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了很多力气的女明星稿子终于弄出来了。朋友问怎么评价她,我想也没想说,疯癫且热烈。聊是真聊得好,作也是真的作。聊了七个多小时,前后折腾了快三个月,成稿之后的一系列操作更让人窒息。
采访之前,周围人无一不说“祝你好运”,眼神中带着同情,仿佛我将踏上的不是采访现场,而是战场或刑场。我带着多年经验筑成的自信,心想都还没采呢,干嘛给人家下判断呢。见过形形色色的演员、歌手之后,我已经学会了淡定面对他们所遭受的风评。人在漩涡中,只有走到暴风眼,才能看到漩涡之中的平静之处到底什么样。
我们的三次见面堪称完美。第一次在酒店餐厅一间只坐得下五六人的包间中,桌上摆着好吃的铁板牛肉、炸虾、煮熟的三文鱼和一瓶温热的清酒。我本因采访地点难以专注而耿耿于怀,但随着话题的展开,难受逐渐散去。聊天内容并未因牛肉的鲜嫩和炸虾的酥脆流于享受,反倒在酒精的作用下激发了更深层意识的坦露。
在一次次碰杯中宾主尽欢,我越发惊讶于对方心境的幽微,尽管她每讲完一段都会说一句“这个你不要写”。记者的幸运有时在此,在特定景况下挖到了所谓宝藏,与诺言相伴,成为相守一生的约定。在这样的讲述下,对方的形象越发明显,她本就是热烈的人,而诸如“我才不是一个肤浅的人”或“你们真的不懂我的深刻”之类的表述,在聊完存在主义、马尔克斯和中国当代文学后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那时的她神采飞扬,容光焕发,不只是因为年过50仍紧致的皮肤、瘦削的身材与炯炯目光,更有口碑反转后的昂扬与狂喜。此前她销声匿迹多年,再之前,围绕她的词语不算友好。
采访结束后的一周,她因一期谈话节目被骂上热搜,黑历史被网友一层层扒出来。时隔多年,她依然没习惯沉默是金,录了一段视频回应。可视频又漏洞百出,让她在热搜上又多挂了几天。我们本能地避开了这一段时间。后来又接到了对方团队的电话,希望再聊一次。等真正见面,已经过了一月有余。
依然盛意拳拳,聊天坦荡真诚。尽管有些辨白逻辑上不一定成立,但这一切建立在我们平等且私密的交流之中。她依然不忘提醒我,“这个那个你别写。”第二次采访,我们聊了四个多小时,直到彼此暂时无话可说。
如此丰富的采访内容让写稿成为十分艰难的事情,录音一共96页,快十万字。哪怕剔除答应了不写的部分、明显自辩的部分、伤人伤己的部分,剩下的仍是散乱无章。在等待第三次采访的一个月里,我看完了她提到的书和她写的书,面对文字时,她更加真实。比起镜头与谈话,书写更容易让她卸下防备。她一本书中的后记,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甚至大声朗读出来。这是她迄今为止最直白且深刻的自我剖析。从那篇文章来看,她的人生到目前为止,恒常且稳定地统一,一定要形容,便是疯癫且热烈。
完稿后,这一点更加具象。我们关于稿件的沟通长达4天,包括做版的两天、印刷那天和出刊当天。出于事实核查的需要,我将稿子发了过去,在对文字的你来我往后,终于告一段落。问题发生在图片上,作为一本纪实类的新闻杂志,本刊向来没有给采访对象P图的惯例,我们在三次见面中也并未提到图片相关的信息。于是,当对方团队看到已经印刷的封面时,因为与她平日放出的照片风格完全不同而暴跳如雷。長达两天的沟通之后,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但我已对稿件兴致全无,连推送了都不想分享到朋友圈。可就在四天前,我还为自己完成了这篇稿子、没有愧对几次真诚交流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这本该可以开启另一个话题,关于最近上过热搜的审稿、审图等等内容。我当记者的七年,写了大量的明星稿件,不断面对这个问题。它时常比稿件本身让我抓狂,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成本,尽管大多数最终都妥善解决,但依然让我与编辑疲惫不堪。
通常我能坚守杂志的原则,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娱乐产业近乎畸形的发展,这样的坚持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越来越大。有时我甚至绝望,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坚持还能维持多久,更清楚目前看来一切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时常怀念十几二十年前明星与媒体间的友好关系与直率坦荡,对比之下,当下明星们的草木皆兵让人莫名且无奈。
至少在这件事上,最终撑起了我摇摇欲坠信心的,是编辑部最后给我的一条短信:不换。对于四天内接了快一百个电话、用尽冷热软硬方式沟通、笑过哭过吼过骂过劝过的我,不只是一针强心剂,更是让我见到了一抹荣光——一种闪耀至今不愿妥协的,长夜中仍不肯熄灭的光亮。
到现在,我仍然为七个小时的真诚详谈感到幸运且感激,并认为这是对一个记者最好的礼物,即使这件事所付出的代价实在超乎预料。言语上享受了疯癫与热烈后,我终于亲身经历了一番疯癫与热烈、勇敢与悲壮、全然与偏颇,让一切在那篇稿子推出后了结吧。
