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富:德至上 术为本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_hu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金富先生行医四十多年,尽心尽力,虽已过花甲之年,仍步履坚定,努力如初!他,一丝不苟,谦虚朴实,常言:“做到老,学到老”,其家中珍藏的众多医书仍不够他翻阅,常泡在书店、书城里学习;他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唯有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博览群书、认真研究、大胆求索、不耻下问,方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他医德至上,仁术为本。医生,即医人之生,需客观、理智地看待、对待中西医,以生命为本,既不可有医人之术而无医人之德,亦不可有医人之心,而无愈病之术。
  他志在服务百姓,心向中医未来,劝儿入行中医,着手着书立说,只为了给中医领域、给普通大众留下点什么。
  
  医者,既需医人之德,
  又要愈病之术
  “医生,即医人之生。”这是许金富先生对于医生的理解,“以医德为首,以仁术为本”是他的为医准则。他说:“作为医生,既不能单有医人之术而无医人之德,亦不可只有医人之心,而无愈病之术。”
  初入行时,许金富先生于一家县医院拜师学医,他回忆说:“那会儿,什么都学,儿科、妇科、内科等等,考试时也是考全科。”之后,他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修读全科。在不断地学习中,收获了扎实的医理和医术。
  1991年,移居香港后不久,许金富先生成立了中医药治疗中心,任主治医师,主治内、外、妇、儿、跌打、皮肤等各科疑难杂症,专设中药、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配备浓缩中药,即冲即饮。坐诊时间从上午九点至晚上九点(周三休息)。热忱服务20余年,赞誉不断,上水、粉岭、元朗、屯门、大屿山、将军澳等多个地方的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声名远播,荷兰、比利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一些患者亦曾前来求医问药。
  1998年,一位病人自小时便患有顽固性湿疹,经由许多中西医生的诊治,都不见好,患者经人介绍来到许金富先生的治疗中心,许金富先生用半个月的时间将患者治好,患者感激不已,并为他送来“皮肤圣手”的牌匾。许金富先生说:“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病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治好,治愈病人牵涉到许多方面,病人的体质不同,判断程度便不一样,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互相配合,医师负责准确判断,患者负责严格遵照医师嘱托,入药、接受治疗。”严谨,是他一贯的作风。
  从医,是一个不能让自己大富大贵的行业,选择从医,意味着亦同时选择了与平淡、朴素同行,许金富先生深谙此理。他说:“不能为了钱而选择医生这个行业,如果为了钱,可以去做生意,做商人。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而医生只能以生命为本。”话语中没有丝毫杂质,坦率中独填一份医者厚重的责任心。
  开设治疗中心,当许多行业、许多医者将星期天作为休息日时,而许金富先生独将星期三列为休息日。他解释说:“如果所有的诊所、医疗工作者都将星期天作为休息日的话,病人看病找不到医生,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会为病人平添许多麻烦。”此言一出,医者的仁爱之情已彰显无遗。
  每当见到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后开心、轻松,带有感激的笑容时,在许金富先生的心里便会升腾起一种成就感,这就成就更让他无悔于中医师的选择。
  
  博览众书,
  博采众长,活到老学到老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华医学著作浩如烟海,鬰如邓林。而学海拾贝,唯有勤奋学习,方能有所长进,许金富先生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治病救人的空隙间,他博览众书,博采众长,不耻下问。他说:“行医的过程,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学习之后大胆的探索,深入研究。总之,在医学上的临床经验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秉持一颗‘做到老,学到老’的心。”
  正所谓“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许金富先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修读全科时,学习的内容则涵盖妇科、儿科、内科、推拿、针灸以及西医,后又曾于湖州中医院进修外科。在他的理念里,一直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将病人严重的疾病喻为一块千斤重的石头,治疗疾病比作推石头,单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难以将其撼动分毫,然而,如果集合大家的力量,中西医结合,多方式穿插进行,便加大了撼动这块石头的可能性。
  他呼吁,“真正的中医要懂西医。”并对此而解释道,“所谓的‘懂西医,并非是指在用西医诊治病人的时候采用的方法,而是指中医要对西医有所了解,了解西医的功效与局限,懂得西药的药效和副作用,会看西医治疗的报告和拍摄的片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亦有助于中医地位的提高。”
