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探讨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妊娠期孕妇400例,分妊娠中期组(A组)200例和妊娠晚期组(B组)200例;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C组)100例。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的水平变化。结果: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06、0.53、0.66和1.55、1.24、1.32,P>0.05);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Fbg、D-Di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χ2=37.75、20.10和8.48、8.55,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需要监测APTT、PT、TT、Fib和D-Di等凝血功能指标,孕中晚期联合Fbg、D-Di检测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关键词】妊娠;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06-01
妊娠过程中随着孕妇孕周的增加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可现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发生变化,别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机体的凝血系统成分出现明显变化[1]。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院400例妊娠期孕妇与100例正常非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指标的不同,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妊娠期孕妇400例, 分妊娠中期组(A组)200例和妊娠晚期组(B组)200例;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C组)100例。年龄为(26.6±3.4)岁,无凝血机制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无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2 检测方法 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当P<0.05 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妊娠期孕妇在不同孕期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06、0.53、0.66和1.55、1.24、1.32,P>0.05);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Fbg、D-Di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χ2=37.75、20.10和8.48、8.55,P>0.05)。见表1。
临床上常用监测凝血功能相关的指标主要有APTT、PT、TT、Fib和D-Di。在人体的生理情况下,机体的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生理性凝血机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相互抗衡。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异常导致孕妇处于相对的高凝状态,威胁孕妇生命安全。
人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凝血途径,APTT和PT反映了这两种途径的凝血功能状态。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指标;PT主要反映Ⅱ、Ⅴ、Ⅶ和Ⅹ的活性,判断凝血因子有无缺陷,能够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情况;而TT反映内外凝血途径的共同通路,当纤维蛋白原Fg大量转变为纤维蛋白时,则TT检查结果出现异常[2]。
本研究结果显示,APTT在妊娠期妇女中晚期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而且与正常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正常妊娠期孕妇中,内源性凝血状态波动不大[3]。 PT、和TT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中变化不大,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由于生理性保护作用,Fbg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外源性凝血途径逐渐激活,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正常健康妇女升高[4]。本研究显示,与非孕健康妇女比较,孕中期妇女Fbg水平已明显上升(P<0.05),孕晚期妇女Fbg水平上升更加显著。在Fbg 水平升高的同时,孕中晚期妇女D-Di水平相应升高。孕中期开始孕妇D-Di水平慢慢上升,至孕晚期已接近正常值的1-2倍。
妊娠期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Fbg、D-Di,孕期孕中晚期Fbg检测敏感性最高,孕中晚期联合Fbg、D-Di检测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参考文献:
[1] 熊钰,楼懿婷,蔡旭,等.正常妊娠分娩前后母胎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5):354-356.
[2] 張湘,冯成全,张洪为.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98-99.
[3] 娄峻,王永利. 血浆FIB、FDP及D-二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44-1745.
[4] 吴云霞.妊娠期孕妇凝血劝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 (1):96-97.
【关键词】妊娠;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06-01
妊娠过程中随着孕妇孕周的增加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可现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发生变化,别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机体的凝血系统成分出现明显变化[1]。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院400例妊娠期孕妇与100例正常非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指标的不同,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妊娠期孕妇400例, 分妊娠中期组(A组)200例和妊娠晚期组(B组)200例;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C组)100例。年龄为(26.6±3.4)岁,无凝血机制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无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2 检测方法 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当P<0.05 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妊娠期孕妇在不同孕期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06、0.53、0.66和1.55、1.24、1.32,P>0.05);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Fbg、D-Di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χ2=37.75、20.10和8.48、8.55,P>0.05)。见表1。
临床上常用监测凝血功能相关的指标主要有APTT、PT、TT、Fib和D-Di。在人体的生理情况下,机体的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生理性凝血机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相互抗衡。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异常导致孕妇处于相对的高凝状态,威胁孕妇生命安全。
人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凝血途径,APTT和PT反映了这两种途径的凝血功能状态。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指标;PT主要反映Ⅱ、Ⅴ、Ⅶ和Ⅹ的活性,判断凝血因子有无缺陷,能够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情况;而TT反映内外凝血途径的共同通路,当纤维蛋白原Fg大量转变为纤维蛋白时,则TT检查结果出现异常[2]。
本研究结果显示,APTT在妊娠期妇女中晚期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而且与正常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正常妊娠期孕妇中,内源性凝血状态波动不大[3]。 PT、和TT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中变化不大,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由于生理性保护作用,Fbg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外源性凝血途径逐渐激活,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正常健康妇女升高[4]。本研究显示,与非孕健康妇女比较,孕中期妇女Fbg水平已明显上升(P<0.05),孕晚期妇女Fbg水平上升更加显著。在Fbg 水平升高的同时,孕中晚期妇女D-Di水平相应升高。孕中期开始孕妇D-Di水平慢慢上升,至孕晚期已接近正常值的1-2倍。
妊娠期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Fbg、D-Di,孕期孕中晚期Fbg检测敏感性最高,孕中晚期联合Fbg、D-Di检测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参考文献:
[1] 熊钰,楼懿婷,蔡旭,等.正常妊娠分娩前后母胎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5):354-356.
[2] 張湘,冯成全,张洪为.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98-99.
[3] 娄峻,王永利. 血浆FIB、FDP及D-二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44-1745.
[4] 吴云霞.妊娠期孕妇凝血劝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 (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