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第20课《画龙点睛》,这节课是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以及初步处理后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图表的建立和图表类型的修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除了能掌握建立图表和修改图表类型的方法外,还能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的目的。
学生分析
本次借班上课的教学对象是浙江省温岭中学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规划和表达的能力还有欠缺,对同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概括能力也是薄弱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什么是Excel中的图表,掌握在Excel中插入图表的方法;了解常见的图表类型,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掌握修改图表的方法;学会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尝试、比较,了解图表的优点;通过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Excel中图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表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谁该对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根据事实客观地看待问题,体会到提高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才是安全出行的保障。
教学设计思路
以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以网上投票的形式引入课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图表对反映数据的作用。(2)以投票的结果作为话题展开教学主题,整节课贯穿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情感主题。(3)在教学图表插入时针对学情化繁为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最后概括引领。(4)在巩固学习效果时精讲多练,以开放式综合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除了完成插入图表的教学外,遵循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理念,采用“以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5)针对初中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概括出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的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6)注重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在活动中采用开放式的要求,通过对表格材料的处理来获得数据背后的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认识图表
师:四月是杭州最美丽的时候,到处都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但是2008年3月16Q却是个黑暗的日子。
新闻链接内容:200g年3月16日晚7点,杭州市滨江区闻涛路盛元慧谷附近,一辆轿车超速失控,将一对散步的年轻夫妻许旭东、林亚静撞进钱塘江,两人不幸身亡。他们5个月大的儿子添添,瞬间成了孤儿。
学生活动一:学生以“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为主题进行网上投票,投票的结果(见表)以“数字”和“条形图”两种形式显示。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表示方法的特点:数字体现具体的数值,图表形象直观地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引出在Excel中制作图表。
设计意图:以交通安全为引子引入主题。交通安全的话题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中的数据表格中的内容也来源于交通安全数据。网上调查的形式十分真实和生活化,同时也是在完整的调查活动中信息搜集的一种方法。由于有学生的亲自参与,获得的数据令学生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网上调查的结果十分明显地说明了图表表示数据的特点,自然揭示了主题。
2.初步探究,创建图表
师:Excel有制作图表的功能,要创建图表首先要有数据表格,请大家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结果”表格(如表2),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P100),创建“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结果统计图”,并概括创建步骤。
学生活动二:完成表格并自学教材内容创建图表。上台演示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点。简单讲解图表向导中的四步骤。强调用右键对图表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演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培养自学能力。针对学生较薄弱的图表修改,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演示指导。
学生活动三:运用演示和概括的方法修改图表,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两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并美化图表。
设计意图:检查并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有难度梯度的任务合理安排学生时间,保证学生完成一张图表,有成功的心理体验,又引出图表类型的内容。
师:同样的数据源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哪种类型更适合表现投票结果呢?
学生活动四:针对教师给的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三张表格、九张图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了解三种常用图表及各种类型图表反映数据的特点:柱型图体现数据的多少关系;饼图体现数据的百分比关系;折线图体现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综合运用,感悟图表
师: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有利于你进行数据分析。如何对图表进行分析呢?一般可以套用以下的格式:亮出你的观点;用图表证明你的观点;说说你的感想,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活动五:根据“材料一”(交通安全实地调查)和“材料二”(200-2007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统计表,2003-2007年我国交通事故情况统计表)创建相应的图表并进行分析。
反馈交流:学生展示图表并表达自己对“怎样看待交通安全”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教师提纲挈领地给出分析图表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根据实际创建图表,培养了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学生体验图表的运用,并在交流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4.知识整理,总结提升
回顾梳理本节课的学习环节及内容:网上投票→Excel表格→Excel图表,这个流程正是信息处理的流程:获取信息一整理信息一分析信息。而Excel图表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正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这次上课过程中,专家和听课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浙江省教研室张丰老师提出“走进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张老师提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再是传统的使用。在素质教育指挥棒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让学生不仅仅学会操作,更重要是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并把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支撑。 这节课我结合交通安全主题,利用数学知识载体,着重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中并且支撑其他学科学习的。
杭州市教研室李伟老师提出“学生有没有思考,怎么样让学生思考”。在听完我的试讲后,李老师的问题是:“这节课你讲了几分钟?”我很惭愧,大概有20分钟左右。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然就缩水了。所以,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后,提炼知识点,设置清晰的目标和难度梯度合理的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那是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就做些技术指导即可呢?非也。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最终身受用的不是插入图表的方法,而是学会了怎么样分析图表,“亮观点、说依据、谈感想”,这种概括是学生的能力所不能完全达到的,需要教师引领。
观摩教师提出“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变味了”。教学形式上,我的讲解引导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看书完成;技术层面上,我讲得也很粗线条,没有很细致深入;在与学生交流时,我的重心不完全放在Excel的技术操作上,也关注学生数学方面的能力和交通安全方面的德育内容,貌似有点散。所以,有的教师说“这到底是数学课还是信息技术课”?如果说这是变味的话,我觉得这种口味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味道。信息技术这门曾经前沿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否应该由务虚到务实再到务虚呢?最初的务虚是口头重视,无实际投人;接下来的务实是注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落实;现在是否应该把眼光更多放在新的务虚——模糊学科界限,淡化单一技能,重视综合素养上来呢?