  许金富先生深知,要扭转西医在香港占据着百余年主导地位的局面,着实不易。“当各种局限和障碍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许金富先生从七八年前开始使用电脑记录、保存病人资料,尽管操作的速度有些慢,但进步的行动、进取的心始终在向前。
  许金富先生的业余爱好正是看书,他喜欢泡书店,去深圳中心书城里畅游,看看当今社会有什么新鲜的事物发生,行业里有什么新的理论提出,有什么东西是他不知道的,因此尽管家中藏书众多,仍满足不了他好学求进的心,惟愿学习、学习、再学习。
  行医逾四十年,
  不偏不倚,尽心尽力
  中医的浩瀚博大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师,他们担负着守护人们健康的重任,毫不犹豫地行走在行医之路。1968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轻的许金富先生在国家的政策号召下,加入农村医疗队。这一次的选择,是他之后四十多年行医历程的起点,在此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卸掉肩上的责任感和内心对医生这个称呼的敬畏感。
  自1968年至今,弹指一挥间,许金富先生也已由一个年轻的小伙步入花甲之年。然,他的步履仍坚,努力如初。
  回首四十多年的的医疗实践历程,许金富先生一直不偏不倚,尽心尽力。他曾工作于绍兴市中医院,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外科常务理事、绍兴市中医院外科主任。来港后曾受聘于葵青区妇女会及北侨福利会,任职中医顾问,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他曾于香港持续进修讲授班担任讲师,讲授常见皮肤病的中医诊治等。讲学是一份辛苦的差事,尤其是当讲台下是专业的中医师,甚至还有一些年龄大过自己的学生时,其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为了将相关的中医学知识讲解的既有新意、丰富、广博,又不乏一线的真实体会,许金富先生总是在上课的前几天便开始准备讲义。“学生们花了钱、花了时间来听课,不能对不起他们。”责任在心,继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许金富先生一生锺情于医学事业,并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一个愿望在他的心中存留了许多年:他希望在未来不太忙碌的时候,能将自己四十多年的从医经验,编着成书。写一些与实际相符合的东西,供后人参考、借鉴。期望尽己之力,为后人铺路,为中医的发展略尽绵力。目前,他已发表《神效愈风湿治疗中风半身不遂80例》等多篇中医学论文。
  关于中医在香港的未来发展,他希望中医能在政策上获得特区政府的支持,在地位上获得真正地独立、自治,在医药费的报销、病人的转介等方面能一视同仁;他希望中医界能拥有自己的中医院,借鉴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发挥中医的特色,在诊断手法上发挥中医的特色,在不改变医疗效果的情况下,改进中药的剂型和口味,制成让老人、小孩、国人、外国人等都能接受且乐于服用的中药。许金富先生说:“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宝藏,需要不断继承、发扬光大,期盼后来者不断努力和提高。”
  许金富先生是一位拥有博大胸怀、让人尊敬的长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无私而绵长,足以让世人仰止,然而,他却仍觉不够,将自己的孩子们拉入了中医的行列,他说:“中医,需要几代人的代代相传,这样,经验才称得上丰富。”他的孩子们亦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勤学苦读深思,考取行医牌照,秉持父亲的医者理念和高尚情怀,沿着父亲走过的足迹,矢志不渝。
  
  
  【人物简介】
  许金富先生,香港特区政府注册中医师(全科),早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自1968年起从事中医工作,曾于浙江湖州中医院进修外科,曾任绍兴市中医院外科主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外科常务理事,1991年移居香港,成立中医药治疗中心,任主诊医师,同时兼任葵青区妇女会及北侨福利会中医顾问、曾任中华医学会针刀分会常务理事。
  
其他文献
任何时候,教育皆乃千秋万代之伟业,教育人才方可兴邦安民。徐伟福先生和各位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同仁们,在爱国、爱港、爱乡的鲜明旗帜下,秉承行善积德的古道热肠,为家乡及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是他们传播的希望火种,不为扬名立万,不为青史永垂。  徐伟福先生作为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第十四届主席,在任期间,以默默耕耘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之精神,影响众人,筹集善款逾千万,在内
期刊
