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居然可以这样写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诗者韵至心声。读着苏连硕的诗,清逸与纯真一缕一缕地从他静穆的内心流出,渗透出了生命的静幽淡雅,一股灿然的青春风扑面而来。若不是已知老人家几近耄耋,定然会以为这是少年才俊的挥就——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诗如风景,风景如诗;别具一格,风景独好,是对苏连硕最贴切的写照。
  苏连硕能够优雅地面对红尘大千世界独善其身,用独特的笔触挥毫兴墨,幻化出独树一帜的意象表达,为读者铺出一幅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一道绝美风景。那深厚精到的语言功底、大巧不工的词句推敲,老到驾驭的文字功夫,读苏连硕的美文,真真会陶醉,感觉每首诗充满岁月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盘点他一簇簇闪光的诗文,如同在发掘一座金矿。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我们生活在节奏过快的世界上,浮躁喧哗的社会中,热度超高的年代里,需要用一种坦然淡定的心境梳理思绪,把握现实,求得一份淡定与从容。正像余秋雨所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轻松惬意,是苏连硕诗文的读后感。我常常为他这种超凡脱俗的情怀折服,似乎是山林中的隐士,飘于云水,松下抚琴;朝夕拾屐,淡忘世间忧乐——是何等逍遥自在,仿若进入桃花源境,一箪食,一瓢饮而悠然自得。他“大智若愚表情木讷,这恰是超卓静穆”的淡定,他对着鹊巢“不时伫立树下,长久地凝视着你,聆听你心中的活泉,奔涌着澎湃气息。约定无须热烈,灵魂深藏着情愫,我与大自然哟,有着永恒不渝的爱慕”。
  这样畅写自然美的人生,乘风御气,移步拾级,将整个身心融入天地之间,那纯纯的“愚昧”、淡淡的“静穆”,都追逐“澎湃的气息”而放飞梦想。他更是将这一切“用于写作中去,发乎真情”。他“学蝉唱,常伫于树下,仰着脖儿吼。过路人瞥我一眼,神经有病,天籁之声不可模仿,找准位置恪守憧憬,坚持唱自己内心的歌”。那种漠然世俗,淡忘四周,沉浸在个人痴情的想象空间里,静静地舒解自己的感觉,展现自己的风格,绽放自己的精彩。然而“神经有病”是一道灵符,护佑着他的纯真情愫,使路人不解,使知者共鸣。于是,望月淡风轻,感秋色春光,颂细雨涟漪,在他的诗中,俯拾不尽——这正是他人生一道奇葩亮丽的风景。
  居道行仁,拥抱自然
  苏连硕原籍宝坻,因思念家乡从河北省调回了宝坻教书,后又迁徙东丽湖畔,成全了他的《湖光心影》,依水蒹葭,依墨成字,听风听雨听蛙声,说云说月说湖波,任灵魂在达练的诗句中飞扬。
  他要学蝉和蟋蟀一样,“不一定活蹦乱跳,精神活动的深处,只要心灵不被遮蔽禁锢,安静照样体现鲜活生动……天上地下相应宁静,安安静静生活,热热烈烈歌唱,短暂时光的亮点,豪放婉约地清鸣,遵循天地行令,专注安静淡定,天然纯净歌喉,何其美丽动听。居高没有趾高气扬,栖下不曾忍气吞声,生命不忘品位,价值在于感动”,在他固守道德品位的静谧中,举凡二百首风景诗作,似乎荡漾着龙吟虎啸的波涛,琴筝挂墙的如泣如诉的低徊,陶醉自然景观的超然心境。
  他站在湖畔,感受着“那么静,那么美。一只又一只海燕,快捷轻盈地飞,带着海洋的气韵,呼扇着矫健的翅膀,想把潺潺的波纹,化作汹涌的波澜。飞来飞去的身影,诠释着飞的内涵,能直能曲,能高能低,才称得上真正的飞翔。静静恬恬地行旅,才是生命的完满”。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高尔基的“海燕高叫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透过那种畅然淋漓的快感,赏析飞翔中的生命完美,方显出其诗之生命力的铿锵壮丽。
  他以深情的寄意、凝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契合、与造化相谐的哲思境界。让人直抵心扉地感悟到逸士意寄具象、心游物外的风神。“轻轻抚摩,条条田垄,块块土坷。质朴而丰腴的面靥,端详你的容颜,汩汩滚烫泪水洒落,轻扣你的脉搏,满腹话儿要与你诉说。躺在你的怀里,渴望倾听你的嘱托,偎依在你的身旁,泥土气息漫透我的心窝,舍不得离开你哟”,那泥土的芳香,那草木的苍翠,都在他的心中酿成一首首诗,在岁月的酒杯里,上善若水。让读者在痛饮中体会着红尘的过往,修得几分沉静,炼出几分安宁,就是苏连硕最令人感动的自然人生。
  诗意大爱,童趣悠然
  苏连硕之所以能够信手拈来为人称道的妙句,带给读者心灵以极大慰藉,是因为他的诗意中充满了大爱。他深悟感恩和珍惜,从容地践行着一个顺其自然的人生逆旅。
