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指引。这个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的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60-02
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巨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管理迎头赶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逐渐浮出水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以人为本。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各级政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从控制型管理到人性化服务的深刻转变,管理并非最终目的,服务才是最根本。曾几何时,一些好政策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及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曾几何时,一些好举措往往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因此,只有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才能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落地有声”。
2.及时准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达到统筹协调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效果。当前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为根本解决这一矛盾,各地积极构建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综治服务中心等便民机制,将综治信访、行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集中在一个大厅。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行政服务中心2912个,全国70.3%的乡镇(街道)建立了行政便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法,群众一个门口,就能办好所有的事,办事程序相比过去大大得到简化,有效整合了公共资源,基层社会管理呈现出“职能整合,精细服务,多方联动”的特点。在为群众提供优质、快捷、规范服务的同时,“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构建,还有效破除了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权责壁垒,改变了各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服务。
3.群防群治,广泛动员和依靠群众,巩固社会防控体系。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是政府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者,群众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一支有生力量,缓解了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的矛盾,加强了社会治安的打击和防范力量,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基石。为了确保乡镇、社区安全,各乡镇、社会纷纷组成佩带“红袖标”的义务巡逻队,在各个角落巡查防范。如今,“红袖标”遍布城乡大街小巷,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省肃宁县“四个全覆盖”的模式创建,也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正是有了这些群众自治组织,他们的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共同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我们政府的工作提供了民意基础、智慧源泉和力量支撑,有助于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4.法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依法管理,依靠法律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程序法治化、社会管理决策执行法治化,公共安全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在尊重宪法、法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任何以创新为名进行违反法律的改革,只会破坏法治权威、社会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这样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从法治的角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当前,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并存,但是,法律应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工具。因此,需要积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视法律手段,以法律法规为社会管理创新折价值指引,以制度保障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体现提供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最终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化。
5.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当前的中国城乡大地,矛盾凸显,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显现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传统的调解模式难以适应及时调解大量民间纠纷的现实需要,因此,化解矛盾纠纷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让化解社会矛盾的各种手段顺畅衔接,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资料显示,10年来,全面各地不断创新调解机制,改进调解方法,尤其是建成从省、市、县到乡村,涵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三位一体”大调解,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稳定,达到协同作战的调处格局,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交”的和谐稳定的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加强和创新的社会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中,已形成推动法制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动力,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得到了深刻教育,科學发展水平有效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广泛得到普遍实惠,基层组织建设也相应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用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国情、民情的,更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根本利益需要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够长期共享这一社会和谐发展成果,共创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美丽前程。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60-02
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巨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管理迎头赶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逐渐浮出水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以人为本。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各级政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从控制型管理到人性化服务的深刻转变,管理并非最终目的,服务才是最根本。曾几何时,一些好政策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及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曾几何时,一些好举措往往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因此,只有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才能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落地有声”。
2.及时准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达到统筹协调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效果。当前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为根本解决这一矛盾,各地积极构建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综治服务中心等便民机制,将综治信访、行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集中在一个大厅。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行政服务中心2912个,全国70.3%的乡镇(街道)建立了行政便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法,群众一个门口,就能办好所有的事,办事程序相比过去大大得到简化,有效整合了公共资源,基层社会管理呈现出“职能整合,精细服务,多方联动”的特点。在为群众提供优质、快捷、规范服务的同时,“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构建,还有效破除了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权责壁垒,改变了各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服务。
3.群防群治,广泛动员和依靠群众,巩固社会防控体系。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是政府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者,群众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一支有生力量,缓解了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的矛盾,加强了社会治安的打击和防范力量,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基石。为了确保乡镇、社区安全,各乡镇、社会纷纷组成佩带“红袖标”的义务巡逻队,在各个角落巡查防范。如今,“红袖标”遍布城乡大街小巷,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省肃宁县“四个全覆盖”的模式创建,也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正是有了这些群众自治组织,他们的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共同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我们政府的工作提供了民意基础、智慧源泉和力量支撑,有助于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4.法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依法管理,依靠法律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程序法治化、社会管理决策执行法治化,公共安全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在尊重宪法、法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任何以创新为名进行违反法律的改革,只会破坏法治权威、社会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这样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从法治的角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当前,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并存,但是,法律应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工具。因此,需要积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视法律手段,以法律法规为社会管理创新折价值指引,以制度保障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体现提供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最终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化。
5.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当前的中国城乡大地,矛盾凸显,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显现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传统的调解模式难以适应及时调解大量民间纠纷的现实需要,因此,化解矛盾纠纷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让化解社会矛盾的各种手段顺畅衔接,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资料显示,10年来,全面各地不断创新调解机制,改进调解方法,尤其是建成从省、市、县到乡村,涵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三位一体”大调解,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稳定,达到协同作战的调处格局,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交”的和谐稳定的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加强和创新的社会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中,已形成推动法制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动力,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得到了深刻教育,科學发展水平有效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广泛得到普遍实惠,基层组织建设也相应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用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国情、民情的,更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根本利益需要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够长期共享这一社会和谐发展成果,共创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美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