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交互多屏教学是世界教育界在以科技促进教学的浪潮中的一大应用趋势,该教学模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活跃性、学生参与性,同时也代表着高校未来课堂教学的方向。而在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中,交互多屏的应用,能更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也使师生于课堂、课后互动成为可能,为教学带来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人文地理;交互多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38-03
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趋势。在中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训练,信息化普及和应用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砝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交互多屏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交互多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建构理论模型,以对该技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以交互多屏为技术支撑,探讨新型课堂关系的形成,尤以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为主要研究取向,以此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国内外关于交互多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均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类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而就普及应用率及理论研究深度来看,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理论探索、实践研发以及试点实证研究等初级阶段,但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叶新东、陈卫东等对多屏与课堂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提出未来课堂理念,并直指多屏显示为该理念的主要指征,他们认为代表屏显技术发展趋势的交互屏的应用将给课堂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也为我们构建一个符合心流理论的学习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大学人文地理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人类活动与地理文化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目前,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讲授加PPT演示为主,通过言语、图片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均是对课本的一种重述和解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则认为当下大学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枯燥无趣,参与性不强,灌输、说教问题突出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寻求突破,充分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是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善现状,我们需要对人文地理提出交互多屏教学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基于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育观念的进步,我们需要以交互多屏为基础构建新式教学空间,探讨教学空间的变化以使教与学得到促进和升华。
一、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科技与教学融合
多屏,顾名思义,即多块电子屏幕。在现代教学中,屏幕大致可分为手写屏幕(如黑板、白板等)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如电子屏幕、幕布等)两类。其中,电子屏幕涵义甚广,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触点液晶屏幕等。本文侧重讨论的电子屏幕,主要是指由教师掌控的多块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以及由学生使用的无线终端电子屏幕组成的电子屏幕。电子屏幕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主要在于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将带有传感器的电子白板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将传感器上的感应变成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显示器上的操作结果呈现在电子白板上,从而实现操纵电脑或屏幕中的各个系统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而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由多套信息系统组合而成的信息教学空间,该空间围绕教师对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的操作,形成一个基本的智能教学系统,从而使教师置身于移动讲台中。除此之外,活动桌椅、平板电脑(无线终端电子屏幕)与之形成一个互动反馈系统,从而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使教育与反馈系统在课堂中形成一个良性教学循环。
众所周知,人文地理学科内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应用也在逐年提升,在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每位学生都配备有自己的电子设备,与教师的主屏相连。通过终端设备,教师将教学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也可随时发送反馈。同时,学生可以在多个屏幕中任选其一自行组队,进行研究学习。另外,若有条件,教室内还可配备VR系统或全息投影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提升学生参与度
本文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上课时按座位次序将学生分成三组,来讨论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影响,每小组均拥有独立的屏幕。同时,小组间也可完成交流和对谈,全班学生可以一齐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问利用无线终端屏幕浏览网络资源并进行讨论,由于多屏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极强的参与性,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课堂纪律也显著提升,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也明显得以持续。课堂提问从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二维模式转变为教师提问—讨论—反馈、抢答、学生提问这一三维模式,教师因此也从授课者变成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者甚至是裁判员。另外,分组讨论、交流这一课堂模式也使得竞争机制得以在课堂内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代表了各自所属的组别。在此背景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各小组的整体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受网络技术支撑,各组别所讨论的问题均可通过登录网络来寻求答案,无线终端屏幕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信息获取、整理的学习平台,这一技术减轻了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为学生探求系统性知识提供了便利。尽管讨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学设计内容,但更有利于学科内容的延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提升。
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交互多屏教学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普适性和活跃性得以发扬,增添了教学的感官效果,也为现今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带来动力。 三、交互多屏趋向于推动教学设计的改革
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互动教学活动在现实层面的延伸,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教学策略体系也必须做出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在此同样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纲,课纲包括课堂研究主题、人口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人口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教师仅提供课堂思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台主屏幕中一共出现三张图,分别为:繁华的夜上海,贫瘠的西部,辽阔的草原。同时,导入第一个教学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想住在哪里?