采访之前,周围人无一不说“祝你好运”,眼神中带着同情,仿佛我将踏上的不是采访现场,而是战场或刑场。我带着多年经验筑成的自信,心想都还没采呢,干嘛给人家下判断呢。见过形形色色的演员、歌手之后,我已经学会了淡定面对他们所遭受的风评。人在漩涡中,只有走到暴风眼,才能看到漩涡之中的平静之处到底什么样。
我们的三次见面堪称完美。第一次在酒店餐厅一间只坐得下五六人的包间中,桌上摆着好吃的铁板牛肉、炸虾、煮熟的三文鱼和一瓶温热的清酒。我本因采访地点难以专注而耿耿于怀,但随着话题的展开,难受逐渐散去。聊天内容并未因牛肉的鲜嫩和炸虾的酥脆流于享受,反倒在酒精的作用下激发了更深层意识的坦露。
在一次次碰杯中宾主尽欢,我越发惊讶于对方心境的幽微,尽管她每讲完一段都会说一句“这个你不要写”。记者的幸运有时在此,在特定景况下挖到了所谓宝藏,与诺言相伴,成为相守一生的约定。在这样的讲述下,对方的形象越发明显,她本就是热烈的人,而诸如“我才不是一个肤浅的人”或“你们真的不懂我的深刻”之类的表述,在聊完存在主义、马尔克斯和中国当代文学后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那时的她神采飞扬,容光焕发,不只是因为年过50仍紧致的皮肤、瘦削的身材与炯炯目光,更有口碑反转后的昂扬与狂喜。此前她销声匿迹多年,再之前,围绕她的词语不算友好。
采访结束后的一周,她因一期谈话节目被骂上热搜,黑历史被网友一层层扒出来。时隔多年,她依然没习惯沉默是金,录了一段视频回应。可视频又漏洞百出,让她在热搜上又多挂了几天。我们本能地避开了这一段时间。后来又接到了对方团队的电话,希望再聊一次。等真正见面,已经过了一月有余。
依然盛意拳拳,聊天坦荡真诚。尽管有些辨白逻辑上不一定成立,但这一切建立在我们平等且私密的交流之中。她依然不忘提醒我,“这个那个你别写。”第二次采访,我们聊了四个多小时,直到彼此暂时无话可说。
如此丰富的采访内容让写稿成为十分艰难的事情,录音一共96页,快十万字。哪怕剔除答应了不写的部分、明显自辩的部分、伤人伤己的部分,剩下的仍是散乱无章。在等待第三次采访的一个月里,我看完了她提到的书和她写的书,面对文字时,她更加真实。比起镜头与谈话,书写更容易让她卸下防备。她一本书中的后记,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甚至大声朗读出来。这是她迄今为止最直白且深刻的自我剖析。从那篇文章来看,她的人生到目前为止,恒常且稳定地统一,一定要形容,便是疯癫且热烈。
完稿后,这一点更加具象。我们关于稿件的沟通长达4天,包括做版的两天、印刷那天和出刊当天。出于事实核查的需要,我将稿子发了过去,在对文字的你来我往后,终于告一段落。问题发生在图片上,作为一本纪实类的新闻杂志,本刊向来没有给采访对象P图的惯例,我们在三次见面中也并未提到图片相关的信息。于是,当对方团队看到已经印刷的封面时,因为与她平日放出的照片风格完全不同而暴跳如雷。長达两天的沟通之后,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但我已对稿件兴致全无,连推送了都不想分享到朋友圈。可就在四天前,我还为自己完成了这篇稿子、没有愧对几次真诚交流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这本该可以开启另一个话题,关于最近上过热搜的审稿、审图等等内容。我当记者的七年,写了大量的明星稿件,不断面对这个问题。它时常比稿件本身让我抓狂,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成本,尽管大多数最终都妥善解决,但依然让我与编辑疲惫不堪。
通常我能坚守杂志的原则,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娱乐产业近乎畸形的发展,这样的坚持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越来越大。有时我甚至绝望,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坚持还能维持多久,更清楚目前看来一切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时常怀念十几二十年前明星与媒体间的友好关系与直率坦荡,对比之下,当下明星们的草木皆兵让人莫名且无奈。
至少在这件事上,最终撑起了我摇摇欲坠信心的,是编辑部最后给我的一条短信:不换。对于四天内接了快一百个电话、用尽冷热软硬方式沟通、笑过哭过吼过骂过劝过的我,不只是一针强心剂,更是让我见到了一抹荣光——一种闪耀至今不愿妥协的,长夜中仍不肯熄灭的光亮。
到现在,我仍然为七个小时的真诚详谈感到幸运且感激,并认为这是对一个记者最好的礼物,即使这件事所付出的代价实在超乎预料。言语上享受了疯癫与热烈后,我终于亲身经历了一番疯癫与热烈、勇敢与悲壮、全然与偏颇,让一切在那篇稿子推出后了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