力叠加,疗效较单纯内治和外治显著为佳。
其他文献
如何确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我今年63岁,男性。因患高血压服降压药已经9年,血压基本稳定在80/130mmHg,最近几个月血压在80~95/130~155mmHg之间波动,并且出现左小腿抽筋、发软、疼痛、脚底发麻等现象。前些天突然感觉头痛、胸闷、呼吸不畅,遂去医院,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医生开了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后感觉症状明显缓解了。我想请教专家:我是否患了冠心病?该如何检查确
编者按:郎景和院士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也是本刊编委。不久前,在协和医院的内部读书活动中,郎院士做了《论医生的技术、读书与修养》为题的演讲,演讲中,郎院士谈到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医学本身的人文性和人文修养,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洞察、职业智慧、职业精神。郎院士虽是对医生而谈,但从读者(患者)的角度,阅读此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医生的行医之道,增强医患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本刊征得郎院士的
第一动:每天早晨睡醒之后,仰卧于床上,手脚尽量伸展约10秒钟,不用屏住呼吸。然后右膝盖呈90度弯曲倒于左侧腰际做伸展,左右各10次。  第二动:仰卧,弯曲肘部,手置于头后方,两手腕尽量弯曲伸展做20次。膝盖呈90度弯曲,在膝盖间夹住枕头,可使腹部紧缩、臀部收紧,慢慢地回到原来位置再抬起做20次。  第三动:坐在床上,上半身前倾,进行脊背的伸展运动,两手置于头上,向前伸展约10秒钟。最后上身立起来,
孙玉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市第六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上海创伤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创伤学会创伤骨科学组组长。他是国际内固定协会(AO)第一位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的学者,擅长对骨盆和髋白骨折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复合型髋白骨折的手术优良率近90%,比国外的报道高出10~20个百分点。  俗语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意思是,人上了岁数
我今年48岁,2012年做胃镜检查时发现有平滑肌瘤,半年后复查结果一样。现食管处隆起约8mm。请问是否需要手术?  四川 江读者  江读者:  食管平滑肌瘤属于食管良性肿瘤,好发于胃底、胃体,亦可发生于食管。  其实,约半数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完全没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多轻微,最常见的是轻度下咽不畅,很少影响正常饮食。病程可达数月至十多年,即使肿瘤已相当大,因其发展很慢,梗阻症状也不重。进食哽咽可能是
希望多多介绍传统医学  我是一名订阅了11年《家庭医药》的老读者。看了2013年11期“编辑在线”——“2014年《家庭医药》什么样”一文,我相信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策划,不但内容会更丰富,质量也一定会更高。2014年的《家庭医药》一定能物超所值。  在这里,我提一个建议:不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诊疗,希望能多介绍一些非药物疗法,比如艾炙。  艾炙是祖国传统医学一种行之有效的外治法,既能治病、又能保健
喝茶四大误区  据研究,含有600余种化学成分的茶叶,其中有5大类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这可能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误区一:浓茶“醒酒” 人们饮酒后,酒中乙醇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经肾排出体外。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过早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误区二:品新茶“心旷神怡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常见的关节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嘌吟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含量增高,在人体结缔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沉着而引起的炎症性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形成发作为主,伴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等表现,兼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受损,多累及肾脏,严重患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甚至出现尿毒症。临床上检测主要是血尿酸、尿尿酸偏高。此病好发于40岁以上青壮年,男性高发于女性
脚后跟疼痛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表现为足跟及其周围疼痛、压痛剧烈,局部不红不肿,拍片有的病人可以发现在跟骨上长了个“骨刺”,绝大多数病人拍片并没有异常。  引起跟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静脉血流淤滞,并非所谓的骨刺。足跟痛很少需要手术治疗,采用合适的跟骨鞋垫,中药贴敷往往能取得一定疗效。  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只需买1只与患足大小相当的鞋垫,在脚后跟的中央(对准疼痛的部位),挖开1个直径3~5厘米大小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医学中,患者从就诊开始就有严谨的关于医疗活动的记录,这就是病历,非常重要。  而在中医学上,也有类似病历的记录,只是中医的记录与现代医学稍有不同,中医的老祖宗把这种记录叫“医案”。最早的医案可以追溯到西汉太仓长淳于意,他记录了25个临床治疗的病例,都是自己医疗实践的如实记录。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法”的记载,也是一个医案。明清时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