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竖琴让我懂得更关注音乐的细节,它具有独特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表达气势磅礴,还能表现细腻婉约。我很注重这种广阔的音域,尤其喜欢用它弹奏柔和的音乐。”凯瑟琳·西奥奇说。
炎炎夏季,動辄40度的气温在挑战着申城100多年来的纪录。就在如此燥热的仲夏之夜,“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携手美国国际竖琴大赛金奖得主及汉唐文化奖得主,汉唐文化青年艺术家凯瑟琳·西奥奇(Katherine Siochi),在中国开启了她的竖琴独奏巡演,“仲夏夜的诗篇——竖琴独奏音乐会”如同凉风过境,一洗苦夏的燥热。
为什么独爱竖琴
其实,竖琴的演奏、普及,以及教育,在中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自从2013年第一届开始,就大力推广竖琴,安排竖琴专场音乐会,为中国的竖琴演奏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2014年,时任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首席竖琴演奏家埃马纽埃尔·塞松,曾受邀首次前来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2014年至2016年,法国莉莉·拉斯金国际竖琴大赛冠军柯琳·佳捷、以色列国际竖琴大赛冠军陈妤颖,都先后成为汉唐文化青年艺术家,并成功在中国多座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
而今年7月29日至8月3日,凯瑟琳·西奥奇将先后在上海、宁波、西安进行竖琴独奏巡演,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的中国观众将有机会接触更多世界乐坛的新声,欣赏到竖琴的别样魅力和演奏家的精湛技巧,让古典音乐的动听旋律流淌更远。
凯瑟琳·西奥奇9岁的时候就开始弹竖琴。“我当时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钢琴,但是想换一种乐器学习。我妈妈恰好从她的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当地一个有名的竖琴老师。我被竖琴吸引了,因为它和钢琴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竖琴在管弦乐演出中演奏得更多。”
因为学竖琴之前就有钢琴基础,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她的进步很快。“但当时我的乐理知识超过了我的弹奏技能。我可以完整地识谱,也可以在竖琴上弹奏曲子,但这并不代表我的技能足以让我把控这首曲子。我弹出来的音色不那么干净,而且也可能伤到自己的手。弹了几年之后,我又回过头去弹一些比较简单的曲子,用这样的方法提升我的演奏技巧。” 凯瑟琳·西奥奇说,“我在2011年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但在其他弹竖琴的同学面前,我的自信开始动摇。他们弹得比我好,我感到很自卑。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该被学校录取。还好我利用这个挑战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练习,认真学习同学的演奏技巧,把他们掌握的东西用到我自己的演奏中来。在茱莉亚学院的求学是我成为竖琴演奏者的一段很重要的经历。”
为什么独爱竖琴?凯瑟琳·西奥奇回答说:“因为竖琴让我懂得更关注音乐的细节,竖琴具有独特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表达气势磅礴,还能表现细腻婉约。我很注重这种广阔的音域,尤其喜欢用它弹奏柔和的音乐。竖琴具有极大的表现潜力,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我们共同体验音乐的魅力。竖琴也让我有了一个表达途径,用优美的方式表达我内心最柔软最本真的想法。”
美国国际竖琴大赛于1989年成立,每三年举办一届,如今已是世界三大顶级竖琴大赛之一。赛事宗旨是希望通过竖琴演奏、教育和当代音乐训练,帮助优秀的竖琴演奏家攀登竖琴艺术的高峰。而凯瑟琳·西奥奇是这场世界级的大赛创办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竖琴手。
在此之后,她又获得了“汉唐文化奖”,并有机会在中国举办独奏巡演音乐会。“那是我人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包括汉唐文化奖在内的赛事和机构为我颁发如此重大的奖项和荣誉,我倍感荣幸。这真是太令人兴奋了!能有机会参加国际演出,我感到十分惊喜。至今我一直在美国演出,从来没有在别的国家演奏竖琴,能有机会在如此广泛的地区表演真是美梦成真。”此次巡演,汉唐文化特意选取了上海、宁波、西安,这几个体现中国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让凯瑟琳在把竖琴音乐带给中国观众之余,也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挑战难度巅峰的一场演出
而在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凯瑟琳·西奥奇也将演绎不同时代多种风格的曲目,将竖琴之美带给中国的观众。
据悉,“仲夏夜的诗篇——竖琴独奏音乐会”的开场曲目选用了法国著名竖琴作曲家昂立耶特·赫妮耶的《幻想叙事曲》,生动再现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用音符呈现恶与善的矛盾。
