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铊中毒是罕见的重金属中毒,全国发病较少,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收治3例,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急性铊中毒神经系统表现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急性铊中毒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9~26岁。
临床表现: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3例均有双下肢疼痛、无力感,表现为肌肉疼痛,为酸痛及双下肢皮肤针刺痛,其中一例合并双手麻木及手腕针刺痛。3例无力均表现较轻微,可持物及站立。上述神经系统症状2例为首发,1例为继发于消化系统症状后,但距首发症状未超过1周。神经系统查体:颅神经检查均阴性,四肢呈轻度周围性瘫痪及周围神经感觉障碍。三者精神症状均不明显,突出表现睡眠及饮食较正常时差。②其他系统症状:3例均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1例上腹部不适,2例为剑突后疼痛,无腹绞痛及腹泻。3例均有脱发,2周时开始明显,且第1例距发病约20天出现眉毛脱失,并有双手指甲出现白色弧形条纹(即Mees线),后2例无此体征。
结 果
三者均于外院接受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无效。入院后1例应用普鲁士蓝驱铊治疗,后2例采用血液灌流。三者治疗后血、尿铊浓度均下降,以尿铊浓度下降为著。出院时消化系统症状均消失,神经系统双下肢肌肉酸痛、皮肤针刺痛明显缓解,无力基本恢复至正常。脱发不再加重,但尚未见到明显新发长出。
讨 论
神经系统表现: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脱发是铊中毒典型症状,而神经系统表现是铊中毒症状群中较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1]。因中毒剂量不同可致临床表现不同。急性致死量铊中毒发生后,患者将在数分钟内出现自主神经严重障碍表现,如进行性加重的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急性重度铊中毒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2],如意识不清、定向力障碍、幻觉产生等,继之有严重的记忆损害。本组3例患者均无上述发生,分析可能与摄入铊量较少有关。急性较少量铊中毒患者可在1周左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均为非特异性表现。本组3例仅表现睡眠较正常差,分析一方面可能因为与摄入铊量少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3例均发病10天后入院,患者早期于院外可能出现上述症状,但受肢体疼痛或其他消化道等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影响,因此未被观察到或未以重视。
铊中毒神经系统最典型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指(趾)端麻木,伴烧灼样疼痛,为剧痛,痛觉极度过敏,随着疾病进展,病情进行性向上蔓延。感觉障碍还包括下肢感觉异常,手指和舌麻木、触觉丧失。肌无力主要分布于肢体远端,下肢远端受影响明显。部分患者双下肢深浅感觉缺失及踝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多脑神经麻痹与视神经受损。本组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受累为主),但无力较轻微,分析可能与中毒量小致病变较轻有关,尤其是第1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为阴性,考虑与其中毒量小及发病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长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损害与血铊水平并不一致,可能是疾病不同时期铊水平因分布、代谢等因素表现为与疾病损害程度不同。本组入院治疗时间相对较晚,且并未每日检测血、尿铊水平,因此只观察到铊水平下降与病情好转一致。有报道慢性铊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共济失调合感觉异常,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造成肌无力、肌肉萎缩等,本组3例均急性中毒,因此与慢性铊中毒临床表现不同。
诊断与治疗:根据明确的铊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参考尿铊或其他生物材料中铊的测定,排除其他病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可诊断铊中毒。目前治疗一种是口服普鲁士蓝辅以利尿、补钾驱铊治疗,另一种为血液灌流。本组第1例采用此方法治疗,后两例均采用血液灌流。三者治疗效果皆有效,血、尿铊水平均下降,采用药物驱铊治疗患者尿铊由治疗前885μg/ml降至小于0.01μg/ml,而血液灌流2例血铊由治疗前377.2mg/ml、171.2mg/ml降至测不出,且三者临床症状都改善。
综上所述,铊中毒早期即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易被误诊,而耽误治疗。虽然本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但考虑与其中毒剂量小有关,且研究表明铊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长期的[3],有些是不可逆的,目前临床治疗并无特效解毒剂,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及早诊断、治疗,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Galvan-Arzate S,Santamaria A.Thallium toxicity.Toxicol Lett,1998,99:1-13.
2 Tsai YT,Huang CC,Kuo HC,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ects in acute thallium poisoning.Neurotoxicology,2006,27(2):291-295.
