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了“北京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的预实验,第一次凭借信息化工具尝试进行《左传》专题的教学。在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虚拟教室”和现实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原有经验和认识不断受到冲击,教学观念和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一、对学生资源的再认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很重视学生资源,但是很难说做到了充分认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如果我们想真正做到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恐怕无法回避三个问题: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潜能?学生的潜能可以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怎样才能有效持续激发学生潜能?这次实验给了我一些回答,也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教学设计VS学习设计
这是曾让我感触很深并做了很多反思的两组数字。第一组是我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发的主题帖,第二组是学生自发的主题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回复、查看、星值三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还多少保有一些敬畏,哪怕是用敷衍的形式表现得让我们教师不至于难堪,那么学生在“虚拟教室”中的表现是如此真实,真实得甚至让人难以接受。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组织讨论,对教师的引导可以避而不答,甚至置之不理。这对于教师无疑是个挑战,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体现吗?于是,我决定放弃自己的原有设计,顺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吸引学生学习,并在其中适时融入指导。事实上,整个专题学习下来,我发现虽然自己设计了大体思路,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竟然都是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生成的。
2.教学重点VS教学盲点
《崤之战》中有一个情节是写秦军在得知郑国已有准备,觉得自己袭郑必败,于是决定搬师回朝,走前灭掉一个小国——滑。当时原文仅有四个字“灭滑而还”。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忽略这一细节,但是在“虚拟教室”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什么秦国回国之前要灭滑呢?一个小国,灭不灭还不都一样,构不成威胁吧?”十几天中有许多学生对此加以关注。有学生说,这是秦王自演“乡师而哭”自筑台阶,免了这番无功而返的尴尬。有学生说,秦军灭滑正是为以后可以进攻郑国甚至攻晋做准备。有学生还从“灭滑而还”这四个字中看出秦军的贪婪和残暴。有人觉得灭滑作为日后再次出兵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学生的讨论,我在想:传统课堂教学总要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抓住所谓重难点,学生才会一课一得,能力才会提升。事实上,我们在确定重难点的同时必定要忽略绝大多数的所谓次要问题,而这些“次要问题”在学生眼中也许并不次要,兴许恰是他们的兴奋点所在,也许是一片新发现的处女地。我们教师是否应该重新认识教学重点和教学盲点问题,并给予合适的定位。
3.结论正误VS分享交流
岚月:贪婪……不明白……在那种时代,那种情况下怎么能用现在大家的想法理解呢。
羽竹:不是用现在的想法,像岚月自己说的,它有意为之,意在何方?进而灭郑。这不是贪婪么?
……
在重新审阅《崤之战》的讨论帖后,我注意到在“虚拟教室”的学习过程中,各种观点首先都是作为推进大家深化讨论的资源存在,至于观点本身是否正确反而被淡化了。也许对处于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我们本就不该用正误去衡量。他们某一阶段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片面并不意味他以后不会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有支持,有辩驳,有商榷,有反思,有修正,有吸纳,有的同学拥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成就感,有的同学收获着进步与提高的喜悦感,他们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的乐趣远远大于对结论本身正误的重视,这也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4.个性发展VS组织协调
衣秋:……感激大伙儿捧场了~目前么,是时候贴近文本仔细研究了。希望大家在这段期间里,多多发表跟文章相关的背景文化帖子,主要的侧重点当是“文化”专栏了。大伙儿现行停止自身的议论抒情,深入文章,逐字逐句细心研究。
M:我们的学习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前一阶段学习、领会、感悟到的内容进行高精度的总结。首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浏览效率,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发已经讨论过的主题帖,而是多多浏览他人的帖子,加入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提高主题帖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其次,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开始多发一些有着个人独到感想的总结、梳理性的帖子,作为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收尾。最后,祝愿我们的学习能迎来一个完满的结局。
在选修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理应根据自己的起点和需求获得个性化发展,而学生的个性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论坛上,有时一个学生对某方面的精深见解和学习激情能够感染带动一大批学生,形成深入探究的氛围。与此同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影响力都超出我的想象。比如,我们采取“文言”、“文学”、“文化”三条线索同时推进,当第二阶段“文学”专栏突出后,“文言”和“文化”的版主就配合“文学”专栏的需求主动发帖引导,使三个专栏各自探究的内容形成新的侧重点。例如,上文列举的片断,第一张帖子是“文化”专栏的版主在做跨校跨版的组织和动员,有见解、有情感、有方法,效果很好;第二张帖是专题进行到后期,“文学”专栏的版主在进行学法指导。一个多月以来,学生在“虚拟教室”中的表现使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资源其实大量地流失了,而学生资源应该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二、对教学行为的再思考
