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54-01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运用能力只能在训练中形成。现在老师们都认识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都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出现训练不到位的现象,使训练形式化,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我收集了近期听公开课时发现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的几个问题。
一、语言训练没有层次性,没有深度。
语言训练就是通过各种练习,把在本课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但有的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过于简单,使学生只是单纯的去模仿,并不能达到灵活运用。如一位老师教《葡萄沟》一课,学完第二段,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语用练习:1.元宵节的烟火,有____、____、____、____,五光十色,美丽极了。2.元宵节的花灯有____、____、____、____,五光十色,美丽极了。3.学校小花园里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美丽极了。本来设计的练习挺好, 可是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老师只是让学生像课文里一样填写各种颜色词语,训练没有难度,还会让学生以为这儿只能填写颜色词,这种句式只能在描写物体颜色时用。训练的深度和灵活度不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颜色到形状、大小、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从易到难,让学生多角度运用,既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又可以把语言用活。
二、训练时间少,不扎实,训练流于形式。
为了保证训练的质量,就得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和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有的老师因为没有安排好充分的训练时间,使得练习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一个老师教《最后一头战象》时,前面安排了很多教学内容,之后抓住课文的第7段和第14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动作、神态具体描述的,然后再出示两个句子对比什么是描述性语言,什么是概括性语言,最后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作文中的概括性语言,改成描述性语言。这时候就快下课了,下课时学生没有改完就课下自己改。这个老师的训练点抓的很好,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内容不具体是个普遍现象,问题就是概括性语言多,不太会用描述性语言,而《最后一头战象》写得生动细腻,是很好的范本,只可惜前面安排了太多内容,占用了很多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运用的时间,训练不扎实深入。让学生回家自己改,如果老师的指导和检查跟不上就只是流于形式了。
三、选取的训练点不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学习了新的知识,学生认识领会了后就应该趁热打铁接着运用,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真正掌握。但有的老师虽然也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不是围绕新学的知识开展训练,如一位老师教完《长城》一课,当堂指导学生写导游词,写导游词不是本节课学习的新内容,挤占了尝试运用新知识的时间,也错过了最好的训练时间点。
四、在语言训练时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连贯性,割裂开文章的前后联系,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一段课文还没有学完中间插上练习,打断了学生领悟文本的思路,学生理解不全面,运用语言时也就片面了。如一位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习第三段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學完第一句: 接着就让学生练习用第一句中的句式:“有……也有……;有……也有……”写一个句子。这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建筑物种类多,数量多。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下面的内容,没有悟出写作方法,写的句子也就没有用上对比的手法,对这个句式的运用就和以前的用法一样,没有上升一个高度。
五、设计的训练点多,顾此失彼,哪一项也训练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根据本年段的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训练点,攻克难点,才可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效果。每一篇课文,语言文字训练点很多,有些老师就觉得这重要那也重要,都不舍得放弃,结果时间不够,哪一项也没有训练扎实。
六、训练指导不具体,训练内容太空太大,学生无从下笔。
有些知识点老师认为只要我点出来了,学生明白了,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去练习就行,但是老师不做具体的指导,学生根本就不会写或写不好。比如一个老师教《威尼斯小艇》,这一课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写,老师就布置学生抓学校的某一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怎样抓特点,怎样写才能写出特点没有具体指导,有不少学生不知道怎么写。
我们的语言训练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怎么做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我们就应该怎么去做。要想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率,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摒弃那些低效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学生的语言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运用能力只能在训练中形成。现在老师们都认识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都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出现训练不到位的现象,使训练形式化,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我收集了近期听公开课时发现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的几个问题。
一、语言训练没有层次性,没有深度。
语言训练就是通过各种练习,把在本课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但有的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过于简单,使学生只是单纯的去模仿,并不能达到灵活运用。如一位老师教《葡萄沟》一课,学完第二段,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语用练习:1.元宵节的烟火,有____、____、____、____,五光十色,美丽极了。2.元宵节的花灯有____、____、____、____,五光十色,美丽极了。3.学校小花园里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美丽极了。本来设计的练习挺好, 可是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老师只是让学生像课文里一样填写各种颜色词语,训练没有难度,还会让学生以为这儿只能填写颜色词,这种句式只能在描写物体颜色时用。训练的深度和灵活度不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颜色到形状、大小、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从易到难,让学生多角度运用,既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又可以把语言用活。
二、训练时间少,不扎实,训练流于形式。
为了保证训练的质量,就得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和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有的老师因为没有安排好充分的训练时间,使得练习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一个老师教《最后一头战象》时,前面安排了很多教学内容,之后抓住课文的第7段和第14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动作、神态具体描述的,然后再出示两个句子对比什么是描述性语言,什么是概括性语言,最后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作文中的概括性语言,改成描述性语言。这时候就快下课了,下课时学生没有改完就课下自己改。这个老师的训练点抓的很好,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内容不具体是个普遍现象,问题就是概括性语言多,不太会用描述性语言,而《最后一头战象》写得生动细腻,是很好的范本,只可惜前面安排了太多内容,占用了很多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运用的时间,训练不扎实深入。让学生回家自己改,如果老师的指导和检查跟不上就只是流于形式了。
三、选取的训练点不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学习了新的知识,学生认识领会了后就应该趁热打铁接着运用,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真正掌握。但有的老师虽然也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不是围绕新学的知识开展训练,如一位老师教完《长城》一课,当堂指导学生写导游词,写导游词不是本节课学习的新内容,挤占了尝试运用新知识的时间,也错过了最好的训练时间点。
四、在语言训练时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连贯性,割裂开文章的前后联系,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一段课文还没有学完中间插上练习,打断了学生领悟文本的思路,学生理解不全面,运用语言时也就片面了。如一位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习第三段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學完第一句: 接着就让学生练习用第一句中的句式:“有……也有……;有……也有……”写一个句子。这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建筑物种类多,数量多。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下面的内容,没有悟出写作方法,写的句子也就没有用上对比的手法,对这个句式的运用就和以前的用法一样,没有上升一个高度。
五、设计的训练点多,顾此失彼,哪一项也训练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根据本年段的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训练点,攻克难点,才可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效果。每一篇课文,语言文字训练点很多,有些老师就觉得这重要那也重要,都不舍得放弃,结果时间不够,哪一项也没有训练扎实。
六、训练指导不具体,训练内容太空太大,学生无从下笔。
有些知识点老师认为只要我点出来了,学生明白了,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去练习就行,但是老师不做具体的指导,学生根本就不会写或写不好。比如一个老师教《威尼斯小艇》,这一课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写,老师就布置学生抓学校的某一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怎样抓特点,怎样写才能写出特点没有具体指导,有不少学生不知道怎么写。
我们的语言训练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怎么做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我们就应该怎么去做。要想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率,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摒弃那些低效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学生的语言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