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应根据教材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并质疑情境、讨论情境、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提高学习效率。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辩论交流,提高教学实效,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情境;实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80-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创设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模拟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及认知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经验结构。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后,又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模拟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再现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低年级学生对东、南、西、北方向知识感觉抽象,对方位的理解和判断有困难,教学中如果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学生很难理解和判断。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身感受: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后背就是太阳落山的方向——西方,再让学生双手侧平举,左手方向是北方,右手方向是南方,并结合远处的高山、大树、高大建筑物作为标记,借以辅助记忆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就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方向,并学会判断位置的方法。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种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情境,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二、设置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特点及教材实际,创设尽可能适合于学生质疑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激励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自主参与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圆形铁圈,问学生怎么求它的周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法测量。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继续问学生怎么求周长,学生发现可以用绳子绕“化曲为直”的方法求。最后,老师在空中用手抡一圈画一个圆,问学生是否还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求,问是否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学生便在老师创设的这一个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中,激起了疑问的涟漪,不断释疑、质疑,从而于内心产生了探究知识事实的强烈欲望。教师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愉悦性的材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进一步质疑、释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学生以辩促思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重新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中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他们的学习搭建更开放的舞台,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情境,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以解决。比如,在教学“物体的体积——有趣的测量”时,我从“阿基米德巧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导入,学生兴致盎然:阿基米德是如何想到测皇冠体积的方法的?身体体积与溢出的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做正方体铁块排水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上升部分的体积等于正方体铁块的体积。但有一小组不小心把水倒掉了一部分,结果他们的结论是水上升的体积小于正方体铁块体积。这时,我充分利用这偶发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在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困惑情境中,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辩论,发现了其中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在思维冲突,促其反思、剖析、矫正,使之更加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自主揭示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讨论、探究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简正凯.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怎样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7(08).
[2]浦玉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3]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数学情境;实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80-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创设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模拟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及认知结构来构建新的知识经验结构。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后,又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模拟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再现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低年级学生对东、南、西、北方向知识感觉抽象,对方位的理解和判断有困难,教学中如果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学生很难理解和判断。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身感受: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后背就是太阳落山的方向——西方,再让学生双手侧平举,左手方向是北方,右手方向是南方,并结合远处的高山、大树、高大建筑物作为标记,借以辅助记忆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就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方向,并学会判断位置的方法。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种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情境,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二、设置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特点及教材实际,创设尽可能适合于学生质疑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激励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自主参与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圆形铁圈,问学生怎么求它的周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法测量。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继续问学生怎么求周长,学生发现可以用绳子绕“化曲为直”的方法求。最后,老师在空中用手抡一圈画一个圆,问学生是否还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求,问是否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学生便在老师创设的这一个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中,激起了疑问的涟漪,不断释疑、质疑,从而于内心产生了探究知识事实的强烈欲望。教师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愉悦性的材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进一步质疑、释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学生以辩促思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重新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中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他们的学习搭建更开放的舞台,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情境,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以解决。比如,在教学“物体的体积——有趣的测量”时,我从“阿基米德巧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导入,学生兴致盎然:阿基米德是如何想到测皇冠体积的方法的?身体体积与溢出的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做正方体铁块排水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上升部分的体积等于正方体铁块的体积。但有一小组不小心把水倒掉了一部分,结果他们的结论是水上升的体积小于正方体铁块体积。这时,我充分利用这偶发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在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困惑情境中,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辩论,发现了其中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在思维冲突,促其反思、剖析、矫正,使之更加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自主揭示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讨论、探究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简正凯.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怎样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7(08).
[2]浦玉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3]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