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实力由文化号召力、人才创造力、政府公信力等要素组成,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特点,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加强区域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区域“软实力” 构成要素 指标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研究国家关系时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即“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目的的能力”,进而发展形成软实力理论。此后,软实力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并被扩展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层面。本文将就区域软实力的综合评价与提升展开分析讨论。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金、土地、技术水平以及环境容量等硬实力的因素制约,也受到制度、价值、文化、人才、意识形态和习俗等软实力的影响。有些地区虽然有资源硬件优势,但在经济综合实力上并不能超越那些资源硬件弱势的地区,这说明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因素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并且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一般认为,区域软实力的来源通常可分为区域文化、公共管理以及人口素质三个方面。硬实力是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机制、城市形象、市民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区域软实力”的界定,应将“国家软实力”诸要素投射到区域层面,然后删除不适合区域层面的要素,增加有区域特色的要素,比如自主创新力等。区域软实力是区域硬实力能够得以持续提升的一个“倍增器”。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软实力是区域竞争的关键着眼点和着力点,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区域环境、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区域软实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第一,特色文化感召力。区域文化是软实力的首要资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例如“浙江精神”是与时俱进,“海派文化”推崇海纳百川。通过文化继承、文化挖掘、文化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凝练区域特色文化,从而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最终转化为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区域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水平。政府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是区域软实力的关键内容。第三,人才资源创造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是由区域的人口素质决定的,是区域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障。区域人口素质对于区域所掌握的心智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素质越高,人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强,表现为创新形成的体制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越强。第四,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以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一种社会向心力。它以公民对物质成就和区域精神的高度认同为载体,表现为团结向上的合力。通过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及对各项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五,环境舒适力。环境舒适力体现为人文环镜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尤其是气候、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硬环境。一个地方的宜居程度取决于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和人口素质。区域内气候是否宜人、水资源是否充沛、自然灾害是否少发、景观是否和谐,都或多或少影响区域对公众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则是区域软实力的本质属性。因此,自然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了区域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六,区域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可以表现为在地区竞争、地区合作中的号召力和话语权,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决定其大小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硬实力方面,也有吸引力、辐射力、认同度等软实力方面,但其和区域的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区域影响力可以通过地区协调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汇聚能力等进行衡量。
区域经济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长期以来,对软实力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一般的衡量有两种途径:一是由资源和潜力来衡量,二是通过对结果的影响来衡量。相对来说,第一种途径比较容易,第二种途径只能根据感觉和经验。目前,对区域软实力进行测度并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仍是区域软实力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在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全面。指标体系尽可能系统、全面和综合,体现现阶段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二、有较强的针对性。每一个指标都能从侧面反映软实力的某个构成要素。三、指标相互独立。在指标的选取中避免指标的相互交叉,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要素的特质。四、有代表性。指标本身仅仅是所反映要素的代表,指标必须能反映其所代表的要素的特性。五、便于获取。必须确保所选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地收集。有些指标虽然从理论上看,非常理想,但考虑到实际操作成本和获得的难易度,也只能放弃。六、动态性。指标体系必须契合区域经济转型阶段的要求,但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基本评价方法。区域软实力评价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权重代表各指标在整个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即使是两套完全相同的指标,如果权重不同,评价结果也迥异。在实务中可以考虑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具体说来,评价时首先应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确定因子变量,进行因子旋转后计算因子值,最后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区域软实力的综合得分,从而判断所在区域经济软实力的高低。
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各不相同,在软实力的提升上也必须结合自己区域软实力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分析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区域软实力:
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维持、提升和改善软实力内部机理的各种客观基础、经济关系、法律制度和组织措施等所构成的系统。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对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动力机制需要制度上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形成新的力量源泉,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动力和保证。
完善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指在软实力与软实力各要素之间、软实力各要素内部之间、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建立的科学联系和健康运行、共同发展的制度。在构建协调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和总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积极采用相应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建立软实力和硬实力发展的协调机制,使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资支撑。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人才高地。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区域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该区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事实上,现阶段优秀拔尖人才匮乏,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一些领先省区如广东、北京、上海等结合本地实际,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引才引智为软实力提供强有力支撑。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建设战略。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制度及其创造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两个关键词,衡量公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交通、市政规划、经济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十类。各地要通过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强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务社会水平和信用水平,并以此带动民风、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的不断好转,形成和谐共利的发展氛围。
加强区域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地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吸收外来先进价值理念,提炼区域精神,从而塑造区域价值体系,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作者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统计学术类重点课题“浙江区域经济‘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成果之一,立项号:200980)
