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精神支撑。为了切实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包括政治保障、法制保障和物质投入保障在内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122—05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撑。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发展的必备条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正常运转的政治保障、法制保障、物质投入保障。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强党的领导,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首先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政治上的保障机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样在党,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在我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实现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领导权,而且要实现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因为文化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果党放松对农村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任凭其他腐朽、落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广大农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党要牢牢抓住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这个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并通过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运用手中掌握的宣传舆论工具,向全社会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才能在发挥文化愉悦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教化功能,激发农民群众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评价体系。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引入对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中去。各级领导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并做到“一把手抓一把手”,主动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从决策还是到动员部署、制定规划、筹措经费、督促检查,都要进行具体指导、关心和支持。要帮助文化和宣传部门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经费、编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意识形态的高度以及政治的高度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这是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把优秀人才、专门人才充实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宏大队伍,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充分调动起他们从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依法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从业资格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并注意发挥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法律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借重法律的硬约束力
第一,在法律上确立文化建设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国家法律肯定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把它确认为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事务。另一方面,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专门法律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在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唤起广大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第二,用法律明确是非标准。法律是程序化、条文化的社会规范,能够为人们提供具体、明确的行为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蕴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条文化。通过一定程序确立的法律,能够把某些道德原则具体化为若干细则和条款,从而成为一种以细密、清晰的条文显示出来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人们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破坏农村文化建设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手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把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外部行为,从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解决有关工作虚而不实的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素质高低只有通过行为来体现,才具有实际意义。法律正是这样一种使文化建设工作和成果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手段,有助于确保人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克服农村文化建设中某种约束软化的现象。法律能起到道德所不具有的弹性小而刚性大的强硬约束作用。道德要求一旦上升为法律,便成为人们法律上的义务,具有法律效力。国家以其强制力迫使人们履行法律义务,对于广大农民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习惯有很大的作用,从而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虽然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却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思想。法律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等伦理价值,却不能代替伦理的作用。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道德教育这种软约束力同法律规范这种硬约束力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并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倚重法律广泛的联结面和持久的影响力
法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联结面,一方面在于法律所确认的是最基本的、具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规范能够而且必须为全体公民所接受,由此,法律能广泛地联结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这种基本的道德建设,从而形成普照社会的道德之光;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国现行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从而吸引和激励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管理各项事业,由此,法律同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加强法制建设,不仅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能凝聚人心,调动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改变农民群众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倚重法律广泛的联结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122—05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撑。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发展的必备条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正常运转的政治保障、法制保障、物质投入保障。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强党的领导,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首先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政治上的保障机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样在党,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在我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实现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领导权,而且要实现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因为文化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果党放松对农村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任凭其他腐朽、落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广大农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党要牢牢抓住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这个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并通过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运用手中掌握的宣传舆论工具,向全社会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才能在发挥文化愉悦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教化功能,激发农民群众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评价体系。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引入对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中去。各级领导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并做到“一把手抓一把手”,主动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从决策还是到动员部署、制定规划、筹措经费、督促检查,都要进行具体指导、关心和支持。要帮助文化和宣传部门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经费、编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意识形态的高度以及政治的高度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这是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把优秀人才、专门人才充实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宏大队伍,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充分调动起他们从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依法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从业资格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并注意发挥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法律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借重法律的硬约束力
第一,在法律上确立文化建设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国家法律肯定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把它确认为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事务。另一方面,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专门法律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在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唤起广大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第二,用法律明确是非标准。法律是程序化、条文化的社会规范,能够为人们提供具体、明确的行为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蕴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条文化。通过一定程序确立的法律,能够把某些道德原则具体化为若干细则和条款,从而成为一种以细密、清晰的条文显示出来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人们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破坏农村文化建设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手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把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外部行为,从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解决有关工作虚而不实的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素质高低只有通过行为来体现,才具有实际意义。法律正是这样一种使文化建设工作和成果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手段,有助于确保人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克服农村文化建设中某种约束软化的现象。法律能起到道德所不具有的弹性小而刚性大的强硬约束作用。道德要求一旦上升为法律,便成为人们法律上的义务,具有法律效力。国家以其强制力迫使人们履行法律义务,对于广大农民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习惯有很大的作用,从而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虽然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却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思想。法律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等伦理价值,却不能代替伦理的作用。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道德教育这种软约束力同法律规范这种硬约束力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并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倚重法律广泛的联结面和持久的影响力
法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联结面,一方面在于法律所确认的是最基本的、具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规范能够而且必须为全体公民所接受,由此,法律能广泛地联结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这种基本的道德建设,从而形成普照社会的道德之光;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国现行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从而吸引和激励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管理各项事业,由此,法律同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加强法制建设,不仅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能凝聚人心,调动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改变农民群众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倚重法律广泛的联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