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但为了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了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我们就必须有直面现实、审视自己的勇气。
1.“等待”——教师的信念与耐心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都是沿着教师铺好的梯度一级一级向上攀登,用一个个阶段性胜利推动整个教学进程,教师可以在40分钟的时间里看到部分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顿悟释放的结果,教师也比较容易产生成就感。在“虚拟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是学生渐悟的过程,他们经常不能一语中的,更不能百发百中,而是经历着一个由片面认识——交流碰撞——极力坚持——调整修正——相对成熟的长线思考过程。此外,纵观学生整个发帖过程,会发现开始大多数学生发帖篇幅短小,多是灵光一现,侧重于交流讨论。后期发帖篇幅明显变长,综合性明显加强,侧重于表达自我见解,这标志着学生认识的全面深入和自信心的最终树立。
学生的学习潜力常常释放缓慢,对学生潜力的开掘更需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性,始终坚信少数学生的创造可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心甘情愿地隐去自己的光芒,一切替学生着想,耐心地等待学生成长。
2.“应变”——教师的巧思与决心
学生在“虚拟教室”中学习,由于自由空间的扩大,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教学过程充满了意外和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预设:上什么内容、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有效引导、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现实课堂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在“虚拟教室”学习过程中的共同问题,进而推动下一环节“虚拟教室”学习得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是靠学生资源进行推动的,所以对于许多内容教师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更不可能再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都纳入到自己预设的教学逻辑体系当中,而只能随着学生个体学习的进程和情况进行快速调整。只有找到触发学生思维提升的适当时机,有针对性地开设现实课堂,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及时梳理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准确发现学生对话交流中症结所在的眼光,同时还要有逐步提升学生专题学习研究质量的智慧与包容欣赏学生个性的胸怀。
一个多月平台的学习,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学生能量的无穷,而教师只有在持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真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形成共同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才会获得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乐趣。
(作者单位:北京五中)
一、对学生资源的再认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很重视学生资源,但是很难说做到了充分认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如果我们想真正做到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恐怕无法回避三个问题: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潜能?学生的潜能可以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怎样才能有效持续激发学生潜能?这次实验给了我一些回答,也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教学设计VS学习设计
这是曾让我感触很深并做了很多反思的两组数字。第一组是我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发的主题帖,第二组是学生自发的主题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回复、查看、星值三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还多少保有一些敬畏,哪怕是用敷衍的形式表现得让我们教师不至于难堪,那么学生在“虚拟教室”中的表现是如此真实,真实得甚至让人难以接受。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组织讨论,对教师的引导可以避而不答,甚至置之不理。这对于教师无疑是个挑战,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体现吗?于是,我决定放弃自己的原有设计,顺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吸引学生学习,并在其中适时融入指导。事实上,整个专题学习下来,我发现虽然自己设计了大体思路,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竟然都是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生成的。
2.教学重点VS教学盲点
《崤之战》中有一个情节是写秦军在得知郑国已有准备,觉得自己袭郑必败,于是决定搬师回朝,走前灭掉一个小国——滑。当时原文仅有四个字“灭滑而还”。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忽略这一细节,但是在“虚拟教室”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什么秦国回国之前要灭滑呢?一个小国,灭不灭还不都一样,构不成威胁吧?”十几天中有许多学生对此加以关注。有学生说,这是秦王自演“乡师而哭”自筑台阶,免了这番无功而返的尴尬。有学生说,秦军灭滑正是为以后可以进攻郑国甚至攻晋做准备。有学生还从“灭滑而还”这四个字中看出秦军的贪婪和残暴。有人觉得灭滑作为日后再次出兵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学生的讨论,我在想:传统课堂教学总要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抓住所谓重难点,学生才会一课一得,能力才会提升。事实上,我们在确定重难点的同时必定要忽略绝大多数的所谓次要问题,而这些“次要问题”在学生眼中也许并不次要,兴许恰是他们的兴奋点所在,也许是一片新发现的处女地。我们教师是否应该重新认识教学重点和教学盲点问题,并给予合适的定位。
3.结论正误VS分享交流
岚月:贪婪……不明白……在那种时代,那种情况下怎么能用现在大家的想法理解呢。
羽竹:不是用现在的想法,像岚月自己说的,它有意为之,意在何方?进而灭郑。这不是贪婪么?
