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应用非常广泛,不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砖混结构的建筑,都离不开混凝土。而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建筑结构的安全,也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处理措施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混凝由于土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的工程,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承受荷载的主要部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因此做好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水利工程建筑水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发挥效益意义深远。无论是工程量、材料用量,还是工程造价所占整个建筑工程的比例较大,造成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的特性。对实际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做好每项检查,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治理,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的理论认识。
混凝土工程包括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主导工种工程,无论在人力、物力消耗和对工期的影响方面都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判定混凝土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就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质量检查取样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验收。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组成。每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全部标准试件的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在工程验收中有时会出现普通混凝土取样方法、试件标准不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普通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试件系采用顶面直径d为175mm,底面直径D为185mm,高度h为150mm的圆台体或直径和高度均为150mm的圆柱体试件,每组6块。试件在移入标准等护以前,应用钢丝刷将顶面的水泥藻膜刷去。
2.检测混凝土强度
2.1回弹法的发展及应用
回弹法是瑞士工程师施密特发明的,所以也称施密特锤法。它是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算抗压强度的一种结构混凝土现场检测技术。国外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虽然近20年不少国家竞先研制了各种新型的混凝土非破损检测现代化仪器和测试方法,但传统的回弹法仍然不失其在现场应用的优越性。
回弹法是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通过弹击杆(传力杆),弹击混凝土表面,并测出重锤被反弹回来的距离,以回弹值(反弹距离与弹簧初始长度之比)作为与强度相关的指标,来推定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方法。
2.2超声法的发展及应用
混凝土的超声检测是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声学的方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可以追溯到30年代,那时以锤击作为震源,测量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粗略地判断混凝土质量。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是基于混凝土强度和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越高,声速越快,其理论依据可以这样解释: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有相关性,弹性模量和声速之间亦有相关性,若预先建立了混凝土强度和声速之间的经验相关式,可根据测量的声速反推混凝土的强度。
3.缺陷检查
3.1表面缺陷
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架空露筋、蜂窝麻面、错台挂帘、表面起壳、砂线、气泡等,这些多属混凝土施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造成这类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模板架立有偏差,振捣工艺不到位,出现漏振或欠振等。
3.2内部缺陷
对混凝土内部进行钻孔取芯检查时,发现芯样的局部架空、内部裂缝;压水检查时发现串漏或沿层间缝外渗,或渗水超标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实,层间缝处理不规范或温控措施不到位等。
3.3结构缝渗水超标
对结构缝进行压水检查时,发现有渗水量超标现象,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止水片在施工时被搅动、止水片附近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止水片接头焊接不规范或自身存在砂眼等缺陷。
