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内诸多企业都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国内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做出积极贡献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当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让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但即便很多企业已经应用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其经营管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其风险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更加科学的配置和整合,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真正重视这一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是经济性原则。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站在经济性的层面着手,结合企业发展规模、机构设置以及经营业务情况,借助于合理规划、平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尽可能达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目标。其次是系统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当综合企业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应当表现出突出的系统性,涵盖全部业务环节,避免出现遗漏。再次是协调性原则。在相关业务的执行中,应当确保业务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确保对其进行有效制约,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非常关键。第四是制约性原则。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必须要开展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从事的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展开全面监督,对各个岗位实施绩效考核,从而促进业务经营效率的提升,增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最后是追责性原则。按照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清楚规定其工作职责,规定相关工作完成的指标,把业绩完成情况和考核评价联系起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1)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从内容上来说,企业内控制度相对片面,不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部分企业因为利益驱动更加强调经营管理工作,内控组织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注重事后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仅仅在违规违纪现象出现之后才能够进行管控,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增加了控制成本,其最终效果也不是非常好;最后是企业自身发展环境和战略方向不具备科学的预见性,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也并未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评价,造成了经营管理活动的滞后性,管理效果不佳,制定的管控策略不具备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经营发展。
(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一,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即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应用国际上主流的风险评价模型,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落实中,常常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针对原始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力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企业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第二,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风险因素的认识了解不够,管理者盲目自信,常常以主观判断来决策相关事物,长期下去导致了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第三,企业内部职工的风险意识薄弱,基层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职工对风险管理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了解,觉得风险管理仅仅是对会计制度的完善。
(3)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
执行力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最终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在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过程中还缺乏较强的执行力,首先,当相关制度确定后,并未及时开展相应的培训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确保执行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对制度条款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企业在内控制度制定后仅仅是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并未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考核,导致基层职工对内控制度的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其次,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任免上较为随意,往往是管理者直接任命,并未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导致企业内控工作难以落实;最后,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中,部分规章制度并未得以有效落实,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通常来说反映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问题,企业内部自下而上的沟通不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导致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职工之间难以充分交流沟通的重要原因,造成企业综合管理水平难以提升,部门负责人对企业的全面信息了解不充分,企业管理层也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基层职工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因为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很多企业中各个部门无法就某一项目达成协调,企业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基层生产经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策
(1)建设完善企业内控体系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来说,应当借助于完善的约束和牵制手段来实现更好的整体管控,确保制度辅助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让企业职工和各个部门都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自身职责,避免由于个人独立完成业务而产生操作上的问题,要建立“双签制度”,强化双重审核和牵制。开展好事后监管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监控,避免问题的出现。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定期审查,真正确保监管工作的实际效果,让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能够形成一种更加主动自觉的监督意识,让监督管理成为常态,让防范违规违纪活动成为一种更加自然的心理状态。对事后监督工作必须要指派专业且具有责任意识的职工,健全內部审计制度,设置相应的审计委员会,指派专业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稽核、离任审计和相关检举、监督和审计工作贯彻落实,对相关报表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 (2)开展风险评估管控工作
首先,借助于对企业现状预期目标的了解,科学分析企业能够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鉴定企业是否会出现风险,合理划分源于内部或者外部的风险,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预案。针对企业风险控制活动来说,必须要从其战略发展规划出发,真正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充分结合其中可能影响企业自身效益的因素,借助于合理调整战略规划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其次,依靠更加清楚明确的管理活动策略来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全面规划,借助于风险鉴定了解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针对较大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依靠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形成的根源,仔细划分哪些属于风险主要导致因素,合理划分哪些属于固定风险,哪些属于剩余风险;最后,根据风险分析报告,对企业管理人员给出防控风险的有效建议和处理方案,风险管控方法主要是防范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对于企业风险控制活动来说,还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具体属性和风险类型来选择科学的控制方法,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3)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一方面,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把无法共同开展的工作任务分开,这是确保内控管理活动效果实现的基本前提,确保相互有联系的业务能够相互制衡来实现更好的效果。必须要坚持从全局出发,充分掌握、了解、鉴别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中全部需要分离处理的内容,从而实现有效的内控管理。与此同时,对于日常的某些正常业务范围中,也关系到ERP系统权限的调整,还应当明确划分与限制用户所有权限,相应的企业必须要定期跟进工作同时审核工作是否满足需要的进度以及实际开展情况,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等重新制定与更加深入的改进。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重新处理和改进,并非是单纯的表面与无关紧要内容的删减和调整,而要求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的全面调查了解后,及时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结合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关键性指标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满足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指标。紧跟市场发展步伐,转变过去的传统思想观念,对企业进行创新。
