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权:相信爱情得永生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a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对爱情的独到见解,使他甚至有了台湾新生代“爱情顾问”甚至“情感教父”的头衔。
  吴若权,曾经IBM、惠普、微软等大型外资企业台湾地区企划专员和高级主管。却在成为行业翘楚的时候告诉大家——他要成为爱情的歌咏者。他阳光俊朗,他因为相信爱情,书写爱情,他在台湾的拥趸无数。他的每一个爱情故事FLASH的点阅,都有五百万之多。
  他的爱情观简直是个铭刻碑文的句子:“相信爱情得永生”。
  
  爱情观察家
  
  吴淡如说:“吴若权是男人中最懂得情为何物的人。”
  其实吴若权很清醒,对于爱情,他歌咏却不盲目。他当然相信爱的独特和唯一,——“爱,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人能够为你证明,必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知道它究竟存不存在。”
  但是作为台湾王牌节目《非常男女》的特邀爱情专家,吴若权一向建议:“爱情要挑,但别太挑”。他从来不鼓励人做无谓的执着:“判断爱情的条件时要懂得过滤与取舍是一种智慧,你不能什么都不要也不能什么都要”。吴若权常常说,在寻找另一半时,不妨按先后顺序列出你最在意对方的十个条件,一旦遇到能满足三个的就可以OK了。
  他是调侃的,因为爱情中人的心理本来就是耐琢磨的。他会说:“女人,只想知道男人还爱不爱她。死活不重要!”《下雨天的松风声》简直一针见血。他常常借用故事告诉男人,要俘虏一个女人,非用点心思不可。
  爱情不是游戏不是魔方。对于吴若权,爱情除了那神秘的发生时刻,从来离不开理性的支撑。所以吴若权还是严肃的。他一直写着爱情让人成长的故事。他也写因为心理没有好好成长的男女痛失爱情的故事,毫不粉饰太平。因为他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如果相爱的品德和相爱的能力没有办法提高的话,所谓的爱情是无法健康存在的。这实在是个不低的要求。
  吴若权分析爱情时,有些话可以点石成金。
  他知道吵架和爱情谈判中的分寸:“在爱情中主动妥协,并不是逼自己认输,而是用积极的决心赢回彼此的信任。”
  他不主张冲动的不顾一切的爱情,那必然昙花一现:“判断爱情的条件时,懂得过滤与割舍,是一种智慧。你不能什么都不要,也不能什么都要。”
  因为吴若权对爱情的独到见解,他甚至有了台湾新生代“爱情顾问”甚至“情感教父”的头衔。很多在情感中遭受挫折的人说,经常把吴若权的书放在床头汲取感动和力量,因为他简直就像个散发温暖的太阳。
  
  97号张老师
  
  她同意和他见面——这成为一个少年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期待。
  现今的吴若权除了书写爱情,还写励志的书。《活出生命能量》、《打造自己的幸福》、《过得好,因为我值得》、《栽培自己》……这些书名,可能是吴若权更想表达的内容:栽培自己远比计较别人重要得多,好好爱自己。
  曾经外企的工作经验让吴若权太明白环境的复杂、人性的自私贪婪和竞争,但是他的角度不同:“人类有很多复杂面,归到最后是很简单的一颗心。要穿透复杂,其实背后的原因是很简单的”
  所以,吴若权想穿透那黑暗的地方,也想帮助人们一起来超越。那黑暗,他在小时候经历过。自小,他生活在贫穷和困难之中。中学时代,吴若权进了所谓的“放牛班”,就是整个学校最差的被放弃的班级,因为成绩太差。后来他甚至没有考上高中。
  在复读补考的那一年,吴若权找了心理辅导机构的老师来疏导自己的灰色情绪。当时台北有一个非赢利的心理咨询机构,是有许多学心理学的老师和大学生组成的,机构的名称叫做“张老师”。每一个人的代号都是张老师,机构接受求助的方式就是打电话和写信。机构是禁止辅导人和被辅导人见面做朋友的。当时的吴若权写信给了张老师,回信的是97号张老师。
  在人生最困惑的几年,吴若权一直和97号张老师保持联系,那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们就像好朋友,会在信里诉说很多生活近况:感冒了,所以回信晚了;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张老师一直鼓励吴若权,而且答应说,只要吴若权考上大学,她就同意和他见面。这成为一个少年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期待。
  在放榜的那一天,吴若权真的考上了台湾排名第二的政大。兴奋、期待、喜悦,吴若权简直难以自已,他马上打电话给97号张老师,却怎么联系都找不到了。失望之后,他开始尝试着做别人的张老师。
  
