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26日下午,第八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被授予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
霍勇教授自90年代起开始引进冠心病介入新技术,曾主持多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介入器械的研发工作,推动先进技术理念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建立完善我国心血管介入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体系,为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国心血管专业及专科医师的发展筹谋布局,并致力于积极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普及、规范和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勇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冠状动脉支架术、旋磨术、颈动脉支架术等,先后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成果奖、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面对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霍勇教授又先后引进了药物涂层支架(DES)、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新技术,并着眼于国产医疗器械的长远发展,牵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冠状动脉支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例如Parner支架、Nano支架和Buma支架等都已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百畅支架、信立泰支架以及药物涂层支架(DES)也在后继研发中。
霍勇教授在大规模临床试验方面也牵头实施了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他汀治療在中国PCI干预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ISCAPE研究)、用64排CT成像评估了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76周,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Reduct研究)、对抗血栓治疗管理模式在亚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长期随访(Epicor-Asia研究)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后,霍勇教授一方面在省级和医科大学医院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省市级、市县也逐步推广,先后帮助全国40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举办了培训班和研讨会,极大提升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
自2002年起,在卫生部领导下,霍勇教授出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工作专家组组长等职务,为使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更规范化,先后协助出台了卫生部技术管理规范(2007版和2011版),牵头推动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卫生部培训基地(56个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54个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25个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以及军队医院中的34个培训基地,建立了三项制度(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质控制度),并对培训基地、人员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化。
霍勇教授倡导建立了冠心病介入病例网络直报系统,对我国心血管病临床介入治疗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实时、全面、系统的收集,使我国率先成为在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的国家,相关数据也为政府相关医疗决策提供强大翔实的数据支撑。
在循证医学成果转化和推动上,霍勇教授也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比如通过参与编写《2009年中国PCI指南》等诸多学术指南、专家共识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指南与实践的接轨,提高整体诊疗水平。同时,他还借助担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长城会和CIT联合主席,连续主持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15年等诸多契机,利用这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循证医学证据和理念在临床实践上最终能够付诸实施。
霍勇教授也因在引进、普及和提高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对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于2011年当选为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并被授予最高荣誉“终身会员”。
推动中国心内科医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推动冠心病介入学术发展的同时,霍勇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心内科医师行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摸清了整个队伍的基线数据,创立多个基金、项目支持行业发展,特别是还以冠心病诊疗技术规范为契机将技术准入、基地准入、专科医师准入等做法移植到心内科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使心内科医师行业建设走在了各个医学学科的前列。
自2010年12月换届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以来,霍勇教授对分会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适当调整,推动分会先后成立了资深专家工作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预防工作委员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和基层工作委员会等。
作为心内科医师行业的领袖人物,霍勇教授领衔推动了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心内科专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创建了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领导制定了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考试方法和认证秩序,创建了全国心内科专科医师网上申报平台,为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贡献。他还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科医师考试体系建设项目,对于构建科学的医师培养、评价和使用体系及制度建设,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霍勇教授已经着手组织国内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卫生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等)和国外专家(美国心律失常国际考官委员会等)研究拟定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进行考试设计。
积极投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在行业建设良性推进的同时,霍勇教授主动转变专业视角,由“治病救人”跨上“防病救民”的新阶梯。他牵头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于2006年11月启动实施,截止2009年课题验收时课题入选患者4万余人,随访例数17000余人,课题组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8篇,正在投稿及将要发表的论文45篇。课题参与合作单位已覆盖全国24个省及直辖市112家医院及所属社区,初步构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人员培训的综合防治平台,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医生培训及患者教育模式,开发完成并推广使用了患者注册、随访的网络平台(www.ccvd.net),实现了网络随机、数据库管理、临床信息采集等功能;培训并组建了专业的冠心病研究团队,为科研工作的延续打下了基础。 由霍勇教授组织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已在启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针对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早期再灌注比例低、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现况,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机制,大力开展对病人的宣教、对相关醫务人员的培训,缩短症状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最大程度发挥直接PCI治疗的优势,做到“救急”;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的赞助以及推广BMS的使用,降低病人的费用,做到“救贫”。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我国STEMI患者的数据库,积累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以使广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终形成区域性的STEMI急救网络。同时,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在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STEMI患者电子数据库,形成相应的科研平台。
霍勇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长期合作,在我国脑卒中的防治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有合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提出了“H型高血压”的理念,强调了高血压与高Hcy血症的双重危害,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被《欧洲2008年脑卒中防治指南》、《美国2010年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和《美国2010年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引用。“降压联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国人卒中”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推广、规范、提高和质控以及推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认证和培训管理等方面,霍勇教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心血管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不愧为“中国医师奖”殊荣得主。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
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目前正在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霍勇大事记:
2011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2011年,当选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sia Pacific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APSIC) 秘书长,并被授予终身会员。
2012年,获得“南方心脏介入杰出贡献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为我国华南地区心脏介入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心血管介入专家。
2012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举行的第十届Lumen Global年会上,霍勇教授因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工作的巨大贡献被授予“年度成就奖”(Lumen Global Achievement Award)。
