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一背景,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方面作出有效改革。本文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各项挑战入手,分析了思政课程权威性被弱化、思政教学的引导方向遭到冲击、思政课教学模式较为滞后等问题,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帮助高校提升思政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教育教育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关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关乎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为了将互联网技术优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化,有关部门应做好创新发展工作,这是保证互联网技术高效运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高校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课程权威性被弱化
思政课程相对烦琐,主要形式为讲述式教学,且知识过于依赖书本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虽然翔实,但知识枯燥,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低下,进而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存有争议,但在学生教育主题异常清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其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均相对明确,教学目的较为纯粹,有效保障了教育者主体性与权威性。然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来进行知识的采集,而网络上知识更有趣味性,這就促使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主动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学习深度更佳、知识面更广。这种网络特性使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对象,主动性大大增强,他们从教育客体变成讨论的参与者、知识信息的交互者,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掌握了舆论的整体方向,而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性下降,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失去意义。
(二)思政教学的引导方向遭到冲击
长久以来,一般高校的思政教育均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培育学生的科学发展态度,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标准。但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随着各类门户网站、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应用,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所有人提供了舆论产生和转发的便利条件,每个人均有直接对时事政事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就使得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及表现被一定程度弱化。多种价值观的存续,对学生正确认知取向的选择造成了困扰,极易造成对社会不满,对职业发展及未来人生产生迷惑感。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较为滞后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思政课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虽然教学内容的质量有保证,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不够新颖,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其中一些理论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接触过,但是经典的理论未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论述。陈旧的案例与论述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滞后,不能良好地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学校工作以及教师的个人成长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一工作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甚至对于社会热点、世界变迁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当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度不足,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在互联网形势下,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改革的要求,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如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详细内容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是单一地按照教材内容教授学生。高校学生所学的思政内容相比于小学、初中要更加复杂。小学、初中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浅,均是通过理论知识引出案例事件,更容易理解。就算是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内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但高校思政教育就有所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侧重理论化,很多知识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且内容十分死板,致使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热情较差。但是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生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从古至今,教师的引导作用一直都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充分解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又有言曰“欲教书先教人”,阐述了教师这个职业不单单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肩负教授学生做人道理的责任。通俗地讲,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教书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人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只教授一些知识道理。但是在高校中,此种方法不再适用。高校学生都已基本具备独立意识。此类学生不再适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对其加以引导,学生感触会更深,触动也会更大。另外,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生教育中,也为塑造学生思想意识提供便利。在互联网时代,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结合互联网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网络热点让学生去探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其和教师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更能让学生记忆久远,且不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结语
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增多,在网络庞大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减少烦琐知识的纷杂性、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当前教育优化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工作展开研究,在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创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互联网+”的时代红利同教学改革路径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层次,使其更好地融入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材。
吉林财经大学 130117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教育教育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关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关乎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为了将互联网技术优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化,有关部门应做好创新发展工作,这是保证互联网技术高效运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高校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课程权威性被弱化
思政课程相对烦琐,主要形式为讲述式教学,且知识过于依赖书本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虽然翔实,但知识枯燥,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低下,进而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存有争议,但在学生教育主题异常清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其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均相对明确,教学目的较为纯粹,有效保障了教育者主体性与权威性。然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来进行知识的采集,而网络上知识更有趣味性,這就促使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主动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学习深度更佳、知识面更广。这种网络特性使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对象,主动性大大增强,他们从教育客体变成讨论的参与者、知识信息的交互者,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掌握了舆论的整体方向,而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性下降,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失去意义。
(二)思政教学的引导方向遭到冲击
长久以来,一般高校的思政教育均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培育学生的科学发展态度,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标准。但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随着各类门户网站、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应用,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所有人提供了舆论产生和转发的便利条件,每个人均有直接对时事政事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就使得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及表现被一定程度弱化。多种价值观的存续,对学生正确认知取向的选择造成了困扰,极易造成对社会不满,对职业发展及未来人生产生迷惑感。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较为滞后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思政课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虽然教学内容的质量有保证,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不够新颖,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其中一些理论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接触过,但是经典的理论未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论述。陈旧的案例与论述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滞后,不能良好地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学校工作以及教师的个人成长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一工作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甚至对于社会热点、世界变迁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当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度不足,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在互联网形势下,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改革的要求,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如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详细内容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是单一地按照教材内容教授学生。高校学生所学的思政内容相比于小学、初中要更加复杂。小学、初中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浅,均是通过理论知识引出案例事件,更容易理解。就算是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内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但高校思政教育就有所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侧重理论化,很多知识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且内容十分死板,致使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热情较差。但是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生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活动的引导作用从古至今,教师的引导作用一直都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充分解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又有言曰“欲教书先教人”,阐述了教师这个职业不单单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肩负教授学生做人道理的责任。通俗地讲,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人。教书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人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只教授一些知识道理。但是在高校中,此种方法不再适用。高校学生都已基本具备独立意识。此类学生不再适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对其加以引导,学生感触会更深,触动也会更大。另外,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生教育中,也为塑造学生思想意识提供便利。在互联网时代,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结合互联网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网络热点让学生去探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其和教师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更能让学生记忆久远,且不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结语
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增多,在网络庞大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减少烦琐知识的纷杂性、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当前教育优化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工作展开研究,在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创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互联网+”的时代红利同教学改革路径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层次,使其更好地融入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材。
吉林财经大学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