  “晨曦栖息于我的心灵,给我靓丽温暖的光泽。我愿等待朝暾,我愿驾犁耘作,我愿播撒种子,我愿捧着收获,我愿采撷音符,我愿真诚弹拨,我愿链接自我,我愿自我思索”,诗人习惯每日清晨写作,推开窗棂,迎一缕阳光悄然透进,和风徐徐相拥入怀,享受无限温暖。也是他一天之计在于晨的开端,诗情满怀,笔耕不辍……
  他感恩大自然,荡尽岁月的尘埃,定格在慈善烟雨中。他以达观的心态相信“哀怨悲郁的雾霾,随时光而来的智慧,梦的浪花上绽开……心与自然相挨,一声慨叹,一声悲哀,话语、诗句、歌唱,伸展开翅翅袅袅飞翔,远处天河雷鸣,近处湖畔闪电,震响珍珠闪烁黎明,绝佳意境,浩瀚心胸”。不去攀比,不会埋怨,划过碑刻的岁月,成就了一代文坛老将。更难得的是,这种大智慧无需颇费心机的灵巧规划,计算,而是顺其自然的羽化天成。
  他勇于担当,借着大海的波涛呐喊:“生命不分顶峰低谷,仰天直率倾诉,始终担当自己职责,信念如顽石坚强,崛起是你真正天赋,从不屈服低头,内心之火燃烧激情,波涛化滚滚雷霆。”
  他用爱的诗赋,诵世间恩爱传奇,让情感的语句,装载生活的美满细节。诗短情长,无利锁名缰之羁绊;文薄意厚,“虔诚地漫步自己的人生”。
  乘着一叶诗的扁舟,摇进那古色古香的荷花丛中,“假如有一天我要老去,请为我覆盖一身无瑕荷叶,荷花池旁修一洞小小墓穴,努力修行我新的梦幻,来世绽放信诺般蓓蕾”,不绝如缕地诗魂,如竹林七贤那样悠哉潇洒,虽属夕阳,亦有“为霞满天”的壮美——老骥嘶风扬鬣,雄鹰奋翼骞腾。
  苏连硕在这长期与诗歌不离不弃的日子里,他仿佛遗忘了自己的年岁,一直奋战在诗坛第一线。他的散文和随笔也都是充满诗意和童趣,而且完全是他自觉自发的心潮井喷,当然,也是他大展才华的真情捧献。他会“冒料峭春寒,披星光闪烁孩子般痴情,跑向田野”,他会伴着“蝉儿噤喑,蛙儿哼鸣,古稀之我,顽童般笑出声”,他以独特的精神品格,希冀“振奋古稀之年再年轻一次,天空大雁地上骏马,完成一次默契竞争,既流汗务实又纯净超脱”。他的诗中无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它们饱含着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体现出一位诗人、作家深厚的学养与崇高的风范。于是,我未老先衰的心境也开始年轻起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岁月渐去,青春不再,他不负匆匆流逝的时光,留给人们大量经典名篇和无垠记忆。
其他文献
回首三个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从“思无邪”的《诗经》到“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从清新隽永的王摩诘到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从唐宋词的演变再到明清小说之高峰《红楼梦》……每节课,木斋先生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门后究竟是飞雪千里还是飞花满地,都由我们去求知、探索、发现。我们不仅收获知识,更收获先生所总结的宝贵的治学之道:立足文献,不发空言;陈言务去,力求新见。  刚上这门课,接触到“学术”二
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所倡导的世界伦理理想自20世纪后期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何谓世界伦理?世界伦理有何必要性和可能性?它的实现途径是什么?世界伦理的理想是否存在着理论上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出路是什么?对这些疑问,汉斯·昆在其《世界伦理构想》一书中给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没有世界伦理,则人类无法生存”可以看作是汉斯·昆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就是从人类生存的高度,强调世
一  杭州孤山是我一直不愿意谈的话题,不是因为无话,而是因为口吃;不是我不想写,而是火候还没有到。  大学第一学期的时候,每周一到周六,我几乎每天两次路过孤山,因为那时我是个走读生,借助在家住孤山隔壁的亲戚家里,正在学习写诗。奇怪的是,那时我对孤山是不屑的,总是这样想:“这么矮的山也配叫山吗?”  偶尔的一两个星期天,为了找灵感,我也曾经踏入临湖的中山公园,于是便能看到那红色的孤山二字,气贯笔墨,
