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是建筑企业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建筑企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劳动竞赛,提高生产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仍是建筑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此提一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一、当前建筑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是依附型劳动竞赛多,市场型劳动竞赛偏少。现在建筑企业劳动竞赛大多局限在辅助劳动岗位上,工艺简单,涉及面窄,参与人员少,多是“计件型”“大呼隆”式的劳动竞赛。这些劳动竞赛没有完全面向市场,取得的成效也很不明显。究其根源,是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党工团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企业经济领域的反映,认为劳动竞赛过时了、无用了,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搞劳动竞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秩序混乱。
二是单项竞赛多,复合型竞赛少。有的单位号召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建议提交后,活动便告结束,处理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活动,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冷了职工的心。有的单位是哪方面出漏洞了,哪方面就开展一些形式上的劳动竞赛,以劳动竞赛代替管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更有甚者,认为劳动竞赛是生产基层的事情,与企业管理层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有关系,也只是工会一家的事情。这些观点都对企业正常开展劳动竞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劳动竞赛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持续影响。很多企业劳动竞赛都是“一阵风”,来匆匆,去匆匆。多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对竞赛的内容、方法、措施的研究,不注重研究竞赛的利弊得失和总结提升。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结合考虑统筹运作的能力需要增强。
二、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机制
笔者认为,实现劳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施技术攻关,推动科技进步;鼓励员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多出成果,不断创造新工艺、新工法,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促进公司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组织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重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结合开展“合理化建议”“QC”和技术创新活动等方式,为员工参与改善活动搭建平台,激发员工的活力和智慧。鼓励员工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质量安全紧密结合。深化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创建样板工程活动,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贯彻落实各级安全法律法规,落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扎实开展“查隐患、纠违章、保平安”劳动竞赛,鼓励员工相关监督,持之以恒开展好每天的“三工”活动、“危险预知活动”,开展好干部对口班组安全管理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员工素质紧密结合。以往劳动竞赛多集中在企业作业层,参赛的多是协作队伍人员,而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大,这给企业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成本。为此,企业应该将管理人员纳入劳动竞赛的范围,开展建设“四个一流”(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职工队伍活动,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要鼓励和引导职工热爱本职岗位,忠诚企业,倡导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作出不平凡业绩;要积极引进高等院校送教上门,与高校举办针对性较强的在职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工学矛盾和学习成本,既保证了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开展,也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要充分相信和善于运用职工的智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力量,鼓励职工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细则、工作流程,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强化岗位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健全“问责制”,确保服务系统高效运行。
四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劳动竞赛不能搞“两张皮”,要切实把劳动竞赛作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全面开展“强化管理、争创效益”劳动竞赛,要“向质量安全要效益、向进度控制要效益、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向文明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每月就产值、工程量、劳动生产率、成本节约率等硬指标进行检查和考核,奖优罚劣并进行通报,以此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意识,并依托劳动竞赛平台,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创效盈利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当前建筑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是依附型劳动竞赛多,市场型劳动竞赛偏少。现在建筑企业劳动竞赛大多局限在辅助劳动岗位上,工艺简单,涉及面窄,参与人员少,多是“计件型”“大呼隆”式的劳动竞赛。这些劳动竞赛没有完全面向市场,取得的成效也很不明显。究其根源,是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党工团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企业经济领域的反映,认为劳动竞赛过时了、无用了,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搞劳动竞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秩序混乱。
二是单项竞赛多,复合型竞赛少。有的单位号召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建议提交后,活动便告结束,处理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活动,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冷了职工的心。有的单位是哪方面出漏洞了,哪方面就开展一些形式上的劳动竞赛,以劳动竞赛代替管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更有甚者,认为劳动竞赛是生产基层的事情,与企业管理层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有关系,也只是工会一家的事情。这些观点都对企业正常开展劳动竞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劳动竞赛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持续影响。很多企业劳动竞赛都是“一阵风”,来匆匆,去匆匆。多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对竞赛的内容、方法、措施的研究,不注重研究竞赛的利弊得失和总结提升。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结合考虑统筹运作的能力需要增强。
二、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机制
笔者认为,实现劳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施技术攻关,推动科技进步;鼓励员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多出成果,不断创造新工艺、新工法,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促进公司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组织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重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结合开展“合理化建议”“QC”和技术创新活动等方式,为员工参与改善活动搭建平台,激发员工的活力和智慧。鼓励员工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质量安全紧密结合。深化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创建样板工程活动,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贯彻落实各级安全法律法规,落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扎实开展“查隐患、纠违章、保平安”劳动竞赛,鼓励员工相关监督,持之以恒开展好每天的“三工”活动、“危险预知活动”,开展好干部对口班组安全管理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员工素质紧密结合。以往劳动竞赛多集中在企业作业层,参赛的多是协作队伍人员,而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大,这给企业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成本。为此,企业应该将管理人员纳入劳动竞赛的范围,开展建设“四个一流”(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职工队伍活动,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要鼓励和引导职工热爱本职岗位,忠诚企业,倡导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作出不平凡业绩;要积极引进高等院校送教上门,与高校举办针对性较强的在职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工学矛盾和学习成本,既保证了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开展,也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要充分相信和善于运用职工的智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力量,鼓励职工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细则、工作流程,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强化岗位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健全“问责制”,确保服务系统高效运行。
四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劳动竞赛不能搞“两张皮”,要切实把劳动竞赛作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全面开展“强化管理、争创效益”劳动竞赛,要“向质量安全要效益、向进度控制要效益、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向文明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每月就产值、工程量、劳动生产率、成本节约率等硬指标进行检查和考核,奖优罚劣并进行通报,以此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意识,并依托劳动竞赛平台,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创效盈利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