戒烟对很多烟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顽强的意志,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一些不科学的戒烟方法给烟民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广大烟民望而却步。如何科学戒烟?他与科技人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专业高科技戒烟产品——“李陈剂”戒烟香熏,目前,已成功帮助2万多名烟民戒烟,戒烟成功率在90%以上。作为中国近代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同乡,他考虑最多的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人类的健康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期刊
王敏刚先生,是第一个参与内地港口建设的港商,是港商中以巨资开发大西北的第一人。二十多年旅游文化产业的运作经验,被人称作“丝绸商人”,而他给自己定位——文化商人。  他有着强烈执着的追求,以弘扬历史文化,发展中国经济为宗旨,积极开发中国旅游文化产业,“希望通过弘扬丝绸之路文化,做一个成功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也希望促进文化交流,让外国人认识我们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他有着纯良温厚的心灵,以
期刊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独到眼光;智慧是立足现在预见未来的深谋远虑;智慧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拥有智慧的人是令人钦佩的,黄震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  对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考虑深远,并指出可行路径;对两岸三地企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他亲身体会,并总结宝贵心得。能和黄先生成为朋友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而能够分享到黄先生深刻见解的读者,也是幸运的。    见解深远的行业智
期刊
稳定地度过了三十年的教职生涯,许昭晖博士开始拷问生命意义。“如此发展下去,也许再无突破,何不另辟蹊径,开创教育之道?”思考、忖度,2001年,他辞去教书工作;摸索、筹备,2003年,他创办展智国际教育中心,服务中外教育交流工作。  近十年来,许昭晖博士一步步打牢基础,触类旁通,从中外学术交流发展到招生代办、资产管理、投资移民、物业租赁,延伸至诸多领域。生活如同一扇半掩的门,缓缓拉开,眼前,视野开阔
期刊
蓝鸿震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三十九年香港公务員生涯,是其兢兢业业服务政府和人民的见证。关注青年教育,高扬爱国情操,他不卑不亢;功成身退,他退而不休,继续以高昂而坦率的姿态,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怀揣着仁爱之心服务社会各界。参政议政,关注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和平,蓝鸿震先生爱国之心切切。  功成身退 再起风帆 爱国依旧  2000年,蓝鸿震先生功成身退,圆满结束其三十九年的政府服
期刊
在尖沙咀社区,在香港多个社团内,提起陈卓仪主席的名字,人们都会夸讚说:”陈主席是一名热心助人,常把健康和快乐带给大家的人;是一位内外兼修,心态平和,气质高雅,有着天然亲和力的人。”是的,她是一位心胸宽广、快乐无私的长者。多年来,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担任多个社团重要职务,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在服务和奉献中畅享人生的快乐。走进她的人生,感受她的优雅、质朴与亲和,那是一种特有的智慧和文化积淀散发出来的魅
期刊
在石国基先生的记忆中,自他一出生,家里就是卖书的,那时父亲在广州开设了一家小书店,用於谋生。家里並不富裕,父亲卻将钱都用在了买书、赠书上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上。“父亲是在用赠书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最深切的感情。”石国基先生说。  石国基先生的父亲石景宜博士一生中坚持以书搭桥,开启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他用执著一生的信念,成就了一生的辉煌,虽然已去世四年,依然在海峡两岸人们的心中烙下了难忘的记忆,受到了崇高
期刊
杭州12岁少女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年仅12岁的杭州女孩薛逸歌,在继获得2011年第十六届香港亚洲公开赛儿童A组第一名之後,於今年4月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作为“天才少年”破格录取,将於今年10月踏上去奥地利求学的道路。薛逸歌是今年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在中国招收的唯一一名天才少年。  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属於欧洲顶级音乐学院,被这所大学录取为少年大学生的难度极高
期刊
有人言:医德可风者,泽被万民。诚然,一名仁术超群、悬壶济世的医者,能解除病患苦难,还患者健康体魄,带来美好生活。尹淑梅医师,这名出身於中医世家的著名医师,德施仁术、菩萨心肠,素有“铁娘子”、“活神仙”的称号。  她医术高明、博採众长,集前人经验和现今的研究成果为一体,“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创作出其独特的针灸手法;她广播善心、济世为怀,秉承尹家祖训“精益求精,一颗赤心献病人”,救死扶伤无数;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