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应用到到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及教育平台的建设上,构建高校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体现预防性教育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综合运用和合理实施,它是创建和谐校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体系
1.引言
大学自杀都并非单纯事件,它是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出层面,在其背后大多具有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和事件,这是对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和我们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1] 2006年,本人主持的广东金融学院新生心理调查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440名新生的调查统计表明,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8%,其中女生(2.1%)高于男生(1.5%),经济充裕的学生(2.0%)高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1.5%)和困难的学生(1.6%)。由于涉及到学生个人私隐,统计应存在误差,实际数字高于统计数字。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成为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社会及心理学专家普遍关注和重视,高校已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对如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危机构建的体系架构。
2.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内容
(1)心理危机的定义
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2) 危机发生过程
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2]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可以说,每一次危机经历,对人的心理成长是不言而喻的,危机经历是人身心成熟的必要锻炼和考验。
(3)危机干预的理解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干预看似是个短期的过程,但是其实施和应用确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应只是短期行为,应从长远着手,预防为主,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框架
(1)构建预防体系的预警机制
①心理危机筛查预警制度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利用相关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的实践工作开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普查。这项工作是预防机制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心理测量的前瞻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投入来分辨和识别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② 确立预警的对象
通过筛查之后,要建立预警的对象,1)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遭遇突然打击或受到意外刺激后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3)性格内向,有严重不适应学习环境等,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4)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的学生;5)讨论过自杀并考虑自杀方法,述说告别的话或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死亡念头等情形的学生。
(2)预防性干预体系
心理干预的设施和人员:①咨询中心和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目前广泛采取的措施就是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和咨询机构,主要是对日常出现的情况进行处理。专业化是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它的学校整个工作的的地位和作用。②一般辅导教师。每个辅导员老师都是一个有效的危机问题的识别者和干预者,每个学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般辅导老师的帮助。③信息媒体的支持(局域网络、电视广播、咨询热线)。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发挥学校内部的舆论体系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和交流互动中,贯彻危机干预的思想和学习危机解决的策略。④心理委员岗位。心理委员是适应学校心理卫生事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学生自助岗位,他发挥学生同伴群体内的互助作用,从而起到一般心理辅导无法达到的效果。
(3)问题解决体系
①应有危机应对小组设立机制。一般来说危机应对小组包括:专业咨询师、学校行政主管、精神科专业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所组成。②应设立危机发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的危机事件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经常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这些报道中经常突出问题的及时性和负面性,往往会对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造成很大的影响,波及范围广影响深刻。心理学著名的“威特效应”就是自杀经过媒体宣传而影响到相关问题群体,进而产生模仿的效应。现今大学自杀和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的很大程度上,一些负面的宣传是有很大责任的。在此作为校方和心理问题的干预人员,有必要与媒体配合客观公正的反映事件的过程同时在要科学的预期事件对当事人和家属,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不必要恐慌。③人员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这是一个技术平台,它是采用专业的手段来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体系有一个完善过程,危机解决之后并不意味这问题的结束,它是对我们干预网络的一次考验和继续完善的开始。我们要在经验中学会学习,并对暴露的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为很好的减少问题,提供有效的保障。
4、小结
建设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这一系统达到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降低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其解决;使正常学生具有心理健康知识,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媒体、学生等人员优先沟通,所以学校需定期安排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的活动;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而媒体方面更是须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及默契,避免因专业知识沟通不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于危机的认识要客观的看待它的存在,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其本意就是决定和转折点,每当出现危机都是对我们大学管理体系的一次考验,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科学应对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8):150-151
[2]Gilliland BE,James RK(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13-249
[3]张喆: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模型[[J].齐齐哈医学院学报,2007,28(8):97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体系
1.引言
大学自杀都并非单纯事件,它是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出层面,在其背后大多具有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和事件,这是对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和我们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1] 2006年,本人主持的广东金融学院新生心理调查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440名新生的调查统计表明,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8%,其中女生(2.1%)高于男生(1.5%),经济充裕的学生(2.0%)高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1.5%)和困难的学生(1.6%)。由于涉及到学生个人私隐,统计应存在误差,实际数字高于统计数字。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成为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社会及心理学专家普遍关注和重视,高校已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对如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危机构建的体系架构。
2.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内容
(1)心理危机的定义
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2) 危机发生过程
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2]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可以说,每一次危机经历,对人的心理成长是不言而喻的,危机经历是人身心成熟的必要锻炼和考验。
(3)危机干预的理解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干预看似是个短期的过程,但是其实施和应用确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应只是短期行为,应从长远着手,预防为主,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框架
(1)构建预防体系的预警机制
①心理危机筛查预警制度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利用相关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的实践工作开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普查。这项工作是预防机制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心理测量的前瞻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投入来分辨和识别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② 确立预警的对象
通过筛查之后,要建立预警的对象,1)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遭遇突然打击或受到意外刺激后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3)性格内向,有严重不适应学习环境等,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4)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的学生;5)讨论过自杀并考虑自杀方法,述说告别的话或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死亡念头等情形的学生。
(2)预防性干预体系
心理干预的设施和人员:①咨询中心和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目前广泛采取的措施就是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和咨询机构,主要是对日常出现的情况进行处理。专业化是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它的学校整个工作的的地位和作用。②一般辅导教师。每个辅导员老师都是一个有效的危机问题的识别者和干预者,每个学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般辅导老师的帮助。③信息媒体的支持(局域网络、电视广播、咨询热线)。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发挥学校内部的舆论体系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和交流互动中,贯彻危机干预的思想和学习危机解决的策略。④心理委员岗位。心理委员是适应学校心理卫生事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学生自助岗位,他发挥学生同伴群体内的互助作用,从而起到一般心理辅导无法达到的效果。
(3)问题解决体系
①应有危机应对小组设立机制。一般来说危机应对小组包括:专业咨询师、学校行政主管、精神科专业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所组成。②应设立危机发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的危机事件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经常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这些报道中经常突出问题的及时性和负面性,往往会对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造成很大的影响,波及范围广影响深刻。心理学著名的“威特效应”就是自杀经过媒体宣传而影响到相关问题群体,进而产生模仿的效应。现今大学自杀和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的很大程度上,一些负面的宣传是有很大责任的。在此作为校方和心理问题的干预人员,有必要与媒体配合客观公正的反映事件的过程同时在要科学的预期事件对当事人和家属,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不必要恐慌。③人员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这是一个技术平台,它是采用专业的手段来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体系有一个完善过程,危机解决之后并不意味这问题的结束,它是对我们干预网络的一次考验和继续完善的开始。我们要在经验中学会学习,并对暴露的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为很好的减少问题,提供有效的保障。
4、小结
建设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这一系统达到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降低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其解决;使正常学生具有心理健康知识,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媒体、学生等人员优先沟通,所以学校需定期安排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的活动;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而媒体方面更是须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及默契,避免因专业知识沟通不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于危机的认识要客观的看待它的存在,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其本意就是决定和转折点,每当出现危机都是对我们大学管理体系的一次考验,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科学应对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8):150-151
[2]Gilliland BE,James RK(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13-249
[3]张喆: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模型[[J].齐齐哈医学院学报,2007,28(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