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利弊共存的客观现实,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需接受信息技术所涉及到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遵守机房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中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极强的最佳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教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教室的要求。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设备,不许携带饮品、食物、磁铁等东西进入计算机房。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说明原因,这样有助于他们接受这些规定,并能自觉地遵守。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更要通过介绍国内计算机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2010年11月,中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雄居世界第一。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而且“龙芯3号”已在2008年上市,其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使国内CPU赶上并超过领先水平。通过这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百事孝为先”“孔融让梨”“孔子与七十二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就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发扬光大。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到要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学生求学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在课前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安排学生自己制作送给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生日贺卡,要求学生搜集并适当加工自己需要的素材。这样就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会学生制作贺卡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的沟通、交流,取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而且体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深刻内涵,自然继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优良传统。
四、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因材施教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容易“迷失”、陷入“网瘾”,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信息的欺骗与伤害。
而对于这一年轻群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存在着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把握这一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个体化教育。
五、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树立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遵守机房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中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极强的最佳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教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教室的要求。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设备,不许携带饮品、食物、磁铁等东西进入计算机房。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说明原因,这样有助于他们接受这些规定,并能自觉地遵守。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更要通过介绍国内计算机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2010年11月,中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雄居世界第一。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而且“龙芯3号”已在2008年上市,其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使国内CPU赶上并超过领先水平。通过这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百事孝为先”“孔融让梨”“孔子与七十二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就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发扬光大。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到要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学生求学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在课前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安排学生自己制作送给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生日贺卡,要求学生搜集并适当加工自己需要的素材。这样就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会学生制作贺卡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的沟通、交流,取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而且体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深刻内涵,自然继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优良传统。
四、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因材施教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容易“迷失”、陷入“网瘾”,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信息的欺骗与伤害。
而对于这一年轻群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存在着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把握这一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个体化教育。
五、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树立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