……
在重新审阅《崤之战》的讨论帖后,我注意到在“虚拟教室”的学习过程中,各种观点首先都是作为推进大家深化讨论的资源存在,至于观点本身是否正确反而被淡化了。也许对处于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我们本就不该用正误去衡量。他们某一阶段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片面并不意味他以后不会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有支持,有辩驳,有商榷,有反思,有修正,有吸纳,有的同学拥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成就感,有的同学收获着进步与提高的喜悦感,他们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的乐趣远远大于对结论本身正误的重视,这也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4.个性发展VS组织协调
衣秋:……感激大伙儿捧场了~目前么,是时候贴近文本仔细研究了。希望大家在这段期间里,多多发表跟文章相关的背景文化帖子,主要的侧重点当是“文化”专栏了。大伙儿现行停止自身的议论抒情,深入文章,逐字逐句细心研究。
M:我们的学习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前一阶段学习、领会、感悟到的内容进行高精度的总结。首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浏览效率,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发已经讨论过的主题帖,而是多多浏览他人的帖子,加入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提高主题帖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其次,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开始多发一些有着个人独到感想的总结、梳理性的帖子,作为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收尾。最后,祝愿我们的学习能迎来一个完满的结局。
在选修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理应根据自己的起点和需求获得个性化发展,而学生的个性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论坛上,有时一个学生对某方面的精深见解和学习激情能够感染带动一大批学生,形成深入探究的氛围。与此同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影响力都超出我的想象。比如,我们采取“文言”、“文学”、“文化”三条线索同时推进,当第二阶段“文学”专栏突出后,“文言”和“文化”的版主就配合“文学”专栏的需求主动发帖引导,使三个专栏各自探究的内容形成新的侧重点。例如,上文列举的片断,第一张帖子是“文化”专栏的版主在做跨校跨版的组织和动员,有见解、有情感、有方法,效果很好;第二张帖是专题进行到后期,“文学”专栏的版主在进行学法指导。一个多月以来,学生在“虚拟教室”中的表现使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资源其实大量地流失了,而学生资源应该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二、对教学行为的再思考
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但为了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了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我们就必须有直面现实、审视自己的勇气。
1.“等待”——教师的信念与耐心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都是沿着教师铺好的梯度一级一级向上攀登,用一个个阶段性胜利推动整个教学进程,教师可以在40分钟的时间里看到部分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顿悟释放的结果,教师也比较容易产生成就感。在“虚拟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是学生渐悟的过程,他们经常不能一语中的,更不能百发百中,而是经历着一个由片面认识——交流碰撞——极力坚持——调整修正——相对成熟的长线思考过程。此外,纵观学生整个发帖过程,会发现开始大多数学生发帖篇幅短小,多是灵光一现,侧重于交流讨论。后期发帖篇幅明显变长,综合性明显加强,侧重于表达自我见解,这标志着学生认识的全面深入和自信心的最终树立。
学生的学习潜力常常释放缓慢,对学生潜力的开掘更需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性,始终坚信少数学生的创造可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心甘情愿地隐去自己的光芒,一切替学生着想,耐心地等待学生成长。
2.“应变”——教师的巧思与决心
学生在“虚拟教室”中学习,由于自由空间的扩大,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教学过程充满了意外和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预设:上什么内容、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有效引导、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现实课堂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在“虚拟教室”学习过程中的共同问题,进而推动下一环节“虚拟教室”学习得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是靠学生资源进行推动的,所以对于许多内容教师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更不可能再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都纳入到自己预设的教学逻辑体系当中,而只能随着学生个体学习的进程和情况进行快速调整。只有找到触发学生思维提升的适当时机,有针对性地开设现实课堂,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及时梳理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准确发现学生对话交流中症结所在的眼光,同时还要有逐步提升学生专题学习研究质量的智慧与包容欣赏学生个性的胸怀。
一个多月平台的学习,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学生能量的无穷,而教师只有在持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真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形成共同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才会获得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乐趣。
(作者单位:北京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