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要加强对教育体系的创新,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58-02
自我国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以后,各大高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大国工匠,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各大高职院校需充分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优秀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发重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保证学生具备无私奉献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以德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意义,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努力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并充分认可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社会人对学历的认知依然停留在高学历层次,对职业教育并不完全认可,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并没有充分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授。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高职院校会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技能之上,但却并未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不能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之上。
(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未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就会影响工匠精神的渗透。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加之高职院校缺乏理想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之外,还要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保证工匠精神得到有效的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缺乏创新理念
虽然我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已经远销全球各地,但大部分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导致产品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若不能进一步融入工匠精神,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导致市场中缺乏高素质人才。长此以往,相应的人才会日益匮乏,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面临许多限制。
(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不够重视
“工匠”一词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工匠与精益求精、专注等词语密切相关,比如,鲁班就是能工巧匠的代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工匠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彰显出浓厚的时代特色。以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技术和产品备受世界人民的认可,其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之中。由于我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不够重视,企业在招聘相关人才时不能提供较高的薪资,就会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断流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将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三)管理水平较低
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后勤与行政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导致现有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影响人才的培养。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造成不利影响。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间渗透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将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制度文化的建设,对现有的管理制度進行改进,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第二,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巧妙渗透工匠精神。第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确保校园文化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每项活动中得到深入贯彻,选择不同的载体,并将其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比如,学校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定期推送与工匠精神有关的信息,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为学生讲解国家各项政策,将政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领略到优秀人物的事迹,并得到进一步启发,积极弘扬工匠精神。要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使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具备工匠精神。 (二)重视课堂教学,充分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中包含不同专业,每个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又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匠精神。要发挥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充分渗透工匠精神,教師在进行备课时,要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专业知识点,充分融入与之相关的职业精神,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既要加强知识的传授,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既要加强理论讲解,又要重视实践和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为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能够获得启发。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传达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将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教育。要设置与职业素质培养有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要保证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意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校要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企业家或业内资深专家人士来学校进行培训,开设讲堂,为学生讲授其亲身经历,形成榜样力量,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专门的教育平台,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根据行业优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模拟企业制度,建立班规,模拟企业员工规范,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企业工作的氛围。在该平台中要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重视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日常教学中需充分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具备专注的工作态度,重视细节,从自我做起,提高自律意识。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实践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合理把控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通过深入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共赢。学校要积极吸取企业优秀的文化,保证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带队,共同编写教学内容和教材,将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各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实习的过程中掌握完善的岗位技能技术。指导教师要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需根据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要求,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工匠精神的意义,对自身职业更加认同。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大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需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群利,曾贵苓,侯德华,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8):91-92.
[2]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3):145.
[3]石芬芳,刘晶璟.现代工匠精神内涵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59-63.
[4]刘晓芳.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8(16):141.
[5]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2):18-24.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58-02
自我国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以后,各大高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大国工匠,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各大高职院校需充分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优秀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发重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保证学生具备无私奉献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以德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意义,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努力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并充分认可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社会人对学历的认知依然停留在高学历层次,对职业教育并不完全认可,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并没有充分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授。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高职院校会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技能之上,但却并未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不能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之上。
(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未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就会影响工匠精神的渗透。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加之高职院校缺乏理想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之外,还要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保证工匠精神得到有效的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缺乏创新理念
虽然我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已经远销全球各地,但大部分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导致产品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若不能进一步融入工匠精神,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导致市场中缺乏高素质人才。长此以往,相应的人才会日益匮乏,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面临许多限制。
(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不够重视
“工匠”一词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工匠与精益求精、专注等词语密切相关,比如,鲁班就是能工巧匠的代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工匠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彰显出浓厚的时代特色。以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技术和产品备受世界人民的认可,其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之中。由于我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不够重视,企业在招聘相关人才时不能提供较高的薪资,就会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断流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将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三)管理水平较低
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后勤与行政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导致现有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影响人才的培养。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造成不利影响。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间渗透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将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制度文化的建设,对现有的管理制度進行改进,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第二,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巧妙渗透工匠精神。第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确保校园文化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每项活动中得到深入贯彻,选择不同的载体,并将其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比如,学校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定期推送与工匠精神有关的信息,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为学生讲解国家各项政策,将政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领略到优秀人物的事迹,并得到进一步启发,积极弘扬工匠精神。要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使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具备工匠精神。 (二)重视课堂教学,充分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中包含不同专业,每个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又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匠精神。要发挥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充分渗透工匠精神,教師在进行备课时,要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专业知识点,充分融入与之相关的职业精神,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既要加强知识的传授,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既要加强理论讲解,又要重视实践和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为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能够获得启发。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传达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将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教育。要设置与职业素质培养有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要保证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意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校要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企业家或业内资深专家人士来学校进行培训,开设讲堂,为学生讲授其亲身经历,形成榜样力量,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专门的教育平台,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根据行业优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模拟企业制度,建立班规,模拟企业员工规范,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企业工作的氛围。在该平台中要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重视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日常教学中需充分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具备专注的工作态度,重视细节,从自我做起,提高自律意识。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实践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合理把控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通过深入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共赢。学校要积极吸取企业优秀的文化,保证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带队,共同编写教学内容和教材,将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各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实习的过程中掌握完善的岗位技能技术。指导教师要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需根据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要求,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工匠精神的意义,对自身职业更加认同。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大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需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群利,曾贵苓,侯德华,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8):91-92.
[2]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3):145.
[3]石芬芳,刘晶璟.现代工匠精神内涵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59-63.
[4]刘晓芳.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8(16):141.
[5]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2):18-2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