同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某些方面特别是细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课程设计中希望学生能尽量通过自学来掌握操作技能,淡化了教师讲解操作步骤的环节。但是在课堂上,由于对当地学生的情况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很多学生并不十分适应这种自学方式,所以影响了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
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自学的效率不够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打折扣了。这也是我此课的一大遗憾,我感觉学生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基本的创建和修改表格并没有突破性的提高。所以,如何有效地精讲是我面临的一大课题。
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可能是我的任务设置比较偏重于应用,而缺乏技能的整理。所以学生在对Excel图表的操作还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就去体会图表的类型特点及分析方法,有些不够稳扎稳打。应该让任务更好地起到技能整理、巩固复习、知识迁移、促进发展的作用。
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同时,正面有效的评价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如我在表扬学生时多用的是“你回答得很好”等笼统性的语句。其实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点评
这是一节在2008年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这节课中涉及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并不高。关于统计图表的创建、图表类型的选择及结果分析在小学阶段就已在数学课中有所涉及。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图表的创建和编辑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城镇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于这一类课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要注重技术的学习,学生主要任务是掌握操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技术的讲解和技巧的传授上;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学习对于学生已不存在难度,应该将重点放在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技术学习可以适当淡化。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重技术还是重应用?其实,在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一种新的视野。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通用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实施对,应该允许教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而有不同的课程理解和定位。在这个案例中,执教教师在课后反思中比较详细地谈了自己对课程定位的理解,她试图把学生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而展开。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该课比较好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例。
本课是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第20课《画龙点睛》,这节课是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以及初步处理后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图表的建立和图表类型的修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除了能掌握建立图表和修改图表类型的方法外,还能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的目的。
学生分析
本次借班上课的教学对象是浙江省温岭中学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规划和表达的能力还有欠缺,对同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概括能力也是薄弱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什么是Excel中的图表,掌握在Excel中插入图表的方法;了解常见的图表类型,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掌握修改图表的方法;学会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尝试、比较,了解图表的优点;通过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Excel中图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表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谁该对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根据事实客观地看待问题,体会到提高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才是安全出行的保障。
教学设计思路
以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以网上投票的形式引入课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图表对反映数据的作用。(2)以投票的结果作为话题展开教学主题,整节课贯穿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情感主题。(3)在教学图表插入时针对学情化繁为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最后概括引领。(4)在巩固学习效果时精讲多练,以开放式综合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除了完成插入图表的教学外,遵循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理念,采用“以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5)针对初中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概括出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的分析图表的一般方法。(6)注重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在活动中采用开放式的要求,通过对表格材料的处理来获得数据背后的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认识图表
师:四月是杭州最美丽的时候,到处都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但是2008年3月16Q却是个黑暗的日子。
新闻链接内容:200g年3月16日晚7点,杭州市滨江区闻涛路盛元慧谷附近,一辆轿车超速失控,将一对散步的年轻夫妻许旭东、林亚静撞进钱塘江,两人不幸身亡。他们5个月大的儿子添添,瞬间成了孤儿。
学生活动一:学生以“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为主题进行网上投票,投票的结果(见表)以“数字”和“条形图”两种形式显示。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表示方法的特点:数字体现具体的数值,图表形象直观地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引出在Excel中制作图表。
设计意图:以交通安全为引子引入主题。交通安全的话题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中的数据表格中的内容也来源于交通安全数据。网上调查的形式十分真实和生活化,同时也是在完整的调查活动中信息搜集的一种方法。由于有学生的亲自参与,获得的数据令学生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网上调查的结果十分明显地说明了图表表示数据的特点,自然揭示了主题。
2.初步探究,创建图表
师:Excel有制作图表的功能,要创建图表首先要有数据表格,请大家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结果”表格(如表2),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P100),创建“交通事故频发原因调查结果统计图”,并概括创建步骤。
学生活动二:完成表格并自学教材内容创建图表。上台演示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点。简单讲解图表向导中的四步骤。强调用右键对图表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演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培养自学能力。针对学生较薄弱的图表修改,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演示指导。
学生活动三:运用演示和概括的方法修改图表,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两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并美化图表。
设计意图:检查并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有难度梯度的任务合理安排学生时间,保证学生完成一张图表,有成功的心理体验,又引出图表类型的内容。
师:同样的数据源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哪种类型更适合表现投票结果呢?
