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脏起搏器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起搏器治疗适应证已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扩展到诸如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室颤动(室颤)等非传导系统疾病[1,2],目前我国人工(电子)起搏器的置入量已达到每百万人近10台,且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的永久起搏器为进口起搏器[3]。而美、法、德、澳等发达国家每百万人逾486台以上。目前美国安装人工起搏器的人数已超过100万,全世界每年安装起搏器的人数超过60万,美国每年有约25万的患者安装起搏[4]。心脏起搏器无论在提升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还是预防心脏源性猝死,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电子起搏器有其缺点[5,6],最主要的是:(1)不能随患者生理状态自动进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频率调节;(2)价格不菲;(3)电池寿命有限,起搏器需8~10年再手术更换;(4)可发生感染、电极脱位和起搏器奔放等并发症,经病理活检证实>50%的患者安装电子起搏器后有感染迹象;(5)年龄太小者不宜;(6)易受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场干扰等。如果能使患者自身心脏细胞重新获得符合生理要求的起搏功能,即制造生物起搏器,不但可以避免上述电子起搏器的不足,而且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心脏起搏器就是利用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对肌体受损的自律性节律点或发生传导障碍的传导系统的组织进行修复或替代,使肌体心脏自身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这种生物起搏器无需靠能源维持、经久耐用、无需维修和保养,并且能够受体内内分泌神经体液的生理性调节。近来,随着基因工程学、遗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电生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物起搏器的研制成为可能[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