【关键词】区域“软实力” 构成要素 指标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研究国家关系时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即“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目的的能力”,进而发展形成软实力理论。此后,软实力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并被扩展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层面。本文将就区域软实力的综合评价与提升展开分析讨论。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金、土地、技术水平以及环境容量等硬实力的因素制约,也受到制度、价值、文化、人才、意识形态和习俗等软实力的影响。有些地区虽然有资源硬件优势,但在经济综合实力上并不能超越那些资源硬件弱势的地区,这说明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软实力的因素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并且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一般认为,区域软实力的来源通常可分为区域文化、公共管理以及人口素质三个方面。硬实力是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机制、城市形象、市民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区域软实力”的界定,应将“国家软实力”诸要素投射到区域层面,然后删除不适合区域层面的要素,增加有区域特色的要素,比如自主创新力等。区域软实力是区域硬实力能够得以持续提升的一个“倍增器”。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软实力是区域竞争的关键着眼点和着力点,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区域环境、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区域软实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第一,特色文化感召力。区域文化是软实力的首要资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例如“浙江精神”是与时俱进,“海派文化”推崇海纳百川。通过文化继承、文化挖掘、文化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凝练区域特色文化,从而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最终转化为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区域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水平。政府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是区域软实力的关键内容。第三,人才资源创造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是由区域的人口素质决定的,是区域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障。区域人口素质对于区域所掌握的心智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素质越高,人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强,表现为创新形成的体制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越强。第四,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以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一种社会向心力。它以公民对物质成就和区域精神的高度认同为载体,表现为团结向上的合力。通过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及对各项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五,环境舒适力。环境舒适力体现为人文环镜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尤其是气候、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硬环境。一个地方的宜居程度取决于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和人口素质。区域内气候是否宜人、水资源是否充沛、自然灾害是否少发、景观是否和谐,都或多或少影响区域对公众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则是区域软实力的本质属性。因此,自然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了区域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六,区域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可以表现为在地区竞争、地区合作中的号召力和话语权,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决定其大小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硬实力方面,也有吸引力、辐射力、认同度等软实力方面,但其和区域的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区域影响力可以通过地区协调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汇聚能力等进行衡量。
区域经济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长期以来,对软实力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一般的衡量有两种途径:一是由资源和潜力来衡量,二是通过对结果的影响来衡量。相对来说,第一种途径比较容易,第二种途径只能根据感觉和经验。目前,对区域软实力进行测度并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仍是区域软实力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在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全面。指标体系尽可能系统、全面和综合,体现现阶段区域软实力的内涵。二、有较强的针对性。每一个指标都能从侧面反映软实力的某个构成要素。三、指标相互独立。在指标的选取中避免指标的相互交叉,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要素的特质。四、有代表性。指标本身仅仅是所反映要素的代表,指标必须能反映其所代表的要素的特性。五、便于获取。必须确保所选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地收集。有些指标虽然从理论上看,非常理想,但考虑到实际操作成本和获得的难易度,也只能放弃。六、动态性。指标体系必须契合区域经济转型阶段的要求,但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基本评价方法。区域软实力评价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权重代表各指标在整个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即使是两套完全相同的指标,如果权重不同,评价结果也迥异。在实务中可以考虑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具体说来,评价时首先应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确定因子变量,进行因子旋转后计算因子值,最后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区域软实力的综合得分,从而判断所在区域经济软实力的高低。
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各不相同,在软实力的提升上也必须结合自己区域软实力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分析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区域软实力:
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维持、提升和改善软实力内部机理的各种客观基础、经济关系、法律制度和组织措施等所构成的系统。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对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动力机制需要制度上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形成新的力量源泉,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动力和保证。
完善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指在软实力与软实力各要素之间、软实力各要素内部之间、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建立的科学联系和健康运行、共同发展的制度。在构建协调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和总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积极采用相应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建立软实力和硬实力发展的协调机制,使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资支撑。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人才高地。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区域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该区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事实上,现阶段优秀拔尖人才匮乏,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一些领先省区如广东、北京、上海等结合本地实际,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引才引智为软实力提供强有力支撑。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建设战略。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制度及其创造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两个关键词,衡量公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交通、市政规划、经济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十类。各地要通过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强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务社会水平和信用水平,并以此带动民风、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的不断好转,形成和谐共利的发展氛围。
加强区域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地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吸收外来先进价值理念,提炼区域精神,从而塑造区域价值体系,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作者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统计学术类重点课题“浙江区域经济‘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成果之一,立项号:20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