学生活动四:针对教师给的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三张表格、九张图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了解三种常用图表及各种类型图表反映数据的特点:柱型图体现数据的多少关系;饼图体现数据的百分比关系;折线图体现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综合运用,感悟图表
师: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有利于你进行数据分析。如何对图表进行分析呢?一般可以套用以下的格式:亮出你的观点;用图表证明你的观点;说说你的感想,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活动五:根据“材料一”(交通安全实地调查)和“材料二”(200-2007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统计表,2003-2007年我国交通事故情况统计表)创建相应的图表并进行分析。
反馈交流:学生展示图表并表达自己对“怎样看待交通安全”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教师提纲挈领地给出分析图表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根据实际创建图表,培养了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学生体验图表的运用,并在交流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提高表达能力。
4.知识整理,总结提升
回顾梳理本节课的学习环节及内容:网上投票→Excel表格→Excel图表,这个流程正是信息处理的流程:获取信息一整理信息一分析信息。而Excel图表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正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这次上课过程中,专家和听课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浙江省教研室张丰老师提出“走进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张老师提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再是传统的使用。在素质教育指挥棒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让学生不仅仅学会操作,更重要是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并把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支撑。 这节课我结合交通安全主题,利用数学知识载体,着重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中并且支撑其他学科学习的。
杭州市教研室李伟老师提出“学生有没有思考,怎么样让学生思考”。在听完我的试讲后,李老师的问题是:“这节课你讲了几分钟?”我很惭愧,大概有20分钟左右。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然就缩水了。所以,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后,提炼知识点,设置清晰的目标和难度梯度合理的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那是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就做些技术指导即可呢?非也。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最终身受用的不是插入图表的方法,而是学会了怎么样分析图表,“亮观点、说依据、谈感想”,这种概括是学生的能力所不能完全达到的,需要教师引领。
观摩教师提出“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变味了”。教学形式上,我的讲解引导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看书完成;技术层面上,我讲得也很粗线条,没有很细致深入;在与学生交流时,我的重心不完全放在Excel的技术操作上,也关注学生数学方面的能力和交通安全方面的德育内容,貌似有点散。所以,有的教师说“这到底是数学课还是信息技术课”?如果说这是变味的话,我觉得这种口味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味道。信息技术这门曾经前沿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否应该由务虚到务实再到务虚呢?最初的务虚是口头重视,无实际投人;接下来的务实是注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落实;现在是否应该把眼光更多放在新的务虚——模糊学科界限,淡化单一技能,重视综合素养上来呢?
同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某些方面特别是细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课程设计中希望学生能尽量通过自学来掌握操作技能,淡化了教师讲解操作步骤的环节。但是在课堂上,由于对当地学生的情况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很多学生并不十分适应这种自学方式,所以影响了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
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自学的效率不够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打折扣了。这也是我此课的一大遗憾,我感觉学生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基本的创建和修改表格并没有突破性的提高。所以,如何有效地精讲是我面临的一大课题。
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可能是我的任务设置比较偏重于应用,而缺乏技能的整理。所以学生在对Excel图表的操作还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就去体会图表的类型特点及分析方法,有些不够稳扎稳打。应该让任务更好地起到技能整理、巩固复习、知识迁移、促进发展的作用。
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同时,正面有效的评价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如我在表扬学生时多用的是“你回答得很好”等笼统性的语句。其实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点评
这是一节在2008年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这节课中涉及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并不高。关于统计图表的创建、图表类型的选择及结果分析在小学阶段就已在数学课中有所涉及。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图表的创建和编辑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城镇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于这一类课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要注重技术的学习,学生主要任务是掌握操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技术的讲解和技巧的传授上;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学习对于学生已不存在难度,应该将重点放在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技术学习可以适当淡化。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重技术还是重应用?其实,在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一种新的视野。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通用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实施对,应该允许教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而有不同的课程理解和定位。在这个案例中,执教教师在课后反思中比较详细地谈了自己对课程定位的理解,她试图把学生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而展开。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该课比较好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