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大多想基业长青,做“百年老店”,但企业除了要面对市场的变幻、持续的竞争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企业的活力怎么来?如何源源不断?下面,包政老师揭示了管理的本质与企业的本质,给出了答案。
包政,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在中国企业管理咨询界,成就了许多著名的案例,如《华为基本法》,《TCL以速度抗击规模》等。他的阐述如下:
管理的本质
管理说到底,就是要让“组织”中所有的“人”, 朝统一的战略目标或方向做出努力。这也是每个企业领导人梦寐以求的事。这里的全部难点,在于“组织”与“人”的对立,进而,“工作”与“人”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由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组织与人”之间保持平衡,或使两者统一起来。
具体化为三项基本的管理任务:1)使组织富有前途;2)使工作富有活力;3)使员工富有成就。这三项基本管理任务是“三位一体”的,这是管理工作“系统性”根据。
与管理基本任务相对应,在组织内部必须确立三项基本的“机能”:1)经济机能;2)政治机能;3)社会机能。依靠这三项机能完成管理的任务,实现“组织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
企业的本质
企业是产业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组织”,概言之,企业是“社会”的一种“组织”;不是国家或行政权力系统的派生机构。因此,企业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功利目标”;受这种功利目标的约束,企业是社会中的一种“自律”组织。即企业必须依靠内在的组织力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在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中,诸多“个人”通过为企业组织服务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企业在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每个人以各自目的参加组织;当一个组织不能在总体上满足每个成员的要求,组织将面临瓦解。反之,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统一人们的意愿与意志,这种共同的意志与意愿并不一定合乎个人的要求。
组织与人的对立,将集中反映在“工作与人”的相互排斥之上。“工作”是客观的,做好工作的要求是客观的;这种“工作的客观性”,源于组织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理由”;并不源于“个人的意愿”。每个人的个性意愿并不总是合乎工作的客观要求。寻求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管理的任务。
决定组织命运的是谁
企业是“人”的组织;但是,管理的任务,首先要立足于“组织”,使组织有前途,有未来,有明天。组织没有前途,“树倒猢狲散”,留不住一流人才,组织不复存在。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尽力建立起内在的“经济机能”,去确立并实现经济组织的整体目标。
企业之关键在于选择相应的经营领域,确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确定外部产业联系,形成特长,超越对手,使未来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按外在适应性要求,建立内在的等级与秩序,即等级结构条件下的秩序。这是一个组织有效性的来源;也是一个经济组织“生命体”得以延续的秘密。
企业的活力来自何处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内部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一个企业需要“权威”;依靠权威,发育计划与控制体系,以及相应的“责权等级”体系;促使经济机能的形成。
1.政治技能与工作效果。让每一级管理者(权力拥有者),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实现承担责任,为他部门的顺利运行做出贡献。责任与贡献,是一个管理者拥有权力的基础,是管理合法性的依据之一。只有每个管理者能在责任基础上行使权力,才能确保每项工作合乎整体目标,即有效果。没有责任的约束,权力将会被滥用或过分掠夺。
2.政治机能与工作效率。必须让每一位管理者上司,为下属的成长,以及下属做好工作承担责任,包括指导、帮助、约束、激励与评价下属的工作。使下属能按工作的客观要求做出努力,并确保“投入”大于“产出”,即工作效率。
重在员工的成就感
从“经济机能”,到“政治机能”,强调的是“整体约束”与“集中支配”,这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约束与热情,支配与服从,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何使每一个职工充满“热情”地“服从”管理,有赖于组织内的“社会机能”。企业不外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组织,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活动;离开了“社会机能”,最终无法统一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
1.社会机能与成就意识。分工,进而职务系列与等级的形成,为每个成员晋升,即扩大责权范围,拓宽工作的自由创造空间与机会,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社会机能的发挥,就在于建立组织内一系列“公平”的规则,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个人有相应的成就感。换言之,依靠“公平”规则,去分配组织内的“价值”。这是“依靠工作本身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秘密。
2.社会机能与普遍责任。公平规则的建立,源于普遍的责任,以及在责任基础上对组织的使命做出真心实意的承诺,即“心理契约”。社会机能就是要抑制个性私欲,帮助成员确立公心,形成组织的正义,即所谓“公正”。进而发育共同的意识与意愿,即所谓“公道”。在公道基础上,以“公开”的方式,达成相互间的心理承诺或契约,并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即所谓“公平”规则。每个人将依靠这套规则行事,(有作为)将依靠这套规则衡量自身的价值。(有成就)这就是“公正”、“公道”、“公开”, 以及“公平”。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组织成员认定的成就与责任意识,及其精神境界的水准。
