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通常被理解为“重新思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则有利于促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我评判,对思考过程很少进行反思。偶有的反思也是个别优秀生的自发行为,大部分同学难以做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是一错再错,在同样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失误后不善于总结教训,只是笼统的归结为不细心、不认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形成良好的反思品格,促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产生新的发现。
《长城》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城》的时候,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导入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让学生说出关于龙的成语,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同时展示长城美丽风光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气势雄伟。然后,及时让学生反思: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样切合儿童心理特征的设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打开了学生反思的阀门。
二、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特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时,我设计了三个要求: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整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___划出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引导他们对照这些要求进行反思:我昨晚预习读准了每个字音了吗?我会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吗?我能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吗?学生如果能够自我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就初步抓住了文章的要点: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当学生找到“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然后,我就围绕这句话让学生反思:你想到了什么?你想问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层层递进,朗读也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三、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1)书,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要反思。
如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然后让学生评价自己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再让其他学生评价。最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是读到“一万三千多里”,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2)问,让学生自己提,提后要解决。
我班学生特别爱提问题,学《长城》时,问“一万三千多里”到底有多长,“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要建长城。最后提到本课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问题提出后,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感受,从而找到答案。
(3)话,让学生自己说,说了要总结。
当我教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时,我并没有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配乐),边听边想象。提示: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他们的外貌穿着……
他们的神情动作……
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然后总结出: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中修筑而成的,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战胜了困难,长城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上三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反思意识,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方法,这样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我评判,对思考过程很少进行反思。偶有的反思也是个别优秀生的自发行为,大部分同学难以做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是一错再错,在同样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失误后不善于总结教训,只是笼统的归结为不细心、不认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形成良好的反思品格,促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产生新的发现。
《长城》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城》的时候,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导入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让学生说出关于龙的成语,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同时展示长城美丽风光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气势雄伟。然后,及时让学生反思: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样切合儿童心理特征的设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打开了学生反思的阀门。
二、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特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时,我设计了三个要求: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整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___划出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引导他们对照这些要求进行反思:我昨晚预习读准了每个字音了吗?我会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吗?我能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吗?学生如果能够自我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就初步抓住了文章的要点: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当学生找到“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然后,我就围绕这句话让学生反思:你想到了什么?你想问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层层递进,朗读也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三、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1)书,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要反思。
如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然后让学生评价自己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再让其他学生评价。最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是读到“一万三千多里”,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2)问,让学生自己提,提后要解决。
我班学生特别爱提问题,学《长城》时,问“一万三千多里”到底有多长,“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要建长城。最后提到本课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问题提出后,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感受,从而找到答案。
(3)话,让学生自己说,说了要总结。
当我教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时,我并没有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配乐),边听边想象。提示: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他们的外貌穿着……
他们的神情动作……
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然后总结出: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中修筑而成的,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战胜了困难,长城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上三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反思意识,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方法,这样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