本场音乐会还选取了多位印象派大师们的著作,包括德彪西的三首作品:《叙事曲》《欧石楠》《浪漫圆舞曲》,以及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中的《瓷娃娃的女王》。以竖琴清丽而缥缈的音色,展现印象派独有的艺术特色。
改编作品也将在音乐会上大放异彩。两首肖邦改编作品《降b小调夜曲》《练习曲“风弦琴”》,呈现肖邦的浪漫与自由,改编自我国传统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竖琴作品,则展现竖琴独特的演奏效果。卡洛斯·萨尔泽多的《闪耀》将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亮相,这部作品以其高难度的演奏难度著称,甚至需要演奏者使用指甲奏出不同音色以及大量泛音,也因此被竖琴演奏者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而本场音乐会的亮点之一,还有原创曲目《升华》——它不仅是第五届美国国际竖琴作曲大赛的冠军作品,作曲者也正是演奏者凯瑟琳·西奥奇的哥哥杰里迈亚·西奥奇(Jeremiah Siochi)。
“我哥哥在创作《升华》时,脑子里有一个明确的念头,就是要推翻竖琴音乐的程式。乐曲摒弃了典型的和声伴奏、滑音式演奏以及其他竖琴演奏中常见的概念,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和紧张感。作品采用13拍的节奏范式,在开场的第一个13拍中,仅出现指节敲击声板的声音,这个节奏不断重复,但逐步被乐句取代,最终完全过渡到琴弦弹奏。乐曲在中段呈现出流畅而热情洋溢的旋律,而不再出现敲击声。随后出现一段尤为优美的旋律,音乐变得抒情安宁,与随后出现的急促节奏形成对比。乐曲渐入尾声时,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愈加明显,敲击声再次出现,最终以强劲有力的旋律收尾。整首乐曲的和声和节奏都明显借鉴了爵士元素。”凯瑟琳·西奥奇解释说,“曲名‘升华’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某些不被接受的想法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这首曲目而言,‘不被接受的想法’是指在竖琴声板上进行一连串的敲击。但杰里迈亚将这种想法在演奏中逐步呈现,最终使乐曲回归到人们熟悉的竖琴音乐。练习时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敲击声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练习这首曲子时,我的指关节就非常酸痛,弹完曲子后手就变得红肿。还好我现在完全适应了这种敲击,这种不适再也没有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在这首曲目结尾的地方,我要用一个硬币拨弄钢弦,使它发出独特的声音。有次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我忘了带上这枚硬币,所以只能跑下台找一枚硬币回来再继续演奏。”
炎炎夏季,動辄40度的气温在挑战着申城100多年来的纪录。就在如此燥热的仲夏之夜,“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携手美国国际竖琴大赛金奖得主及汉唐文化奖得主,汉唐文化青年艺术家凯瑟琳·西奥奇(Katherine Siochi),在中国开启了她的竖琴独奏巡演,“仲夏夜的诗篇——竖琴独奏音乐会”如同凉风过境,一洗苦夏的燥热。
为什么独爱竖琴
其实,竖琴的演奏、普及,以及教育,在中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自从2013年第一届开始,就大力推广竖琴,安排竖琴专场音乐会,为中国的竖琴演奏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2014年,时任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首席竖琴演奏家埃马纽埃尔·塞松,曾受邀首次前来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2014年至2016年,法国莉莉·拉斯金国际竖琴大赛冠军柯琳·佳捷、以色列国际竖琴大赛冠军陈妤颖,都先后成为汉唐文化青年艺术家,并成功在中国多座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
而今年7月29日至8月3日,凯瑟琳·西奥奇将先后在上海、宁波、西安进行竖琴独奏巡演,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的中国观众将有机会接触更多世界乐坛的新声,欣赏到竖琴的别样魅力和演奏家的精湛技巧,让古典音乐的动听旋律流淌更远。
凯瑟琳·西奥奇9岁的时候就开始弹竖琴。“我当时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钢琴,但是想换一种乐器学习。我妈妈恰好从她的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当地一个有名的竖琴老师。我被竖琴吸引了,因为它和钢琴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竖琴在管弦乐演出中演奏得更多。”
因为学竖琴之前就有钢琴基础,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她的进步很快。“但当时我的乐理知识超过了我的弹奏技能。我可以完整地识谱,也可以在竖琴上弹奏曲子,但这并不代表我的技能足以让我把控这首曲子。我弹出来的音色不那么干净,而且也可能伤到自己的手。弹了几年之后,我又回过头去弹一些比较简单的曲子,用这样的方法提升我的演奏技巧。” 凯瑟琳·西奥奇说,“我在2011年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但在其他弹竖琴的同学面前,我的自信开始动摇。他们弹得比我好,我感到很自卑。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该被学校录取。还好我利用这个挑战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练习,认真学习同学的演奏技巧,把他们掌握的东西用到我自己的演奏中来。在茱莉亚学院的求学是我成为竖琴演奏者的一段很重要的经历。”