  在对的路上
  
  只要坚持,就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希望。
  进入大学后,吴若权开始一帆风顺。毕业后,曾经在IBM、惠普、微软等大型外资企业任企划专员和高级主管。他曾经一年办过一千场研讨会,这是台湾信息界行销的一个创举,在他的精心策划下,微软的Office、Excel等软件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从零飙升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年轻人,这是锦绣前程,外企的高位是坚持下去就可以按部就班来的。吴若权大可耐心地做下去。
  但在30岁以前,他却毅然放弃了月薪十几万的工作,开创了自己的创意工作室。这其实是冒险,意味着可能面对贫穷。那曾经是吴若权的少年噩梦。他为此写过一篇散文《葱面包》。为了省下几个钱,他每天晚上只吃一个葱面包。“如果现在有人要请我吃葱面包,我会恶心得要吐出来,因为我曾经吃得太多。那个岁月好心酸。”
   但是即使可能再次面对贫穷,吴若权选择走在对的路上。很多人待在外企,一辈子都离不开。在四、五十岁中年的时候都面临转业的瓶颈。这给了吴若权很大的警惕。他在微软的工作时朝九晚十二,有时候是通宵。有一次他在凌晨三点遇到财务长来公司上班,他张了张嘴,不知道说早安还是晚安。这不是他要的生活。
  对人生做一番选择,他给自己的理由很充分:“第一,软件从大家都不用到后来大家都在用。我觉得我能够玩的东西的都差不多了,再下去我还能够做什么?第二,是个人成长和投资成长的关系。往下看,再做五年我也是在做这些事情。再加上组织扩展之后,行政效率降低。花在协调上的功夫很多。我的个性是不耐烦,我喜欢去冲,去做事情。我没有办法去负担那样的工作时间,我想要有个转换。第三,是我对组织、人的发展有一种敏锐的直觉。我会做分析和预测,预测再下去那个位置,其实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应该主导自己的生命。”
  吴若权的判断很清醒,但是他的选择很冒险。
  于是就开始自己做老板,做独立行销顾问。那时就开始写书,关于企业管理,产品营销,当然也都是畅销书。但那是比在外企更辛苦的工作,一个星期七天,每天上午五点多出门,晚上十二点回家。有过一次发烧到39度,天寒地冻,吴若权仍然继续工作。如果在外企,可以请假,还有公司支付保险。但是为自己打工,却没有选择,为了自己小小的生意全力以赴。
  在写作的时候他还加入了一个唱片公司。当然毫无名气的他领得的薪水很低,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他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他没有介意。
  他在文字上的才华很快被发现。脍炙人口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久别重逢》、《爱得越久越寂寞》,使得他成为台湾各唱片公司最理想的文案。那张和鲍比达合作的《漂浮咖啡馆》就是吴若权的创意,他把自己定位为“爱情说书人”。
  


