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内自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学习,它是学生当下自学的主要形式。课内自学在育人和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价值,应当予以重视。针对课内自学的实施现状,教师对课堂自学的组织实施应基于准确的学习目标,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学习的内容和顺序,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课堂自学后的跟进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课内自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8-0033-02
课内自学,又称“课堂独学”或“课上自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自身独立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如今,多数学生仍面临着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后开展高效的自学任务,基于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自学,并制定明确的自学目标,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课内自学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在诸多教学研究文献中,其探讨的多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比之下,研究者对自主学习尤其是课内自学的关注较少。为此,筆者针对课内自学这一学习方式的价值、操作和后续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内自学的育人价值
课内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教师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信息、自主阅读材料,并独立思考、分析,以达成学习目标。课内自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内自学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
第一,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自学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较之于倾听教师讲授、参与小组讨论、观看同学展示等学习形式,课内自学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同时,学生是紧密围绕着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自学的,因此,在有限的自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是课内自学的价值意义所在。
第二,课内自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学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自学,能使后续的合作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不经过自学环节,学生的合作学习仅仅是停留在学生间的互相提醒,并且容易使教师错失学生思维培育的时机,这样的学习是“临时抱佛脚”的浅层次的学习。
第三,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纸笔测试。现代的考试形式仍以纸笔测试为主,纸笔测试的第一步就是自学试卷上的题面,尤其是历史或政治学科所涉及到的“材料题”,语文或外语学科内的“阅读理解题”,生物或化学中的“信息题”,题面较长,其对学生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的品格培养。在课内自学中,学生没有外援,只有限时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性格。
第五,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学生毕业后必然要走向社会,以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在参与社会历练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需要自己克服的任务或困难,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理解和应用。因此,自学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课内自学环节的实施策略
课内自学必须基于准确的学习目标,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按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学习的内容和顺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后续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明确自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行为无疑是低效的教学。自学的环节也不例外,将珍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学生自学,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学目标,并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
其次,优化自学任务。一是课内自学的学习任务必须服务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力争指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即自学任务应该有“目的性”;二是自学任务应该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即自学任务应该有“层次性”;三是自学任务的设计应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即自学任务要有“驱动性”。
再次,难度需循序渐进。自学内容的难易呈现,教师应以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宜,且难度的分布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过难或过易都不适合课内自学。
最后,注重习惯养成。自学过程中,学生的专注、认真甚至适度紧张是基本要求,在自学环节,课堂切勿呈现学生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心不在焉、甚至无所事事等学习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此外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引导其及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自学环节的后续跟进
虽然课内自学环节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不同学生在经历课内自学后遗留的问题各不相同,对知识或思想方法的领悟也是千差万别,且只经过自学环节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知识体系,这就必须要有后续的教学跟进。
首先,提倡学生间合作释疑。经过课内自学之后,学生之间遗留问题的差异较大,因而采用学生间交流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遗留问题。交流的形式有二人组的对学、三人组的交流和多人组的讨论等。
其次,鼓励学生公开展示。展示通常包括口头展示、书面展示、板演展示和行为展示等形式,在教育实践中,这种面向全班的展示未必一定在“对学”和“群学”之后。为了解学生自学的进展情况和学习效果,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全班展示,以此激发中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进而促使任课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反馈。
再次,教师应当精讲释疑。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主张教师一味讲授,但充满启发性、系统性的讲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学生自学后,对学生的共性的、疑难的问题,教师及时讲解是最简单、省时间的途径,加之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常常更需要教师的讲授,因而教师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释疑巧妙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内自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8-0033-02
课内自学,又称“课堂独学”或“课上自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自身独立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如今,多数学生仍面临着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后开展高效的自学任务,基于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自学,并制定明确的自学目标,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课内自学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在诸多教学研究文献中,其探讨的多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比之下,研究者对自主学习尤其是课内自学的关注较少。为此,筆者针对课内自学这一学习方式的价值、操作和后续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内自学的育人价值
课内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教师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信息、自主阅读材料,并独立思考、分析,以达成学习目标。课内自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内自学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
第一,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自学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较之于倾听教师讲授、参与小组讨论、观看同学展示等学习形式,课内自学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同时,学生是紧密围绕着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自学的,因此,在有限的自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是课内自学的价值意义所在。
第二,课内自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学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自学,能使后续的合作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不经过自学环节,学生的合作学习仅仅是停留在学生间的互相提醒,并且容易使教师错失学生思维培育的时机,这样的学习是“临时抱佛脚”的浅层次的学习。
第三,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纸笔测试。现代的考试形式仍以纸笔测试为主,纸笔测试的第一步就是自学试卷上的题面,尤其是历史或政治学科所涉及到的“材料题”,语文或外语学科内的“阅读理解题”,生物或化学中的“信息题”,题面较长,其对学生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的品格培养。在课内自学中,学生没有外援,只有限时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性格。
第五,课内自学有助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学生毕业后必然要走向社会,以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在参与社会历练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需要自己克服的任务或困难,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理解和应用。因此,自学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课内自学环节的实施策略
课内自学必须基于准确的学习目标,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按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学习的内容和顺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后续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明确自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行为无疑是低效的教学。自学的环节也不例外,将珍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学生自学,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学目标,并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
其次,优化自学任务。一是课内自学的学习任务必须服务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力争指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即自学任务应该有“目的性”;二是自学任务应该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即自学任务应该有“层次性”;三是自学任务的设计应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即自学任务要有“驱动性”。
再次,难度需循序渐进。自学内容的难易呈现,教师应以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宜,且难度的分布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过难或过易都不适合课内自学。
最后,注重习惯养成。自学过程中,学生的专注、认真甚至适度紧张是基本要求,在自学环节,课堂切勿呈现学生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心不在焉、甚至无所事事等学习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此外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引导其及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自学环节的后续跟进
虽然课内自学环节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不同学生在经历课内自学后遗留的问题各不相同,对知识或思想方法的领悟也是千差万别,且只经过自学环节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知识体系,这就必须要有后续的教学跟进。
首先,提倡学生间合作释疑。经过课内自学之后,学生之间遗留问题的差异较大,因而采用学生间交流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遗留问题。交流的形式有二人组的对学、三人组的交流和多人组的讨论等。
其次,鼓励学生公开展示。展示通常包括口头展示、书面展示、板演展示和行为展示等形式,在教育实践中,这种面向全班的展示未必一定在“对学”和“群学”之后。为了解学生自学的进展情况和学习效果,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全班展示,以此激发中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进而促使任课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反馈。
再次,教师应当精讲释疑。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主张教师一味讲授,但充满启发性、系统性的讲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学生自学后,对学生的共性的、疑难的问题,教师及时讲解是最简单、省时间的途径,加之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常常更需要教师的讲授,因而教师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释疑巧妙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