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的历史经验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的过程,它的鲜明特点在于自觉性,具体表现为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扎根实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开拓包容。这种理论创新自觉所形成的历史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奥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理论与实践新境界的法宝。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包括凝练和升华理论的理论自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以及认知理论创新重要性的意义自觉,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二者的统一。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自觉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理论创新的自觉,主动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总体性条件和运动规律,对其发展的未来可能形态做出预见和展望,在理论与实践分析中不断给人们具有现实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回答。在此过程中,几代领导人理论创新自觉形成的成果都不是神秘僵化的理论抽象,而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形成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扎根实践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使理论贴近中国实际
  恩格斯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贯一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P66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把“理论”与“条件”结合起来寻找策略,都孕育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可能性,而把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基础是实践。中国共产党着力用实践思维方式具体分析中国的条件,在客观条件的把握中选择自己前进的策略和道路,并通过动态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具体实践来体现出其价值和力量,实现理论的具体化、务实化,不断贴近中国的实际、生活和群众。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实际,突出发展的主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自觉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不断推进思想和实践的前进步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革命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工业化问题、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等等,那么在这些众多实际问题中根本的或者说最大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强国富民的发展问题。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都最终指向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着眼发展动力,在实践中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选择的基本准则,为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反映新实践的内涵,准确把握生产力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如:能否跨越、怎样跨越的问题,如何才是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实际问题;着眼发展质量,研究“又好又快” 发展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问题,如: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形成规范有序的制度、探索体制创新等的实践操作层面来保证发展质量的问题;着眼发展目标,深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从理论上阐述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人的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不同阶段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和操作手段,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力之上论证和把握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把能力的平等、全面发展及自由个性的实现作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中确立起来,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推进人的发展和推进社会的发展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国实践中设定发展目的、选择发展手段、获取发展效用的过程,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贴近实际,有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生活,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真正的先进文化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中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双百”方针等,不断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践生活中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决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作风问题;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瞄准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实现科学技术追赶的手段方法问题;探索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问题;体现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现实性问题;营造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贴近生活,有越来越坚实的文化基础。
  理论创新自觉贴近群众,形成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朴实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并不玄奥、很朴实的道理,毛泽东很精要地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富裕幸福的社会进步尺度为革命与建设的基本导向,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所说,紧紧抓住群众所热心、所担心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加以引导,从而被人民群众关注;以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为中心,从而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接受能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式语言和手段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通俗化,从而为中国广大群众所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理,从而越来越贴近群众,有越来越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紧跟时代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使理论赢得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不仅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开辟道路,而且能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时代条件,认识到时代实践条件的客观性以及它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和约束,在时代实际中自觉寻找前进道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和平赎买的改造策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以苏为鉴”,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理论创新自觉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争取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需要中国共产党认准全球化这个大背景,认识到它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社会文明乃至思维方式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与融合,保持理论创新自觉的品格,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空间。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全球化中保持中国特色和个性。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搞社会主义是一条布满暗礁的道路,但应该看到全球化是中性的,西方主导的现实不意味全球化等于西化,我们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根本观念要决裂,但与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不能分开;同样,我们与经典作家理解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的左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但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创新自觉中显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生命力和辉煌成就,根本就在于真正扎根实践与现实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广阔前景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理论创新自觉,在实践中根据中国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来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挥实践的创造功能,主动寻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体制等与全球化的最佳结合点,在全球化的总树干上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枝繁叶茂,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落后国家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以融入世界市场来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我们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既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形式从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强调它是一种“中性机制”,又把它的目标指向社会主义,在保持特色中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全球化中抓住发展机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中,尽快、主动参与要比缓慢、被动参与好。目前,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加快、扩展,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一方面,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是互动关系,社会主义需要全球化为其创造实现条件,反之,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需要用社会主义的合理分配、共同繁荣等价值理念去克服。在此间,国际间的各种关系胶着在一起,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对抗趋于减少,相互依赖度增大,只有通过理论创新自觉,摈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谋求新发展形成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全球化不是短暂的现象,而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需要通过理论创新自觉,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效益,成为后起之秀,我们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避害趋利,运用实践思维恰当地处理参与全球化实践中的模式选择和决策问题,达到目标的最优化,实现在实践中把机遇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多样性是任何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要条件,尊重世界多样性是不同文明在全球化中健康发展的合理途径,并一贯致力于推动人们普遍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在过去的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理论创新自觉,使自己的革命赢得国际进步人士和力量的支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主动倡导和实践新国际观,避免意识形态划线式的无谓争论,不唯我独尊地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在全球化中倡导协商互信、和谐融通的主旋律,与别的国家共同寻求利益的汇合点。近年来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自觉探索用交流、合作、对话的方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三、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增添人们对理论的信心
  邓小平曾坚定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P383这种信念是内在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之中,并从成功实践中得以诠释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是这种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不断克服“左”的教条主义、右的保守主义、“两个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等的影响,不断增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