为什么独爱竖琴?凯瑟琳·西奥奇回答说:“因为竖琴让我懂得更关注音乐的细节,竖琴具有独特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表达气势磅礴,还能表现细腻婉约。我很注重这种广阔的音域,尤其喜欢用它弹奏柔和的音乐。竖琴具有极大的表现潜力,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我们共同体验音乐的魅力。竖琴也让我有了一个表达途径,用优美的方式表达我内心最柔软最本真的想法。”
美国国际竖琴大赛于1989年成立,每三年举办一届,如今已是世界三大顶级竖琴大赛之一。赛事宗旨是希望通过竖琴演奏、教育和当代音乐训练,帮助优秀的竖琴演奏家攀登竖琴艺术的高峰。而凯瑟琳·西奥奇是这场世界级的大赛创办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竖琴手。
在此之后,她又获得了“汉唐文化奖”,并有机会在中国举办独奏巡演音乐会。“那是我人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包括汉唐文化奖在内的赛事和机构为我颁发如此重大的奖项和荣誉,我倍感荣幸。这真是太令人兴奋了!能有机会参加国际演出,我感到十分惊喜。至今我一直在美国演出,从来没有在别的国家演奏竖琴,能有机会在如此广泛的地区表演真是美梦成真。”此次巡演,汉唐文化特意选取了上海、宁波、西安,这几个体现中国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让凯瑟琳在把竖琴音乐带给中国观众之余,也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挑战难度巅峰的一场演出
而在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凯瑟琳·西奥奇也将演绎不同时代多种风格的曲目,将竖琴之美带给中国的观众。
据悉,“仲夏夜的诗篇——竖琴独奏音乐会”的开场曲目选用了法国著名竖琴作曲家昂立耶特·赫妮耶的《幻想叙事曲》,生动再现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用音符呈现恶与善的矛盾。
本场音乐会还选取了多位印象派大师们的著作,包括德彪西的三首作品:《叙事曲》《欧石楠》《浪漫圆舞曲》,以及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中的《瓷娃娃的女王》。以竖琴清丽而缥缈的音色,展现印象派独有的艺术特色。
改编作品也将在音乐会上大放异彩。两首肖邦改编作品《降b小调夜曲》《练习曲“风弦琴”》,呈现肖邦的浪漫与自由,改编自我国传统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竖琴作品,则展现竖琴独特的演奏效果。卡洛斯·萨尔泽多的《闪耀》将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亮相,这部作品以其高难度的演奏难度著称,甚至需要演奏者使用指甲奏出不同音色以及大量泛音,也因此被竖琴演奏者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而本场音乐会的亮点之一,还有原创曲目《升华》——它不仅是第五届美国国际竖琴作曲大赛的冠军作品,作曲者也正是演奏者凯瑟琳·西奥奇的哥哥杰里迈亚·西奥奇(Jeremiah Siochi)。
“我哥哥在创作《升华》时,脑子里有一个明确的念头,就是要推翻竖琴音乐的程式。乐曲摒弃了典型的和声伴奏、滑音式演奏以及其他竖琴演奏中常见的概念,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和紧张感。作品采用13拍的节奏范式,在开场的第一个13拍中,仅出现指节敲击声板的声音,这个节奏不断重复,但逐步被乐句取代,最终完全过渡到琴弦弹奏。乐曲在中段呈现出流畅而热情洋溢的旋律,而不再出现敲击声。随后出现一段尤为优美的旋律,音乐变得抒情安宁,与随后出现的急促节奏形成对比。乐曲渐入尾声时,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愈加明显,敲击声再次出现,最终以强劲有力的旋律收尾。整首乐曲的和声和节奏都明显借鉴了爵士元素。”凯瑟琳·西奥奇解释说,“曲名‘升华’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某些不被接受的想法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这首曲目而言,‘不被接受的想法’是指在竖琴声板上进行一连串的敲击。但杰里迈亚将这种想法在演奏中逐步呈现,最终使乐曲回归到人们熟悉的竖琴音乐。练习时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敲击声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练习这首曲子时,我的指关节就非常酸痛,弹完曲子后手就变得红肿。还好我现在完全适应了这种敲击,这种不适再也没有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在这首曲目结尾的地方,我要用一个硬币拨弄钢弦,使它发出独特的声音。有次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我忘了带上这枚硬币,所以只能跑下台找一枚硬币回来再继续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