(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是,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拓展信息在空间上的覆盖范围,同时联系各个基层部门,确保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得以有效处理。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做出科学决策,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对于沟通反馈而言,应当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沟通机制,扩展投诉建议渠道,比如说可以设置领导公开信箱、企业领导接待日等,更加全面的收集过去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了解的信息,收集急需汇报处理的事项以及基层职工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借助于组织开展小组协调会议或者设置职工委员会,将基层职工集中起来,促进各部门职工的交流沟通,拓展职工之间的交流层面;三是,应当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流系统。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联系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多元化的烦恼更是,如在企业内部资源、技术、人力、物力、财力都达到要求的状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开发的方式,若选择外包的途径,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资金成本因素,管理人员在进行充分论证研究之后,依靠招投标的途径选择外包企业,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最终实现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5)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主动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主动树立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真正履行好岗位职责,坚持以身作则的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落实。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也会对企业内控工作效率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在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时,必须要强调其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力的考核,对通过初步选拔的人员展开集中化的培训教育。这样不单单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不会出现较多的差错,同时还能够提升内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其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企业应当坚持定期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确保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的提升,从而发挥出企业内控制度的实际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但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当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科学设计。企业管理人员和制度设计者必须要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让企业管理制度也持续改革创新,企业内部职工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科学的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建超.“互联网”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9(18):40-41
[2]唐树忠.中小企业财务内控建设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9(10):100-101
[3]谷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19(17):97+108
[4]劉俊青.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J].中国集体经济,2019(17):137-138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让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但即便很多企业已经应用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其经营管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其风险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更加科学的配置和整合,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真正重视这一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是经济性原则。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站在经济性的层面着手,结合企业发展规模、机构设置以及经营业务情况,借助于合理规划、平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尽可能达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目标。其次是系统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当综合企业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应当表现出突出的系统性,涵盖全部业务环节,避免出现遗漏。再次是协调性原则。在相关业务的执行中,应当确保业务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确保对其进行有效制约,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非常关键。第四是制约性原则。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必须要开展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从事的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展开全面监督,对各个岗位实施绩效考核,从而促进业务经营效率的提升,增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最后是追责性原则。按照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清楚规定其工作职责,规定相关工作完成的指标,把业绩完成情况和考核评价联系起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1)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从内容上来说,企业内控制度相对片面,不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部分企业因为利益驱动更加强调经营管理工作,内控组织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注重事后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仅仅在违规违纪现象出现之后才能够进行管控,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增加了控制成本,其最终效果也不是非常好;最后是企业自身发展环境和战略方向不具备科学的预见性,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也并未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评价,造成了经营管理活动的滞后性,管理效果不佳,制定的管控策略不具备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经营发展。
(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一,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即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应用国际上主流的风险评价模型,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落实中,常常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针对原始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力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企业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第二,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风险因素的认识了解不够,管理者盲目自信,常常以主观判断来决策相关事物,长期下去导致了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第三,企业内部职工的风险意识薄弱,基层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职工对风险管理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了解,觉得风险管理仅仅是对会计制度的完善。
(3)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