3.4混凝土裂缝或层间缝渗水
混凝土浇筑后因温控措施不严或保温措施不力,在气温骤降时,形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容易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结构分块不当,分层过厚或受基础约束也容易形成裂缝。层面冲毛不及时或混凝土施工间歇时间过长都容易形成层面新老混凝土结合不好,浇筑过程中对地下水引排措施不力,都会造成层间缝,当与水接触时,层间缝就变成渗水通道。
3.5点面渗
在地下衬砌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振捣不当,欠振会造成架空,过振会造成骨料与砂浆分离,遇到这种情况,会出现混凝土局部点渗水或成片的面渗水。
4.缺陷处理过程
缺陷处理经实践归纳为“三确认”、“两验收”的过程。
“三确认”:是指素描确认、基面确认、修补确认。素描确认是对缺陷状况准确素描,由建设四方(指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下同)现场确认;基面确认是对缺陷修补的打磨、凿挖和清理后的基面进行确认;修补确认是对修补工艺、材料、修补结果进行确认。
“两验收”:是指现场验收和竣工验收。现场验收是在修补后经各项检查检测,确认修补合格,建设四方现场签认验收;竣工验收是将缺陷从素描到现场验收全过程的资料整理齐全,由建设四方联合验收。
5.缺陷修补材料
根据不同缺陷采取不同的修补材料,选用的主要材料如下:
5.1用于混凝土表面缺陷处理的材料
1438型环氧胶泥,适应于缺陷深度≤5mm;NE-Ⅱ型环氧砂浆,适应于5mm≤缺陷深度≤25mm;预缩砂浆,适应于25mm≤缺陷深度≤150mm;小一级配混凝土,适应于150mm≤缺陷深度;自密实混凝土,适应于缺陷深度大于40mm或露筋部位;喷射混凝土EMACOS188,适应于面积较大的缺陷。
5.2结构缝处理材料
SR-2塑料止水材料;SR防渗保护盖片;浆疏密封闭胶;LW水溶性弹性聚氨脂灌浆材料。
5.3裂缝、层间缝处理材料
CW环氧树指灌浆材料;HW水溶性聚氨脂灌浆材料;EAA环氧树脂灌浆材料;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表面防水材料。
6.缺陷施工处理及效果检查
6.4表面缺陷处理
以喷射混凝土(EMAEOS188)為例,主要工艺为:(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8页)基面处理-切割鱼尾形浅槽-植筋-挂网-冲洗-刷烯释液-材料拌制-专用设备喷射-收面-喷洒养护薄膜。
6.2内部缺陷处理
主要工艺为:钻孔取芯-压水检查-无损检测-确定处理范围-补强灌浆-检查孔-灌后检测-现场验收。
6.3结构缝渗水超标处理
检查渗水范围-封闭端部-缝口凿槽-清理基面-涂刷底液-嵌填SR-2-粘贴SR防渗盖片-刮HK961腻子封边-浇筑混凝土防护板。
6.4裂缝、层间缝处理
布孔-造孔-洗孔-压水(风)清缝-埋管-封缝-压风检查-灌浆-效果检查-刻槽嵌缝-涂KT1-粘贴玻璃丝布。
6.5面渗处理
梅花形钻孔-清孔-埋管-灌浆-待凝-复灌。
6.6效果检查
主要通过目检、锤击、拉拔检测进行表面检查;内部通过打检查孔取芯、压水、无损检测等手段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后方可验收。
【参考文献】
[1]张厚先.建筑施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处理措施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混凝由于土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的工程,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承受荷载的主要部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因此做好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水利工程建筑水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发挥效益意义深远。无论是工程量、材料用量,还是工程造价所占整个建筑工程的比例较大,造成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的特性。对实际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做好每项检查,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治理,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的理论认识。
混凝土工程包括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主导工种工程,无论在人力、物力消耗和对工期的影响方面都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判定混凝土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就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质量检查取样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验收。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组成。每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全部标准试件的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在工程验收中有时会出现普通混凝土取样方法、试件标准不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普通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试件系采用顶面直径d为175mm,底面直径D为185mm,高度h为150mm的圆台体或直径和高度均为150mm的圆柱体试件,每组6块。试件在移入标准等护以前,应用钢丝刷将顶面的水泥藻膜刷去。
2.检测混凝土强度
2.1回弹法的发展及应用