  永远不要给别人surprise
  
  在这一点上,吴若权确实可以被称为这个急速膨胀的时代的“生活家”。
  除了谈论爱情,吴若权还有更多的身份。
  现在他是多家企业争相聘请的行销顾问。同时他写小说、散文,甚至填词,做音乐,广告公司、电视台在青睐他的清新形象。
  吴若权确实繁忙无比,却从来不会忙得团团转。“因为我是个多样工作的人。我必须是规划性的。这个规划让我在我的方向上,我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我可以well-prepare。我尽量做到和我的目标精准。”
  这是吴若权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永远不要给别人surprise。“因为对于接受信息的人,无论是惊奇还是惊喜,都是一个惊吓。”吴若权坚持在工作上不创造奇迹和surprise。如果报社是15号截稿,他一定会在5号就交稿,他希望编辑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配图。他一笑,说,“这也是我吃香的地方。”谁不喜欢提前做完事情的合作伙伴呢?
  吴若权2004年已经签约的演讲已经120场,他都安排好了时间。
  吴若权的规划甚至也包括了友情。譬如,他的朋友生日,他的礼物是整整一年来他们之间电话答录机上所有的录音,吴若权将这些录音进行配乐,刻成了一张独一无二的“时光流转音乐CD”。
  这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但对于吴若权而言,这个礼物,在一年前已经开始规划。原来,Surprise也是可以规划出来的。理性的努力,可以让浪漫和感性一瞬间迸发。
  吴若权的时间管理课程在台湾非常有名,这是他在台湾经常作的讲座主题之一。“很多人都在浪费生命。时间规划的目的不是让你做很多事情,而是让你往你的人生目标去。每天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要放在百分之二十的你觉得很重要的事情上。”
  其实这样实在是辛苦的。但哪个正在打拼的年轻人不是如此紧张?可以把时间放在刀刃上,已经是一种智慧。现代生活如此逼仄紧张,或许所谓的“e时代生活家”,不是说去山上喝茶看风淡云轻,而是在紧张生活的间隙中游刃有余。
  “早早开始规划的孩子,总是有糖吃的,因为他虽然不知道糖罐子藏在了哪里,但是他已经不用去寻找那些肯定不会出现的地方,而其他的孩子还在那里打转。”
  
