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流行乐冲击的大背景下,古典音乐仍旧保持其内涵,承载着复杂的创作技术与厚重的内涵,它不该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我们应该放下心理包袱,在了解、学习古典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创作经历等,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学会欣赏古典音乐。
关键词:流行乐大背景;古典音乐;音乐欣赏的能力
处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及背景之下,流行音乐或者说通俗音乐为大众所接受,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越来越少。但通过对音乐鉴赏的学习及相关作品的欣赏,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一、对古典音乐所处大背景及梁祝的特殊性的认识
如今,通俗音乐或者说流行乐大行其道。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网络音乐”的盛行影响了普通大众的审美趋向,使得积极主动地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再者,欣赏者觉得古典音乐“门槛高”、深奥而难以理解,所以将之拒之门外。[1]在中国大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梁祝》是一个处在“文化快餐”大背景下的古典音乐的例外。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2]它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而那种打破封建礼教、追求独立自主的爱情的精神则是其深刻内涵,在为听者带来美的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思考。而作为古典音乐,《梁祝》是家喻户晓的,在流行乐盛行的大背景下,因其优美的旋律及深刻的精神内涵仍旧为多数人所喜爱。由此认识到,当一部音乐作品以某个吸引人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能够恰到好处地与该故事的情节相吻合、表达该故事的内涵,达到故事与音乐的高度契合,古典音乐也能够“下里巴人”。
二、《梁祝》带来的全新认识
(一)就音乐知识的补充、音乐欣赏的能力而言
1.形式结构及乐器的在作品中使用的特点
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3]小提琴协奏曲则是其中的一种音乐体裁,可分为单乐章奏鸣曲式和有多乐章的古典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是单乐章奏鸣曲式的代表作。
《梁祝》在形式结构方面,基本上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呈示部:乐曲在轻柔的弦乐震音的背景下,由长笛用其甜美纯净的音色吹奏出明亮活泼的华彩旋律,呈现出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景。[4]优美的引子则由双簧管吹奏而出。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主部在淡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的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亮的高音区奏出优美、抒情、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结束部则是小提琴断断续续的音调,加上休止符的应用,音乐伤感委婉缠绵,表现了英台走一步回头望的情景,形象细腻而鲜明。展开部:色彩发生明显变化,由明转暗。在哭灵部分,音乐直转而下,运用京剧的紧拉慢唱,响板。投坟部分,使用打击乐,高潮激昂,小提琴的一声高叫绝望凄凉。化蝶:流水般滑音,先为长笛华彩乐段——竖琴梦幻虚无——带弱音的小提琴,情绪明朗,表现人们的希望与向往,乐队合奏爱情主题对他们的爱情进行歌颂。尾声部分:小提琴与钢片琴,渐弱代表彩蝶渐远,给人们遐想的空间。
2.在节奏方面
音乐表现要素中的节奏,是指把旋律中长短相同或者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其特点是节奏有强弱的关系,有无限多样的组合。
3.音乐欣赏的能力
音乐欣赏分为美感层次(感性基础)和纯音乐层次(理性认知)。中国第一首交响乐《怀旧》的作者黄自先生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性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美国音乐 家科普兰也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在最初听到《梁祝》的时候,觉得这只是一首很优美的曲子,耳朵对这首优美的曲子做出了感官上的反应,是初步的、感性的反应,停留在美感层次上。在美感层次的基础上,加深了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对音乐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加深刻、更加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深刻理解祝英台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及这份爱情的凄美。毫不夸张的说,在听《梁祝》的时候,甚至能看见英台与山伯草桥结拜、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等场景,即产生了通感,也就达到了更高一级的层次。
在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应该对基本的音乐知识有所掌握,如乐曲的形式结构、使用乐器的特点、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经历、创作背景、作品标题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理性认知,从而对音乐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加深刻、 更加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并能不断提升内在的音乐修养。
(二)《梁祝》使得对古典音乐有所改观
起初以为古典音乐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即古时候高雅、典雅的音乐,想必一定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而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古典音乐承载着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及厚重的内涵,这使它区别于以商品性为第一性、艺术性为第二性的通俗音乐。
而《梁祝》的创作技术与丰富的内涵更体现了古典音乐的内涵,它就像一个好的引子,优美、婉转、悠扬,将听者带入广袤而厚重的古典音乐世界,放下了心理包袱,不再带有古典音乐深奥而难以理解的偏见,以更加舒适的姿态与平和的心态来欣赏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的美。
三、结尾
古典音乐是一片广袤的海洋,其所承载的创作技术及厚重内涵,将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保持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去探索这片还有很多未知秘密的海洋,让它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最佳伴侣。
参考文献:
[1]石蓓,张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研究.大舞台,2012年10期
[2]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155页