  理论创新自觉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觉提出了许多具有生长点意义的问题,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探索本国革命建设道路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与共产主义长远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等等,这些观点都来自实践,是实践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并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以初步解决,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应该说,思想文化竞争一直是各种力量竞争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以来,是否应该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中介、通过实践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思索哪些问题没有提出,哪些问题提出但没有展开研究,并随实践的发展而更新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值得信仰的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和改变世界,它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随着理论创新自觉和实践上的说服力的增强,使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会被打倒的人看到马克思主义包含的人类追求价值的生命力,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中的牢固基础,只要人类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就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权,尽管它在某一个时代会遭遇冷遇、挫折,但它必然会在另一个时代和环境中彰显、兴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不断以新的姿态展现出它的现实解释力,指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乃至形成世界性的影响。正如邓小平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当然说它是科学,不在于它的大本子多,而在于它开阔视野的理论创新自觉使之不断能够合理解释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自觉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中国社会主义过去的实践不仅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存在价值、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有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实践的现实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出发,把社会主义“是什么”与其在实践中“如何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的生长性、过程性中用实践和事实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P281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更注重实践的效用性,提高社会主义“质量”,用更高效率、更多财富、更好公正来证明社会主义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好,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早产”,推动社会主义的复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设计和论证不是单靠理性地分析和陈述理论,而是不脱离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展现理想的现实性,使社会主义理想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这一本性的必然产物,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社会主义好,把现实的理想性与理想的现实性在实践基础上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正义性在世界舞台上传达出更强的声音。   理论创新自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P135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与追求价值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它的实践成就本身说明这是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一种成功尝试,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过程中,土地革命论、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论、社会主义工业化论、四个现代化论、建设小康社会等等,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运动的有机结合,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找自己出路的一种选择,这不是单靠坚定的信念去说明它,而在于用成功革命道路,和平赎买方法,合理体制转型,跨越发展经济,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格局,和谐发展与世界共赢等等这些强有力的实践成果去说明它,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并不意味着被动适应、失去民族性、无所作为,完全可以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找到自己的结合点、生长点,形成具有追求现代价值的、有活力的制度安排,实现跨越发展。这种理论创新自觉使人们认识到:追求现代价值的、有活力的制度安排不是先入为主地假想一个最好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最适合的选择完全是在实践中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
  四、开放包容的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凸显理论的科学魅力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P274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它不会满足于过去已达到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而是在实践中强化问题意识,在深入回答现实问题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论,不断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感召力。
  理论创新自觉才能开拓性地敢立前人未立之言行。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实践条件下形成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必然制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理论的社会历史性,这并不意味要否定自身理论的科学性,恰恰是显示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主义的自以为是和本本主义的以本为是。比如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非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或超越,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马克思主义来固守,有些失误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本身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在实践中可以避免但由于思想僵化而没有避免的,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就在于能自觉寻找和克服主观主义的自以为是和本本主义的以本为是,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自觉看作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看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它的实践性,必然要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丰富发展;邓小平也讲,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某些过时的东西就要做相应改变或摈弃,不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变为教条,也不能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强加给这种实践性理论;江泽民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胡锦涛提出要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品格使它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说新话,做前人未做的事,不断地做出创新性的科学认识和判断,这种创新不是颠覆和推倒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实践论的辩证法前提下的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实现的创新。这种实践的本性造就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通过兼容并蓄来不断完善理论。指导思想应当是一元的,而思想文化是多元的,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自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但决不会不顾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过去我们就反对过苏联的“唯我独马”“唯我独社”作风;改革开放以来,自觉进行理论反思,打破教条主义的理论“禁区”,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争鸣提供更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多元思想的论争中用理性和实践体现自己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及其它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中值得借鉴的东西,使自己的理论创新自觉更加完善、严密和深化。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形成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是通过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来体现理论的科学魅力。自由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据,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之中,也就是说自由是和具体条件、具体制度、具体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曾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但主动不等于彻底的解放,我们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只是在必然王国中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中国共产党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不断超越外部条件的制约性和人自身的既成状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我们不甚明白的领域,把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全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历史性进步,促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责任的使命感完美了理论创新自觉的科学魅力。
  理论创新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总结这种理论创新自觉的历史经验,目的不在于规定什么东西,而在于思考它的实践走向、希望,这种给人们希望和信心的目标方向正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的,也是我们构建精神家园所迫切需要的,而这种目标方向只能在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在头脑中寻找,因为离开现实实践“是什么”对未来“应如何”所做的所谓理论创新只是盲目的,由此而构建的精神家园只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总结历史经验不是终结而是开启新的步伐,就是在实践思维方式下思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所在并提出有价值的引导,推动理论创新自觉的纵深发展,引导实践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魏志祥,男, 1966年9月出生,籍贯江苏泰州,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压敏电阻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过电压防护器件,能够保护电路以及电器元件不被过电压损坏,在电路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对压敏电阻的特性以及关键参数进行了介绍,探讨
TPM是全员的事, T PM 的理念一定要落实到企业文化和日常工作中去,要通过 T PM 实 现 管 理 体 系 2.0的 提 升 .这就是我们公司高层领导 T PM 导入决意宣言,结合当前公司形
期刊
为加强学会理事会建设,进一步扩大学会影响,增加学会活力,搞好《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的包括组织,宣传、征文、审稿等在内的各项筹备工作,受中国仪表材料学会领导
据有关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可制造基于电子氧化物的结构,且可以整合于常见电子器件平台——硅基的表面。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
据报道,973计划"糖生物学与糖化学-特征糖链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机制"项目日前召开了课题验收会。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耿美玉教授主持。科技部、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等部门
近些年来在职业学校兴起现代学徒模式,这是一种将传统学徒教育模式与当前职业学校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新模式。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校企的合作及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本文结合广东
粉煤灰是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渣,对其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对我国经济和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各燃煤电厂粉煤灰因其煤源、发电机组、锅炉类型、燃烧条件等不同而含有15
The equations for fiber suspensions in an evolving mixing layer were solved by the spectral method, and the trajectory and orientation of fibers were calculated
本文在分析Alzheimer病多种病因假说的基础上,提出Alzheimer病的多病因相互作用,以期为Alzheimer病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思路。
唐人诗歌中,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统称唐代咏蝉诗之三绝。有趣的是,这三首五言诗,句中都有蝉之饮露和蝉声的传播。虞世南的《蝉》为五言绝句,全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