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德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本文是从语文教学角度对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德育教育进行的一次实践。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小学低年级;语文
小学低年级有很多学生忘性大。作业总是忘记做,上课前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较为突出的是低年级学生总是丢三落四:新买的铅笔、橡皮等用不了几次就再也找不到了。家长问丢失原因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叮嘱无数遍依然没有效果。与之相对的是讲桌上总是有很多铅笔橡皮无人认领。这种现象农村小学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儿童的注意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他们的注意很难长期都保持在一个事物上。
二、缺乏家长的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多,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意识引导,加上爷爷奶奶的一手包办,学生更加不需要对物品进行收拾整理;甚至有的家长本身的就是一个反面示范,儿童耳濡目染也养成了不爱收拾的习惯。
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深受其扰。写作业时找笔、找橡皮、找本子,甚至书本忘在家里没有带到学校来……在部编版一年二期的语文教材中,第15课是《文具的家》,文具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且一年级的孩子们也经常和贝贝一样丢文具,我把课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德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科目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为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一下设计。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情境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文具的用处后出示一些无人认领的文具。让学生一起来帮文具找它们的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板书出来的课题产生兴趣。
我在让学生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参与思考;进而深思“怎样才能不丢文具呢?贝贝怎么做的?”(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再由人及己“你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把自己行为和贝贝行为的对比找出自己总是丢文具的原因,也知道了应该怎样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文具,懂得了应该像贝贝一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孩子動手整理书包,进一步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对能够整理好自己书包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并请他们说一说自己整理书包的诀窍。通过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
画出关键字“每天”、“仔细”、“所有”、“回家”,让学生向贝贝学习,坚持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德育工作要协同育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水平较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我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坚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抽屉,由小组长监督。回家完成作业后整理好自己文具、课本、书包,请家长在微信群内发照片打卡。固定的程序一直重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机械记忆,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每天都会这样做了。
通过家校共同监督,形成合力,坚持了一周后,学生丢三落四的情况虽然还有,但是频率已经降低了很多。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丢三落四的现象将极大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附录教学设计见下一页)
附录
15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具、次、丢、哪、新、每、平、她、些、仔、检、查、所”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文、次、找、平、办、让、包”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小朋友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他们有什么用吗?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归纳: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出示捡到的文具)可是这些小伙伴却被他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
4、板书课题:文具的家。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2、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六个)3、教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三、课文详解。
1、全班读课文,回答问题:贝贝经常丢的是什么文具?(铅笔和橡皮)
2、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怎样才能不丢文具呢?贝贝怎么做的?(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
你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
3、学完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该像贝贝一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小朋友们都明白了要爱护学习用品,每天要收拾好它们。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整理书包。 3、评出优胜者,奖励,鼓励其他同学。4、请优胜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书包的。5、齐读最后一段,画出关键字“每天”、“仔细”、“所有”、“回家”。
同学们,你们也要像贝贝一样每天坚持整理书包哦!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文具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且一年级的孩子们也经常和贝贝一样丢文具,我把课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教育孩子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特别是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动手整理书包,进一步达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打卡活动让学生持续地重复,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简介:唐蓉(1989),女,湖南省醴陵市,民族:汉,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小学低年级;语文
小学低年级有很多学生忘性大。作业总是忘记做,上课前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较为突出的是低年级学生总是丢三落四:新买的铅笔、橡皮等用不了几次就再也找不到了。家长问丢失原因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叮嘱无数遍依然没有效果。与之相对的是讲桌上总是有很多铅笔橡皮无人认领。这种现象农村小学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儿童的注意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他们的注意很难长期都保持在一个事物上。
二、缺乏家长的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多,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意识引导,加上爷爷奶奶的一手包办,学生更加不需要对物品进行收拾整理;甚至有的家长本身的就是一个反面示范,儿童耳濡目染也养成了不爱收拾的习惯。
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深受其扰。写作业时找笔、找橡皮、找本子,甚至书本忘在家里没有带到学校来……在部编版一年二期的语文教材中,第15课是《文具的家》,文具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且一年级的孩子们也经常和贝贝一样丢文具,我把课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德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科目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为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一下设计。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情境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文具的用处后出示一些无人认领的文具。让学生一起来帮文具找它们的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板书出来的课题产生兴趣。
我在让学生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参与思考;进而深思“怎样才能不丢文具呢?贝贝怎么做的?”(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再由人及己“你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把自己行为和贝贝行为的对比找出自己总是丢文具的原因,也知道了应该怎样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文具,懂得了应该像贝贝一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孩子動手整理书包,进一步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对能够整理好自己书包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并请他们说一说自己整理书包的诀窍。通过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
画出关键字“每天”、“仔细”、“所有”、“回家”,让学生向贝贝学习,坚持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德育工作要协同育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水平较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我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坚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抽屉,由小组长监督。回家完成作业后整理好自己文具、课本、书包,请家长在微信群内发照片打卡。固定的程序一直重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机械记忆,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每天都会这样做了。
通过家校共同监督,形成合力,坚持了一周后,学生丢三落四的情况虽然还有,但是频率已经降低了很多。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丢三落四的现象将极大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附录教学设计见下一页)
附录
15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具、次、丢、哪、新、每、平、她、些、仔、检、查、所”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文、次、找、平、办、让、包”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小朋友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他们有什么用吗?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归纳: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出示捡到的文具)可是这些小伙伴却被他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
4、板书课题:文具的家。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2、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六个)3、教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三、课文详解。
1、全班读课文,回答问题:贝贝经常丢的是什么文具?(铅笔和橡皮)
2、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怎样才能不丢文具呢?贝贝怎么做的?(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
你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
3、学完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该像贝贝一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小朋友们都明白了要爱护学习用品,每天要收拾好它们。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整理书包。 3、评出优胜者,奖励,鼓励其他同学。4、请优胜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书包的。5、齐读最后一段,画出关键字“每天”、“仔细”、“所有”、“回家”。
同学们,你们也要像贝贝一样每天坚持整理书包哦!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文具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且一年级的孩子们也经常和贝贝一样丢文具,我把课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教育孩子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特别是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动手整理书包,进一步达到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打卡活动让学生持续地重复,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简介:唐蓉(1989),女,湖南省醴陵市,民族:汉,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