·壹·  我和《博览群书》的交往是从2008 年开始的,到今年正好十年了。2007 年8 月初,我从老家石家庄返回北京,开始到鲁迅博物馆上班。馆长孙郁和我一样,都曾经在报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的那些年,正是全国的报纸媒体最辉煌的时候,工资收入可能是比博物馆的人们高不少。孙馆长当年在北京日报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估计也差不多。记得第一次拿到博物馆发的工资后不久,孙馆长关切地问我:“收
/壹/  11月22日下午,北京八家名人故居一干人马飞抵广州白云机场。  北京八家名人故居是指依托八个近现代名人建立起来的八家单位,这八个名人除了鲁迅,还有宋庆龄、李大钊、郭沫若、茅盾、老舍、梅兰芳、徐悲鸿。这八家单位从2000年开始集合在一起,每年有一家做东,组织大家一起到全国各个地方做展览。  2017年去的最后一个城市就是广州。  接待我们这次展览的地方是红线女艺术中心。不过,在23号的开幕
198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决定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搬上银幕,并于1981年同期放映。这可能算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创举——此前没有过,此后,由于版权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景象。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出版后“洛阳纸贵”的大热局面。作者周克芹在给责编的信中诉苦道:  我现在被吵得焦头烂额,藏也不是,躲也不是,那些记者、编辑、评论家,电影厂,出版
最近,清华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彬在为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一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  范敬宜在为《李庄文集》作序时提及现代中国新闻战线一代嵚崎卓荦的“英杰”: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邵飘萍、瞿秋白、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胡乔木、恽逸群、邓拓、吴冷西、乔冠华、刘白羽、华山、穆青、李庄……回望历史,这一英杰序列仍在延伸。  …… ……  如此一
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应该有一个湖泊,这座湖泊可以称为“凝视”。  关于“凝视”,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或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在萨特这里,“凝视”点燃自我反省、自我觉悟、自我认同,这就像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很逍遥的生存状态。拉康则认为:“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根据拉康的凝视理论,在诗
由于专业和工作的关系,我曾经看过许多现代作家的故居,也自然有些话可以说。  ·壹·  以下这件与作家故居有关的事情是我亲历的。1982 年在上报建立北京茅盾故居的申请还未批下的当儿,听说有人对作家故居设得过多而高级干部逝世后建故居却不易的情况有意见。当然这仅是耳闻,但故居所在的这条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可是个卧虎藏龙之地,三进四进的四合院多得是,前门在这个胡同而后门走那个胡同的房子也不在少数,茅盾这个
美人,永远是文学家们最钟情的礼赞对象,即便是普通人也喜欢称赞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子,比如江南人会这样称赞一个小姑娘 :“格个小姑娘水灵灵的”——众所周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里,女主人公毕秀姑之所以被叫做小白菜,就是因为长得水灵灵的。山东大汉则喜欢说 :“这个大嫚长得好啊。”而东北人称赞一个女子的容貌的时候会说 :“这个姑娘长得贼好看。”话是土了点儿,可情份是真的,发自肺腑。由此可见地大物博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