3 Ching-I Lu,MD;Chin-Chang Huang,MD;Ya-Ching Chang,MD et al.Short-term.
4 Thallium Intoxication Dermatological Findings Correlated With Thallium Concentration Arch Dermatol,2007,143(1):15.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急性铊中毒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9~26岁。
临床表现: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3例均有双下肢疼痛、无力感,表现为肌肉疼痛,为酸痛及双下肢皮肤针刺痛,其中一例合并双手麻木及手腕针刺痛。3例无力均表现较轻微,可持物及站立。上述神经系统症状2例为首发,1例为继发于消化系统症状后,但距首发症状未超过1周。神经系统查体:颅神经检查均阴性,四肢呈轻度周围性瘫痪及周围神经感觉障碍。三者精神症状均不明显,突出表现睡眠及饮食较正常时差。②其他系统症状:3例均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1例上腹部不适,2例为剑突后疼痛,无腹绞痛及腹泻。3例均有脱发,2周时开始明显,且第1例距发病约20天出现眉毛脱失,并有双手指甲出现白色弧形条纹(即Mees线),后2例无此体征。
结 果
三者均于外院接受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无效。入院后1例应用普鲁士蓝驱铊治疗,后2例采用血液灌流。三者治疗后血、尿铊浓度均下降,以尿铊浓度下降为著。出院时消化系统症状均消失,神经系统双下肢肌肉酸痛、皮肤针刺痛明显缓解,无力基本恢复至正常。脱发不再加重,但尚未见到明显新发长出。
讨 论
神经系统表现: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脱发是铊中毒典型症状,而神经系统表现是铊中毒症状群中较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1]。因中毒剂量不同可致临床表现不同。急性致死量铊中毒发生后,患者将在数分钟内出现自主神经严重障碍表现,如进行性加重的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急性重度铊中毒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2],如意识不清、定向力障碍、幻觉产生等,继之有严重的记忆损害。本组3例患者均无上述发生,分析可能与摄入铊量较少有关。急性较少量铊中毒患者可在1周左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均为非特异性表现。本组3例仅表现睡眠较正常差,分析一方面可能因为与摄入铊量少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3例均发病10天后入院,患者早期于院外可能出现上述症状,但受肢体疼痛或其他消化道等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影响,因此未被观察到或未以重视。
铊中毒神经系统最典型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指(趾)端麻木,伴烧灼样疼痛,为剧痛,痛觉极度过敏,随着疾病进展,病情进行性向上蔓延。感觉障碍还包括下肢感觉异常,手指和舌麻木、触觉丧失。肌无力主要分布于肢体远端,下肢远端受影响明显。部分患者双下肢深浅感觉缺失及踝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多脑神经麻痹与视神经受损。本组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受累为主),但无力较轻微,分析可能与中毒量小致病变较轻有关,尤其是第1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为阴性,考虑与其中毒量小及发病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长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损害与血铊水平并不一致,可能是疾病不同时期铊水平因分布、代谢等因素表现为与疾病损害程度不同。本组入院治疗时间相对较晚,且并未每日检测血、尿铊水平,因此只观察到铊水平下降与病情好转一致。有报道慢性铊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共济失调合感觉异常,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造成肌无力、肌肉萎缩等,本组3例均急性中毒,因此与慢性铊中毒临床表现不同。
诊断与治疗:根据明确的铊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参考尿铊或其他生物材料中铊的测定,排除其他病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可诊断铊中毒。目前治疗一种是口服普鲁士蓝辅以利尿、补钾驱铊治疗,另一种为血液灌流。本组第1例采用此方法治疗,后两例均采用血液灌流。三者治疗效果皆有效,血、尿铊水平均下降,采用药物驱铊治疗患者尿铊由治疗前885μg/ml降至小于0.01μg/ml,而血液灌流2例血铊由治疗前377.2mg/ml、171.2mg/ml降至测不出,且三者临床症状都改善。
综上所述,铊中毒早期即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易被误诊,而耽误治疗。虽然本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但考虑与其中毒剂量小有关,且研究表明铊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长期的[3],有些是不可逆的,目前临床治疗并无特效解毒剂,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及早诊断、治疗,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Galvan-Arzate S,Santamaria A.Thallium toxicity.Toxicol Lett,1998,99:1-13.
2 Tsai YT,Huang CC,Kuo HC,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ects in acute thallium poisoning.Neurotoxicology,2006,27(2):291-295.
3 Ching-I Lu,MD;Chin-Chang Huang,MD;Ya-Ching Chang,MD et al.Short-term.
4 Thallium Intoxication Dermatological Findings Correlated With Thallium Concentration Arch Dermatol,2007,14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