与此同时,讲台两边的侧屏幕分别依次播放展示上海、中国西部地区以及草原地区面貌的图片和小视频,以多种形式来体现三地的特点与差异,便于学生观赏。
(二)案例列举,归纳总结
从学生的选择中明显可知,上海这一繁华都市是大家的首选,从而引申出人口在居住上存在的迁移观念。因为人口迁移有多种因素,因此讲台三幅屏幕可分别展示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屏一展示的是因为生态环境因素而进行迁移的中国三峡移民,屏二展示的是因为战争等政治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巴基斯坦难民,屏三展示的是因为民族歧视等社会文化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叙利亚难民。这一类社会政治问题由于均是或曾经是社会热点,为学生所熟知,因此,学生很快对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有所掌握。
(三)分组实践,分组交流
通过上文的展示,教师可以提问,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并作提示,希望学生兼顾考虑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推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讨论过程中,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从而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来建立互动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左屏以PPT形式展示各个问题的理论、实例等,而右屏则通过投影方式展示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师生在交流中互相思考、补充、完善,最后通过中间屏来书写课堂总结。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学习空间可以指任何学习发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在近年作为新环境为教育界所接受,更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沟通,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时间、地理的阻碍。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由于以信息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因此不局限于本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与不同地区的课堂相连接。课时结束,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后将作业发布至论坛。这一方面可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同时作业的网络共享模式也为下节课提供了备课参考,将学生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使教学设计得以优化。
四、总结
交互多屏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空间,满足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在此过程中,互动成为未来课堂设计的核心。多屏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多块屏幕,而是基于多屏式的交互式学习方式下,使教室由原来的单向性变为多向性。多屏能更深层次地拉动课堂多角色之间的交流,尤具突破性的是其能满足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这对传统的课堂氛围和学习过程提出了挑战。同时,值得我们一再强调的是,在未来课堂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教或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双方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正是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如此革命性的转变才得以迅速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新东,陈卫东.多屏显示创建教学的心流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2] 徐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实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95.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大学人文地理;交互多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38-03
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趋势。在中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训练,信息化普及和应用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砝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交互多屏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交互多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建构理论模型,以对该技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以交互多屏为技术支撑,探讨新型课堂关系的形成,尤以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为主要研究取向,以此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国内外关于交互多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均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类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而就普及应用率及理论研究深度来看,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理论探索、实践研发以及试点实证研究等初级阶段,但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叶新东、陈卫东等对多屏与课堂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提出未来课堂理念,并直指多屏显示为该理念的主要指征,他们认为代表屏显技术发展趋势的交互屏的应用将给课堂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也为我们构建一个符合心流理论的学习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大学人文地理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人类活动与地理文化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目前,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讲授加PPT演示为主,通过言语、图片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均是对课本的一种重述和解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则认为当下大学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枯燥无趣,参与性不强,灌输、说教问题突出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寻求突破,充分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是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善现状,我们需要对人文地理提出交互多屏教学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基于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育观念的进步,我们需要以交互多屏为基础构建新式教学空间,探讨教学空间的变化以使教与学得到促进和升华。
一、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科技与教学融合
多屏,顾名思义,即多块电子屏幕。在现代教学中,屏幕大致可分为手写屏幕(如黑板、白板等)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如电子屏幕、幕布等)两类。其中,电子屏幕涵义甚广,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触点液晶屏幕等。本文侧重讨论的电子屏幕,主要是指由教师掌控的多块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以及由学生使用的无线终端电子屏幕组成的电子屏幕。电子屏幕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主要在于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将带有传感器的电子白板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将传感器上的感应变成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显示器上的操作结果呈现在电子白板上,从而实现操纵电脑或屏幕中的各个系统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而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由多套信息系统组合而成的信息教学空间,该空间围绕教师对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的操作,形成一个基本的智能教学系统,从而使教师置身于移动讲台中。除此之外,活动桌椅、平板电脑(无线终端电子屏幕)与之形成一个互动反馈系统,从而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使教育与反馈系统在课堂中形成一个良性教学循环。