[3]百度百科词条之协奏曲
[4]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155页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流行乐大背景;古典音乐;音乐欣赏的能力
处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及背景之下,流行音乐或者说通俗音乐为大众所接受,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越来越少。但通过对音乐鉴赏的学习及相关作品的欣赏,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一、对古典音乐所处大背景及梁祝的特殊性的认识
如今,通俗音乐或者说流行乐大行其道。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网络音乐”的盛行影响了普通大众的审美趋向,使得积极主动地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再者,欣赏者觉得古典音乐“门槛高”、深奥而难以理解,所以将之拒之门外。[1]在中国大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梁祝》是一个处在“文化快餐”大背景下的古典音乐的例外。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2]它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而那种打破封建礼教、追求独立自主的爱情的精神则是其深刻内涵,在为听者带来美的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思考。而作为古典音乐,《梁祝》是家喻户晓的,在流行乐盛行的大背景下,因其优美的旋律及深刻的精神内涵仍旧为多数人所喜爱。由此认识到,当一部音乐作品以某个吸引人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能够恰到好处地与该故事的情节相吻合、表达该故事的内涵,达到故事与音乐的高度契合,古典音乐也能够“下里巴人”。
二、《梁祝》带来的全新认识
(一)就音乐知识的补充、音乐欣赏的能力而言
1.形式结构及乐器的在作品中使用的特点
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3]小提琴协奏曲则是其中的一种音乐体裁,可分为单乐章奏鸣曲式和有多乐章的古典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是单乐章奏鸣曲式的代表作。
《梁祝》在形式结构方面,基本上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呈示部:乐曲在轻柔的弦乐震音的背景下,由长笛用其甜美纯净的音色吹奏出明亮活泼的华彩旋律,呈现出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景。[4]优美的引子则由双簧管吹奏而出。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主部在淡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的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亮的高音区奏出优美、抒情、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结束部则是小提琴断断续续的音调,加上休止符的应用,音乐伤感委婉缠绵,表现了英台走一步回头望的情景,形象细腻而鲜明。展开部:色彩发生明显变化,由明转暗。在哭灵部分,音乐直转而下,运用京剧的紧拉慢唱,响板。投坟部分,使用打击乐,高潮激昂,小提琴的一声高叫绝望凄凉。化蝶:流水般滑音,先为长笛华彩乐段——竖琴梦幻虚无——带弱音的小提琴,情绪明朗,表现人们的希望与向往,乐队合奏爱情主题对他们的爱情进行歌颂。尾声部分:小提琴与钢片琴,渐弱代表彩蝶渐远,给人们遐想的空间。
2.在节奏方面
音乐表现要素中的节奏,是指把旋律中长短相同或者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其特点是节奏有强弱的关系,有无限多样的组合。
3.音乐欣赏的能力
音乐欣赏分为美感层次(感性基础)和纯音乐层次(理性认知)。中国第一首交响乐《怀旧》的作者黄自先生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性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美国音乐 家科普兰也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在最初听到《梁祝》的时候,觉得这只是一首很优美的曲子,耳朵对这首优美的曲子做出了感官上的反应,是初步的、感性的反应,停留在美感层次上。在美感层次的基础上,加深了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对音乐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加深刻、更加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深刻理解祝英台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及这份爱情的凄美。毫不夸张的说,在听《梁祝》的时候,甚至能看见英台与山伯草桥结拜、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等场景,即产生了通感,也就达到了更高一级的层次。
在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应该对基本的音乐知识有所掌握,如乐曲的形式结构、使用乐器的特点、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经历、创作背景、作品标题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理性认知,从而对音乐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加深刻、 更加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并能不断提升内在的音乐修养。
(二)《梁祝》使得对古典音乐有所改观
起初以为古典音乐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即古时候高雅、典雅的音乐,想必一定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而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古典音乐承载着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及厚重的内涵,这使它区别于以商品性为第一性、艺术性为第二性的通俗音乐。
而《梁祝》的创作技术与丰富的内涵更体现了古典音乐的内涵,它就像一个好的引子,优美、婉转、悠扬,将听者带入广袤而厚重的古典音乐世界,放下了心理包袱,不再带有古典音乐深奥而难以理解的偏见,以更加舒适的姿态与平和的心态来欣赏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的美。
三、结尾
古典音乐是一片广袤的海洋,其所承载的创作技术及厚重内涵,将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保持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去探索这片还有很多未知秘密的海洋,让它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最佳伴侣。
参考文献:
[1]石蓓,张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研究.大舞台,2012年10期
[2]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155页
[3]百度百科词条之协奏曲
[4]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155页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