执行力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最终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在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过程中还缺乏较强的执行力,首先,当相关制度确定后,并未及时开展相应的培训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确保执行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对制度条款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企业在内控制度制定后仅仅是通过文件的形式下发,并未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考核,导致基层职工对内控制度的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其次,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任免上较为随意,往往是管理者直接任命,并未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导致企业内控工作难以落实;最后,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中,部分规章制度并未得以有效落实,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通常来说反映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问题,企业内部自下而上的沟通不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导致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职工之间难以充分交流沟通的重要原因,造成企业综合管理水平难以提升,部门负责人对企业的全面信息了解不充分,企业管理层也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基层职工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因为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很多企业中各个部门无法就某一项目达成协调,企业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基层生产经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策
(1)建设完善企业内控体系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来说,应当借助于完善的约束和牵制手段来实现更好的整体管控,确保制度辅助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让企业职工和各个部门都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自身职责,避免由于个人独立完成业务而产生操作上的问题,要建立“双签制度”,强化双重审核和牵制。开展好事后监管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监控,避免问题的出现。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定期审查,真正确保监管工作的实际效果,让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能够形成一种更加主动自觉的监督意识,让监督管理成为常态,让防范违规违纪活动成为一种更加自然的心理状态。对事后监督工作必须要指派专业且具有责任意识的职工,健全內部审计制度,设置相应的审计委员会,指派专业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稽核、离任审计和相关检举、监督和审计工作贯彻落实,对相关报表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 (2)开展风险评估管控工作
首先,借助于对企业现状预期目标的了解,科学分析企业能够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鉴定企业是否会出现风险,合理划分源于内部或者外部的风险,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预案。针对企业风险控制活动来说,必须要从其战略发展规划出发,真正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充分结合其中可能影响企业自身效益的因素,借助于合理调整战略规划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其次,依靠更加清楚明确的管理活动策略来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全面规划,借助于风险鉴定了解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针对较大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依靠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形成的根源,仔细划分哪些属于风险主要导致因素,合理划分哪些属于固定风险,哪些属于剩余风险;最后,根据风险分析报告,对企业管理人员给出防控风险的有效建议和处理方案,风险管控方法主要是防范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对于企业风险控制活动来说,还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具体属性和风险类型来选择科学的控制方法,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3)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一方面,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把无法共同开展的工作任务分开,这是确保内控管理活动效果实现的基本前提,确保相互有联系的业务能够相互制衡来实现更好的效果。必须要坚持从全局出发,充分掌握、了解、鉴别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中全部需要分离处理的内容,从而实现有效的内控管理。与此同时,对于日常的某些正常业务范围中,也关系到ERP系统权限的调整,还应当明确划分与限制用户所有权限,相应的企业必须要定期跟进工作同时审核工作是否满足需要的进度以及实际开展情况,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等重新制定与更加深入的改进。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重新处理和改进,并非是单纯的表面与无关紧要内容的删减和调整,而要求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的全面调查了解后,及时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结合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关键性指标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满足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指标。紧跟市场发展步伐,转变过去的传统思想观念,对企业进行创新。
(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是,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拓展信息在空间上的覆盖范围,同时联系各个基层部门,确保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得以有效处理。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做出科学决策,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对于沟通反馈而言,应当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沟通机制,扩展投诉建议渠道,比如说可以设置领导公开信箱、企业领导接待日等,更加全面的收集过去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了解的信息,收集急需汇报处理的事项以及基层职工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借助于组织开展小组协调会议或者设置职工委员会,将基层职工集中起来,促进各部门职工的交流沟通,拓展职工之间的交流层面;三是,应当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流系统。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联系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多元化的烦恼更是,如在企业内部资源、技术、人力、物力、财力都达到要求的状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开发的方式,若选择外包的途径,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资金成本因素,管理人员在进行充分论证研究之后,依靠招投标的途径选择外包企业,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最终实现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5)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主动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主动树立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真正履行好岗位职责,坚持以身作则的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落实。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也会对企业内控工作效率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在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时,必须要强调其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力的考核,对通过初步选拔的人员展开集中化的培训教育。这样不单单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不会出现较多的差错,同时还能够提升内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其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企业应当坚持定期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确保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的提升,从而发挥出企业内控制度的实际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但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当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科学设计。企业管理人员和制度设计者必须要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让企业管理制度也持续改革创新,企业内部职工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科学的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建超.“互联网”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9(18):40-41
[2]唐树忠.中小企业财务内控建设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9(10):100-101
[3]谷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19(17):97+108
[4]劉俊青.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J].中国集体经济,2019(1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