  再遇张老师
  
  他一直思念着她,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俗世的爱情。
  终于,吴若权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幸福魔法师。他走在他想走的路上。
  但是作为畅销书作家的吴若权,仍然需要营销。譬如,在他的宣传资料上,从来对他的年龄做模糊处理。甚至他提供的所有照片,都是有着明显的斯文与阳光的风格倾向,如果用行销学来分析,实在是可以归类的。
  既然作为公众人物,而且以谈情说爱的理论出名,吴若权也同样受名气之累。有些读者就想接近他,进入他的私生活,也有人想做他的女朋友,甚至抱着礼物到他家的楼下。
  如果问到了他的生活,他会用老方法——真诚对望,然后说:“这个问题,不能给你故事了,只能给你理论了。因为我会在乎对方的感受,她会说你怎么在工作的时候谈起了我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不应该影响到家庭。”
  他对他的她保护得很仔细。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人生因此过得飞快,尽管遭际百态,却也有惊喜等待。
  即使是不要求人生有惊奇的吴若权,在十年之后,却重逢了杳无音信的97号张老师。
  是他的朋友们帮他找到的。张老师在美国,她告诉吴若权,她就是97号张老师。她在他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她也拿到了学位,到美国去成为了修女……这使得吴若权泪如雨下,因为整整十年时间,他都一直思念着她,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俗世的爱情,成为一种力量,让吴若权能够把得到的阳光分享给更需要的孩子。他后来每年都有180多场在校园中的演讲,帮助年轻人解决情感中的困惑。
其他文献
2003年10月25日,今年秋天里一个平常的星期六,优雅的VIP会员们却在这个下午领略了一场不平常的美发盛宴。  说不平常,因为阿杰时尚发型展示的12款发型,全部由阿杰本人操刀主理,而展示发型的12位模特全部来自我们的生活中,看看我们的现场图片,她们又与霓虹T台的名模们相差多少呢?说来说去,她们此番在外型气质上的脱胎换骨,还是要仰仗国际发型导师阿杰的鬼斧神工。  活动从下午2点30分正式开始。节奏
期刊
曾否有一刻,你想要过另一种人生?  一天, 我走在街上,心情糟透了,忽然之间,我很希望自己过的是另一种人生。  那将会是怎样的呢?  做另外一些工作,在另外一圈子,拥有另外一群朋友;同时,也谈另一段恋爱。  另一种人生,也许不会比现在快乐。然而,有那么一刻,我很想知道,我的另一种人生会是什么光景。  想要过另一种人生,并不是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而是了悟人生的短暂。既然那么短暂,只是过一种人生,会不会
期刊
离开了首都仰光,我们坐夜车前往蒲甘。夜空满天星,悬得低低的,仿佛要落入凡间,游戏片刻。半卧在原籍日本的长途巴士上,“自动门”几个汉字提醒着它的前身——在缅甸,很多交通工具都是二手的。巴士上播着张惠妹《听海》的旋律,声音却是温柔的缅甸语。熟悉的旋律,陌生的歌声,却听出趣味来。  四周是田野,看不清,但是知道已经收割了,只剩下等待的影子,和稻草人一样安静。农夫都休息了,等待雨天再次降临,生活习惯因为季
期刊
汉字入了日本籍以后,对于大部分的字,“望文生义”还是行得通的,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文和义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简单举例,“切手”,意思绝对不是让你剁手,而是指寄信用的邮票,是不是连词性都变了。同样地,日本料理里面有“三绝”,是日本人最为称道,也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这“三绝”,分别是寿司(SUSHI)、生鱼片(SASHIMI)和天妇罗(TEMPURA)。这里面的“天妇罗”,也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天妇
期刊
廖海英是个漂亮而性感的女人,廖海英的雕塑也漂亮而性感。我这样一说,很多熟人和同行可能以为我是开玩笑,但其实这里面包含的问题一点都不玩笑。  廖海英早期的雕塑《亲情》、《新娘》等,将女人身体的性感部位,意象化为盛开的花树,并呈现出旺盛的生长趋势。造型很肉感,颜色也很肉感,软化的塑造手法和刺激的毛发使用,使整个作品充满欲望和诱惑意味。这些作品作于1995年前后,女性艺术刚刚在中国兴起,海英这种毫不掩饰
期刊
期刊
女人 芭蕾 秀  文:倩倩    奢华,贵气,性感和实用是本系列的精髓所在。  好莱坞的华丽与巨星的风姿合二为一,从里到外的精工设计和刺激,贵气逼人的狐毛和豪华精致的珠链……以上种种,既是包带又是配饰,可谓一箭双雕。  一场魅力四射的女人秀, 在这个春夏由您主演了……  芭蕾,这个永恒的浪漫经典,成为DIOR的新春灵感。  BALLET系列是力量与柔美并存的演绎:裙褶和鞋带的表现形式被运用于其中;
期刊
切诺基在沿着高速公路的立体交叉桥向下坡冲,太快了,于是美景只在我醉酒朦胧的眼前那么一闪而过。  方向盘被一只大手掌按住并带动着旋转起来,切诺基就随着这旋转向后向上倒退回去。开车人的技术娴熟,眼神和表情都没有表现出来对我刚才的话有过注意。  但我知道他注意了,他正在往回倒车。  切诺基回到立交桥的至高点,美景又重新回到我眼里。连成线的守夜的灯像一串星星约好了一起整齐地跳进海里,闪着。  我半躺在副座
期刊
或许提起一些甚至比甲壳虫还要久远的歌坛名字,你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当那些真正值得收藏的经典名字和经典歌声又随着怀旧风潮的起伏而重现,你会发现这些传奇歌手和传奇名曲对于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它们早已在我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进入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比如纳塔·金·科尔(Nat King Cole),只有当歌声开始流转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他就是在《花样年华》中唱着《Quizas Quizas Quiza
期刊
香奈尔2003年新出的太空装、齐眉的PAGE-BOY发型、苍白的脸和孩童般的胭脂;迪奥的街头疯狂,皮尔·卡丹的炫目色彩……许多细节都像沉迷到了六十年代的炫丽和夺目中,熟悉的过去,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六十年代的人们,依旧在今天影响着我们的时尚,回首看一看,那年,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1964年,会思考的时装    在五六十年代,人类开始探索宇宙的秘密,时装尽心尽力地记录下人类的每一个行为。时装与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