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创造性的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进而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补充教材,让学习素材“宽”起来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和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如全国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执教《认识分数》一课时,对于“想想做做”第3题的处理,很是别出心裁。“想想做做”第3题的要求是先填一填,再读一读。
张老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编排,顺次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逐一回答,而是稍加改变,依次出示了下面的三张纸条,分别组织学生观察、估计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然后交流,估计结果及策略。
在交流过程中,他把纸条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份数将会怎样?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但直观感受了几分之一与“1”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估计,引导学生把涂色部分的大小与平均分的份数多少联系了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也渗透了极限思想,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分数的意义,直观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也为下一个环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起到了思维导向的作用。
二、删减教材,让学习素材“活”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和资源,而不是教学活动的“圣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教材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易于干扰学生思维的学习的素材进行大胆删减,实现教材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在这种删减学习素材的过程中,教材可以更加趋于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三、重组教材,让学习素材“亮”起来
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体来说,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思维性,但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一、补充教材,让学习素材“宽”起来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和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如全国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执教《认识分数》一课时,对于“想想做做”第3题的处理,很是别出心裁。“想想做做”第3题的要求是先填一填,再读一读。
张老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编排,顺次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逐一回答,而是稍加改变,依次出示了下面的三张纸条,分别组织学生观察、估计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然后交流,估计结果及策略。
在交流过程中,他把纸条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份数将会怎样?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但直观感受了几分之一与“1”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估计,引导学生把涂色部分的大小与平均分的份数多少联系了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也渗透了极限思想,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分数的意义,直观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也为下一个环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起到了思维导向的作用。
二、删减教材,让学习素材“活”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和资源,而不是教学活动的“圣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教材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易于干扰学生思维的学习的素材进行大胆删减,实现教材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在这种删减学习素材的过程中,教材可以更加趋于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三、重组教材,让学习素材“亮”起来
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体来说,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思维性,但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