企业倘若不能同时在“三位一体”的命题上做出努力,并建立“三项”机能的话,是很难最终走出困境的。这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包政,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在中国企业管理咨询界,成就了许多著名的案例,如《华为基本法》,《TCL以速度抗击规模》等。他的阐述如下:
管理的本质
管理说到底,就是要让“组织”中所有的“人”, 朝统一的战略目标或方向做出努力。这也是每个企业领导人梦寐以求的事。这里的全部难点,在于“组织”与“人”的对立,进而,“工作”与“人”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由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组织与人”之间保持平衡,或使两者统一起来。
具体化为三项基本的管理任务:1)使组织富有前途;2)使工作富有活力;3)使员工富有成就。这三项基本管理任务是“三位一体”的,这是管理工作“系统性”根据。
与管理基本任务相对应,在组织内部必须确立三项基本的“机能”:1)经济机能;2)政治机能;3)社会机能。依靠这三项机能完成管理的任务,实现“组织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
企业的本质
企业是产业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组织”,概言之,企业是“社会”的一种“组织”;不是国家或行政权力系统的派生机构。因此,企业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功利目标”;受这种功利目标的约束,企业是社会中的一种“自律”组织。即企业必须依靠内在的组织力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在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中,诸多“个人”通过为企业组织服务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企业在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每个人以各自目的参加组织;当一个组织不能在总体上满足每个成员的要求,组织将面临瓦解。反之,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统一人们的意愿与意志,这种共同的意志与意愿并不一定合乎个人的要求。
组织与人的对立,将集中反映在“工作与人”的相互排斥之上。“工作”是客观的,做好工作的要求是客观的;这种“工作的客观性”,源于组织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理由”;并不源于“个人的意愿”。每个人的个性意愿并不总是合乎工作的客观要求。寻求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管理的任务。
决定组织命运的是谁
企业是“人”的组织;但是,管理的任务,首先要立足于“组织”,使组织有前途,有未来,有明天。组织没有前途,“树倒猢狲散”,留不住一流人才,组织不复存在。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尽力建立起内在的“经济机能”,去确立并实现经济组织的整体目标。
企业之关键在于选择相应的经营领域,确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确定外部产业联系,形成特长,超越对手,使未来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按外在适应性要求,建立内在的等级与秩序,即等级结构条件下的秩序。这是一个组织有效性的来源;也是一个经济组织“生命体”得以延续的秘密。
企业的活力来自何处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内部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一个企业需要“权威”;依靠权威,发育计划与控制体系,以及相应的“责权等级”体系;促使经济机能的形成。
1.政治技能与工作效果。让每一级管理者(权力拥有者),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实现承担责任,为他部门的顺利运行做出贡献。责任与贡献,是一个管理者拥有权力的基础,是管理合法性的依据之一。只有每个管理者能在责任基础上行使权力,才能确保每项工作合乎整体目标,即有效果。没有责任的约束,权力将会被滥用或过分掠夺。
2.政治机能与工作效率。必须让每一位管理者上司,为下属的成长,以及下属做好工作承担责任,包括指导、帮助、约束、激励与评价下属的工作。使下属能按工作的客观要求做出努力,并确保“投入”大于“产出”,即工作效率。
重在员工的成就感
从“经济机能”,到“政治机能”,强调的是“整体约束”与“集中支配”,这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约束与热情,支配与服从,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何使每一个职工充满“热情”地“服从”管理,有赖于组织内的“社会机能”。企业不外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组织,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活动;离开了“社会机能”,最终无法统一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
1.社会机能与成就意识。分工,进而职务系列与等级的形成,为每个成员晋升,即扩大责权范围,拓宽工作的自由创造空间与机会,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社会机能的发挥,就在于建立组织内一系列“公平”的规则,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每个人有相应的成就感。换言之,依靠“公平”规则,去分配组织内的“价值”。这是“依靠工作本身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秘密。
2.社会机能与普遍责任。公平规则的建立,源于普遍的责任,以及在责任基础上对组织的使命做出真心实意的承诺,即“心理契约”。社会机能就是要抑制个性私欲,帮助成员确立公心,形成组织的正义,即所谓“公正”。进而发育共同的意识与意愿,即所谓“公道”。在公道基础上,以“公开”的方式,达成相互间的心理承诺或契约,并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即所谓“公平”规则。每个人将依靠这套规则行事,(有作为)将依靠这套规则衡量自身的价值。(有成就)这就是“公正”、“公道”、“公开”, 以及“公平”。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组织成员认定的成就与责任意识,及其精神境界的水准。
企业倘若不能同时在“三位一体”的命题上做出努力,并建立“三项”机能的话,是很难最终走出困境的。这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