众所周知,人文地理学科内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应用也在逐年提升,在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每位学生都配备有自己的电子设备,与教师的主屏相连。通过终端设备,教师将教学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也可随时发送反馈。同时,学生可以在多个屏幕中任选其一自行组队,进行研究学习。另外,若有条件,教室内还可配备VR系统或全息投影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提升学生参与度
本文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上课时按座位次序将学生分成三组,来讨论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影响,每小组均拥有独立的屏幕。同时,小组间也可完成交流和对谈,全班学生可以一齐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问利用无线终端屏幕浏览网络资源并进行讨论,由于多屏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极强的参与性,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课堂纪律也显著提升,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也明显得以持续。课堂提问从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二维模式转变为教师提问—讨论—反馈、抢答、学生提问这一三维模式,教师因此也从授课者变成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者甚至是裁判员。另外,分组讨论、交流这一课堂模式也使得竞争机制得以在课堂内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代表了各自所属的组别。在此背景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各小组的整体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受网络技术支撑,各组别所讨论的问题均可通过登录网络来寻求答案,无线终端屏幕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信息获取、整理的学习平台,这一技术减轻了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为学生探求系统性知识提供了便利。尽管讨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学设计内容,但更有利于学科内容的延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提升。
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交互多屏教学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普适性和活跃性得以发扬,增添了教学的感官效果,也为现今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带来动力。 三、交互多屏趋向于推动教学设计的改革
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互动教学活动在现实层面的延伸,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教学策略体系也必须做出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在此同样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纲,课纲包括课堂研究主题、人口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人口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教师仅提供课堂思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台主屏幕中一共出现三张图,分别为:繁华的夜上海,贫瘠的西部,辽阔的草原。同时,导入第一个教学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想住在哪里?
与此同时,讲台两边的侧屏幕分别依次播放展示上海、中国西部地区以及草原地区面貌的图片和小视频,以多种形式来体现三地的特点与差异,便于学生观赏。
(二)案例列举,归纳总结
从学生的选择中明显可知,上海这一繁华都市是大家的首选,从而引申出人口在居住上存在的迁移观念。因为人口迁移有多种因素,因此讲台三幅屏幕可分别展示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屏一展示的是因为生态环境因素而进行迁移的中国三峡移民,屏二展示的是因为战争等政治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巴基斯坦难民,屏三展示的是因为民族歧视等社会文化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叙利亚难民。这一类社会政治问题由于均是或曾经是社会热点,为学生所熟知,因此,学生很快对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有所掌握。
(三)分组实践,分组交流
通过上文的展示,教师可以提问,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并作提示,希望学生兼顾考虑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推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讨论过程中,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从而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来建立互动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左屏以PPT形式展示各个问题的理论、实例等,而右屏则通过投影方式展示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师生在交流中互相思考、补充、完善,最后通过中间屏来书写课堂总结。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学习空间可以指任何学习发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在近年作为新环境为教育界所接受,更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沟通,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时间、地理的阻碍。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由于以信息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因此不局限于本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与不同地区的课堂相连接。课时结束,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后将作业发布至论坛。这一方面可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同时作业的网络共享模式也为下节课提供了备课参考,将学生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使教学设计得以优化。
四、总结
交互多屏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空间,满足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在此过程中,互动成为未来课堂设计的核心。多屏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多块屏幕,而是基于多屏式的交互式学习方式下,使教室由原来的单向性变为多向性。多屏能更深层次地拉动课堂多角色之间的交流,尤具突破性的是其能满足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这对传统的课堂氛围和学习过程提出了挑战。同时,值得我们一再强调的是,在未来课堂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教或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双方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正是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如此革命性的转变才得以迅速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新东,陈卫东.多屏显示创建教学的心流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2] 徐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实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95.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