2012年6月,第八届“中国医师奖”。
霍勇教授自90年代起开始引进冠心病介入新技术,曾主持多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介入器械的研发工作,推动先进技术理念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建立完善我国心血管介入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体系,为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国心血管专业及专科医师的发展筹谋布局,并致力于积极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普及、规范和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勇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冠状动脉支架术、旋磨术、颈动脉支架术等,先后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成果奖、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面对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霍勇教授又先后引进了药物涂层支架(DES)、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新技术,并着眼于国产医疗器械的长远发展,牵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冠状动脉支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例如Parner支架、Nano支架和Buma支架等都已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百畅支架、信立泰支架以及药物涂层支架(DES)也在后继研发中。
霍勇教授在大规模临床试验方面也牵头实施了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他汀治療在中国PCI干预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ISCAPE研究)、用64排CT成像评估了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76周,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Reduct研究)、对抗血栓治疗管理模式在亚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长期随访(Epicor-Asia研究)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后,霍勇教授一方面在省级和医科大学医院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省市级、市县也逐步推广,先后帮助全国40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举办了培训班和研讨会,极大提升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
自2002年起,在卫生部领导下,霍勇教授出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工作专家组组长等职务,为使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更规范化,先后协助出台了卫生部技术管理规范(2007版和2011版),牵头推动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卫生部培训基地(56个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54个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25个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以及军队医院中的34个培训基地,建立了三项制度(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质控制度),并对培训基地、人员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化。
霍勇教授倡导建立了冠心病介入病例网络直报系统,对我国心血管病临床介入治疗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实时、全面、系统的收集,使我国率先成为在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的国家,相关数据也为政府相关医疗决策提供强大翔实的数据支撑。
在循证医学成果转化和推动上,霍勇教授也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比如通过参与编写《2009年中国PCI指南》等诸多学术指南、专家共识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指南与实践的接轨,提高整体诊疗水平。同时,他还借助担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长城会和CIT联合主席,连续主持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15年等诸多契机,利用这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循证医学证据和理念在临床实践上最终能够付诸实施。
霍勇教授也因在引进、普及和提高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对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于2011年当选为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并被授予最高荣誉“终身会员”。
推动中国心内科医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推动冠心病介入学术发展的同时,霍勇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心内科医师行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摸清了整个队伍的基线数据,创立多个基金、项目支持行业发展,特别是还以冠心病诊疗技术规范为契机将技术准入、基地准入、专科医师准入等做法移植到心内科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使心内科医师行业建设走在了各个医学学科的前列。
自2010年12月换届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以来,霍勇教授对分会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适当调整,推动分会先后成立了资深专家工作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预防工作委员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和基层工作委员会等。
作为心内科医师行业的领袖人物,霍勇教授领衔推动了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心内科专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创建了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领导制定了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考试方法和认证秩序,创建了全国心内科专科医师网上申报平台,为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贡献。他还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科医师考试体系建设项目,对于构建科学的医师培养、评价和使用体系及制度建设,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霍勇教授已经着手组织国内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卫生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等)和国外专家(美国心律失常国际考官委员会等)研究拟定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进行考试设计。
积极投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在行业建设良性推进的同时,霍勇教授主动转变专业视角,由“治病救人”跨上“防病救民”的新阶梯。他牵头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于2006年11月启动实施,截止2009年课题验收时课题入选患者4万余人,随访例数17000余人,课题组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8篇,正在投稿及将要发表的论文45篇。课题参与合作单位已覆盖全国24个省及直辖市112家医院及所属社区,初步构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人员培训的综合防治平台,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医生培训及患者教育模式,开发完成并推广使用了患者注册、随访的网络平台(www.ccvd.net),实现了网络随机、数据库管理、临床信息采集等功能;培训并组建了专业的冠心病研究团队,为科研工作的延续打下了基础。 由霍勇教授组织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已在启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针对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早期再灌注比例低、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现况,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机制,大力开展对病人的宣教、对相关醫务人员的培训,缩短症状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最大程度发挥直接PCI治疗的优势,做到“救急”;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的赞助以及推广BMS的使用,降低病人的费用,做到“救贫”。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我国STEMI患者的数据库,积累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以使广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终形成区域性的STEMI急救网络。同时,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在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STEMI患者电子数据库,形成相应的科研平台。
霍勇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长期合作,在我国脑卒中的防治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有合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提出了“H型高血压”的理念,强调了高血压与高Hcy血症的双重危害,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被《欧洲2008年脑卒中防治指南》、《美国2010年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和《美国2010年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引用。“降压联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国人卒中”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推广、规范、提高和质控以及推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认证和培训管理等方面,霍勇教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心血管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不愧为“中国医师奖”殊荣得主。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
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目前正在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霍勇大事记:
2011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2011年,当选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sia Pacific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APSIC) 秘书长,并被授予终身会员。
2012年,获得“南方心脏介入杰出贡献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为我国华南地区心脏介入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心血管介入专家。
2012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举行的第十届Lumen Global年会上,霍勇教授因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工作的巨大贡献被授予“年度成就奖”(Lumen Global Achievement Award)。
2012年6月,第八届“中国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