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朱彬,女,汉族,湖南湘潭,硕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是从高职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适应。
关键词:学生需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课程承载着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成为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1952 年,卡尔·罗杰斯在“课程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主题研讨会上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观点,为课程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关注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更强调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反对将知识人为割裂,主张从社会生活出发,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罗索夫斯基列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了四类,以重要性程度划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属于最重要的群体,因为“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所以,学生实际上应该是而且事实上就要是学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中世纪时期,学生一度成为大学的所有者。虽然“学生行会”模式很快被“教师行会”模式所取代,但他们在那时产生的影响仍在一些国家的大学中得到保留。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大学的影响以及其被大学影响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学生作为大学的重要力量一直没变。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从这一意义上,学生仍然是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学生利益,是有依据可循的。
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的基本观点
正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建立适合学生生长规律、学习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
1.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课程应充分考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必备的能力,一般包括学生在就业前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和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生活世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职业技能,更包括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适用职业变迁的方法能力的培养。
2. 课程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弗雷德·舒茨在其《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人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库存知识”来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不仅仅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出发,还要从可能生活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就是要满足学生对未来完满生活的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既能适应当下的生活,也能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生活。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的构建是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之上的,它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课程学科的支配地位,注重对学生这一社会人的完整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选择源于对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开发是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开始的,通过整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目标,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学生在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回应,使高职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2.课程学习提倡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真正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建构的双向运动。
3.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师生互动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强调,无论在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阶段,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这种参与将极大地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更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必将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达成。
4.充分考虑五年制学生的基础差、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招收了五年制的高职生,这些学生基本上使不能正常进入普通高中而走入社会工作又年龄太小。他们这个群里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面对这样的群体,他们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另类,也让我们的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对于此类学生的真实需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弄清该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水平有利于我们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只有切实把握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的合理定位,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的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越来越好。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强化,我们不能把终身教育变成了终极教育,充分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必将日趋成熟,从而逐步解决好高职院校课程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06).
[2] [美]泰 勒.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选自瞿保奎教育文集: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一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摘 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是从高职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适应。
关键词:学生需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课程承载着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成为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1952 年,卡尔·罗杰斯在“课程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主题研讨会上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观点,为课程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关注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更强调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反对将知识人为割裂,主张从社会生活出发,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罗索夫斯基列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了四类,以重要性程度划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属于最重要的群体,因为“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所以,学生实际上应该是而且事实上就要是学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中世纪时期,学生一度成为大学的所有者。虽然“学生行会”模式很快被“教师行会”模式所取代,但他们在那时产生的影响仍在一些国家的大学中得到保留。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大学的影响以及其被大学影响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学生作为大学的重要力量一直没变。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从这一意义上,学生仍然是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学生利益,是有依据可循的。
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的基本观点
正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建立适合学生生长规律、学习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
1.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课程应充分考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必备的能力,一般包括学生在就业前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和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生活世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职业技能,更包括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适用职业变迁的方法能力的培养。
2. 课程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弗雷德·舒茨在其《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人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库存知识”来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不仅仅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出发,还要从可能生活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就是要满足学生对未来完满生活的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既能适应当下的生活,也能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生活。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的构建是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之上的,它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课程学科的支配地位,注重对学生这一社会人的完整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选择源于对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开发是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开始的,通过整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目标,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学生在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回应,使高职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2.课程学习提倡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真正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建构的双向运动。
3.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师生互动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高职课程强调,无论在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阶段,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这种参与将极大地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更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必将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达成。
4.充分考虑五年制学生的基础差、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招收了五年制的高职生,这些学生基本上使不能正常进入普通高中而走入社会工作又年龄太小。他们这个群里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面对这样的群体,他们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另类,也让我们的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对于此类学生的真实需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弄清该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水平有利于我们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只有切实把握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的合理定位,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的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越来越好。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强化,我们不能把终身教育变成了终极教育,充分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必将日趋成熟,从而逐步解决好高职院校课程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06).
[2] [美]泰 勒.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选自瞿保奎教育文集: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一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