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成了当今课改的主流,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学研讨的热点。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案例]人教版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及分解
1 全课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 课时目标分解
(1)第一课时:
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②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③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
(2)第二课时:
①以抽髓手术背后的艰辛,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②正确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③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原则。教师教学用书给每篇课文都设计好了三维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达成这些目标?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根据每篇教材的课时安排将这些目标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中去。这个“有机地分解”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标,需要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分解到不同的课时中,有的时候,需要对同一目标进行再分解,即同一目标在几个课时中分步达成。这样的分解体现了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层次性、明确性、可操作性。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上案例的教学目标就是较好的体现。
二、设计朴实、扎实的教学环节
[案例]“闪”字见智能双全
人教版五下《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豪爽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闪”显得动作快,“躲”显得动作慢。
生:“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
生:“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以上案例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一个“闪”字,精心设计了几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通过理解字意,比较词义,让学生体会“闪”字之妙,武松沉着、机智的英雄人物形象已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一个“闪”字,使语境背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丝丝八扣,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组织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
[案例]《桂花雨》中的桂花情结
人教版五上的《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有位教师在教学“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时,这样展开:
师: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
生:那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里。
显然,学生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这也并不是文本真正的意图。但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再次创设情境:
师:刚才大家找的句子确实能反映家乡的桂花香甜,但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母亲的这句话真的仅仅是在说家乡的桂花特别香吗?
(学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这句话是在表达她对家乡桂花的情意!
生:这句话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情意!
生:这句话表达了这位母亲对家乡,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乡情意。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母亲的这句话,不在比“香”,而在比“情”,家乡的桂花里有这位母亲浓浓的情和意,你能找出有关句子来体会吗?
生:“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生:我们摇桂花的快乐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说得太好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家乡桂花浓浓的情结。
高效的课堂需要真实的教学过程,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去真实地进行语文学习,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是真实的,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是真实的,教师的指导是有效的,学生对文本内容从片面理解到正确、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也是真实有效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特点关系,学生对课文理解往往有不到位,或者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不应回避现实,而应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探讨,去深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意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深入,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点燃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案例]人教版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及分解
1 全课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 课时目标分解
(1)第一课时:
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②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③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
(2)第二课时:
①以抽髓手术背后的艰辛,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②正确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③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原则。教师教学用书给每篇课文都设计好了三维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达成这些目标?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根据每篇教材的课时安排将这些目标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中去。这个“有机地分解”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标,需要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分解到不同的课时中,有的时候,需要对同一目标进行再分解,即同一目标在几个课时中分步达成。这样的分解体现了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层次性、明确性、可操作性。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上案例的教学目标就是较好的体现。
二、设计朴实、扎实的教学环节
[案例]“闪”字见智能双全
人教版五下《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豪爽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闪”显得动作快,“躲”显得动作慢。
生:“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
生:“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以上案例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一个“闪”字,精心设计了几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通过理解字意,比较词义,让学生体会“闪”字之妙,武松沉着、机智的英雄人物形象已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一个“闪”字,使语境背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丝丝八扣,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组织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
[案例]《桂花雨》中的桂花情结
人教版五上的《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有位教师在教学“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时,这样展开:
师: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
生:那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里。
显然,学生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这也并不是文本真正的意图。但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再次创设情境:
师:刚才大家找的句子确实能反映家乡的桂花香甜,但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母亲的这句话真的仅仅是在说家乡的桂花特别香吗?
(学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这句话是在表达她对家乡桂花的情意!
生:这句话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情意!
生:这句话表达了这位母亲对家乡,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乡情意。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母亲的这句话,不在比“香”,而在比“情”,家乡的桂花里有这位母亲浓浓的情和意,你能找出有关句子来体会吗?
生:“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生:我们摇桂花的快乐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说得太好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家乡桂花浓浓的情结。
高效的课堂需要真实的教学过程,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去真实地进行语文学习,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是真实的,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是真实的,教师的指导是有效的,学生对文本内容从片面理解到正确、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也是真实有效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特点关系,学生对课文理解往往有不到位,或者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不应回避现实,而应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探讨,去深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意思,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深入,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点燃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