回弹法是瑞士工程师施密特发明的,所以也称施密特锤法。它是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算抗压强度的一种结构混凝土现场检测技术。国外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虽然近20年不少国家竞先研制了各种新型的混凝土非破损检测现代化仪器和测试方法,但传统的回弹法仍然不失其在现场应用的优越性。
回弹法是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通过弹击杆(传力杆),弹击混凝土表面,并测出重锤被反弹回来的距离,以回弹值(反弹距离与弹簧初始长度之比)作为与强度相关的指标,来推定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方法。
2.2超声法的发展及应用
混凝土的超声检测是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声学的方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可以追溯到30年代,那时以锤击作为震源,测量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粗略地判断混凝土质量。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是基于混凝土强度和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越高,声速越快,其理论依据可以这样解释: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有相关性,弹性模量和声速之间亦有相关性,若预先建立了混凝土强度和声速之间的经验相关式,可根据测量的声速反推混凝土的强度。
3.缺陷检查
3.1表面缺陷
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架空露筋、蜂窝麻面、错台挂帘、表面起壳、砂线、气泡等,这些多属混凝土施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造成这类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模板架立有偏差,振捣工艺不到位,出现漏振或欠振等。
3.2内部缺陷
对混凝土内部进行钻孔取芯检查时,发现芯样的局部架空、内部裂缝;压水检查时发现串漏或沿层间缝外渗,或渗水超标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实,层间缝处理不规范或温控措施不到位等。
3.3结构缝渗水超标
对结构缝进行压水检查时,发现有渗水量超标现象,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止水片在施工时被搅动、止水片附近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止水片接头焊接不规范或自身存在砂眼等缺陷。
3.4混凝土裂缝或层间缝渗水
混凝土浇筑后因温控措施不严或保温措施不力,在气温骤降时,形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容易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结构分块不当,分层过厚或受基础约束也容易形成裂缝。层面冲毛不及时或混凝土施工间歇时间过长都容易形成层面新老混凝土结合不好,浇筑过程中对地下水引排措施不力,都会造成层间缝,当与水接触时,层间缝就变成渗水通道。
3.5点面渗
在地下衬砌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振捣不当,欠振会造成架空,过振会造成骨料与砂浆分离,遇到这种情况,会出现混凝土局部点渗水或成片的面渗水。
4.缺陷处理过程
缺陷处理经实践归纳为“三确认”、“两验收”的过程。
“三确认”:是指素描确认、基面确认、修补确认。素描确认是对缺陷状况准确素描,由建设四方(指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下同)现场确认;基面确认是对缺陷修补的打磨、凿挖和清理后的基面进行确认;修补确认是对修补工艺、材料、修补结果进行确认。
“两验收”:是指现场验收和竣工验收。现场验收是在修补后经各项检查检测,确认修补合格,建设四方现场签认验收;竣工验收是将缺陷从素描到现场验收全过程的资料整理齐全,由建设四方联合验收。
5.缺陷修补材料
根据不同缺陷采取不同的修补材料,选用的主要材料如下:
5.1用于混凝土表面缺陷处理的材料
1438型环氧胶泥,适应于缺陷深度≤5mm;NE-Ⅱ型环氧砂浆,适应于5mm≤缺陷深度≤25mm;预缩砂浆,适应于25mm≤缺陷深度≤150mm;小一级配混凝土,适应于150mm≤缺陷深度;自密实混凝土,适应于缺陷深度大于40mm或露筋部位;喷射混凝土EMACOS188,适应于面积较大的缺陷。
5.2结构缝处理材料
SR-2塑料止水材料;SR防渗保护盖片;浆疏密封闭胶;LW水溶性弹性聚氨脂灌浆材料。
5.3裂缝、层间缝处理材料
CW环氧树指灌浆材料;HW水溶性聚氨脂灌浆材料;EAA环氧树脂灌浆材料;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表面防水材料。
6.缺陷施工处理及效果检查
6.4表面缺陷处理
以喷射混凝土(EMAEOS188)為例,主要工艺为:(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8页)基面处理-切割鱼尾形浅槽-植筋-挂网-冲洗-刷烯释液-材料拌制-专用设备喷射-收面-喷洒养护薄膜。
6.2内部缺陷处理
主要工艺为:钻孔取芯-压水检查-无损检测-确定处理范围-补强灌浆-检查孔-灌后检测-现场验收。
6.3结构缝渗水超标处理
检查渗水范围-封闭端部-缝口凿槽-清理基面-涂刷底液-嵌填SR-2-粘贴SR防渗盖片-刮HK961腻子封边-浇筑混凝土防护板。
6.4裂缝、层间缝处理
布孔-造孔-洗孔-压水(风)清缝-埋管-封缝-压风检查-灌浆-效果检查-刻槽嵌缝-涂KT1-粘贴玻璃丝布。
6.5面渗处理
梅花形钻孔-清孔-埋管-灌浆-待凝-复灌。
6.6效果检查
主要通过目检、锤击、拉拔检测进行表面检查;内部通过打检查孔取芯、压水、无损检测等手段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后方可验收。
【参考文献】
[1]张厚先.建筑施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