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冰:我希望自己是创作型选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kao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郭延冰比较熟悉,他从业十余年,一直专注于文化娱乐领域新闻拍摄,尤其擅长肖像摄影,这些年来他拍过的公众人物、大小明星不计其数。他为人谦逊低调,在拍摄现场善于沟通又不事张扬,与编辑部合作向来融洽,熟悉后会发现他性格中的锋芒与幽默。
  采访郭延冰,我想提出这样的期待—希望在文娱题材的新闻照片中,能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格调的影像观察,因为“文娱时尚圈”也是我们所处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次,郭延冰带来了他的最新作品《创客家》。他以往的文娱肖像摄影作品,一如他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总是精致、温和的;但《创客家》让我看到一个不再那么温和,开始更多地展露锋芒的他。这组人物肖像作品被摄影师赋予了鲜明的视觉语言,被摄者均为中国财经领域的行业领袖或先锋,这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这些人物的拍摄难度不小,但是他做到了。
  回想这次聊天,我对以下几个话题印象深刻:
  一是摄影师如何面对自己的迷茫期。郭延冰在采访中坦言:“很久以前我就找到拍摄的‘窍门’,我发现自己迷茫的时期拍出来的照片越被别人认可。”以我对他的了解,这次《创客家》的拍摄任务,虽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但是交出让编辑部满意的常规作品不是难事。但是为什么他说“无论好坏,我得改一次”,这么迫切地寻求改变?改变需要勇气、时机和足够的积累。改变的源动力是对自我的更高认知,这种认知无关他人评价,无关现有成就。持续的积累是在每一次的重复之中尝试进步,郭延冰说:“逐渐打消偏见是成长的过程。”
  二是他想拍“沉下来的照片”。文娱新闻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喧哗与热闹,有态度的摄影师何时按下快门?郭延冰提到,他在大多数群访拍摄时,都关注受访者听问题的时刻,因为“当一个人很‘沉’的时候,你能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而很多受访者很有经验,他们知道摄影师喜欢在自己动作大、表情丰富的时候拍照片,甚至有些表演的成分。
  三是他提到“要贡献摄影师的审美”、“希望做创作型选手”。社交网络影响了很多摄影师的生存格局,也很大程度左右了摄影师对自我的认知和追求。有态度的摄影师,要坚持创作,影响读者,并贡献摄影师的审美。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往大了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情操是精神层面的GDP;往小了说,摄影师这个职业多少应该带点艺术品位。另外,传播应该有所节制,也是我们在聊天中的一个共识。
  四是对于郭延冰这十年拍摄的大量文娱人物肖像作品的价值判断,我和他有不同的观点。郭延冰认为自己的这些照片“没什么价值”、“价值就是下一张照片”。我认为他小觑了这十年来积累的“财富”,这十年来受到媒体关注的文化娱乐人物在他作品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是由一个摄影师完成的、成体系的,是有时代痕迹的,并且一定是有摄影师的语言在里面的,作为读者我会感谢摄影师。他的贡献不可能重复肖全那样的模式,我希望他坚守领域、坚持创作,希望这些作品是未完待续,在将来结出更加饱满的成果。
  王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创客家》,似乎跟你以往的风格不同,想法挺大胆的。
  郭延冰:今年我接了报社(《新京报》)一个新项目,叫“寻找创客”,拍摄成功的创业导师和创业者。互联网时代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我在想怎么把这个“+”号转化到拍摄中。有一天我买了一双新鞋,穿一天脚磨破了,就买创可贴打算用。那天晚上,我在跑步机上跑步,思考第二天要怎么去拍徐小平,突然就有了“创可贴”这个想法。我想,创可贴和“创客”有谐音,这些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伤。
  王诺:你拍到的第一位“创客家”是徐小平?
  郭延冰:徐小平是一个很开放的人,接受力也很强。刚开始他也有点抗拒,因为在脸上贴创可贴还是对公众形象有一点损伤。但后来我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创客家”有一个共同点,用360董事长周鸿祎的话来说,“自黑”是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征得徐小平同意之后,我拍到第一张这样的照片。第二次我去拍神州数码的郭为。郭为是一个说话特别有分寸的人,我当时很担心。我先拿手机给他看了徐小平的照片,他一看照片,不是特别离谱,就说先试试,这对我来讲就是机会。这次拍成以后,我就感觉,“冰桶效应”来了……
  王诺:接下来的拍摄顺利吗?
  郭延冰:对。拍周鸿祎的时候,刚开始他是不接受这种拍摄的。但后来摄影助理提醒我,360的标识就是一个“+”号。我就跟周鸿祎说,您看360的Logo就是“+”号,您把logo顶头上多好。他一听,马上就同意了。他还问我都拍了谁,以后要拍谁,照片他都要,说可以做360的广告。拍熊晓鸽时,他先看了前面几张照片,说不要跟前几个一样,他就贴在下巴上。但这样不明显,也不太好看,我就说要不贴嘴上吧,他同意了。这说明他是个自信且具有个性的人。柳传志很难拍,他已经70多岁了,很注意形象,不太爱拍照。拍摄的时候他说,不贴怎么样,我说我尊重您,咱们贴手上可以吗?其实我是有预案的,如果他不贴,我想把十字创可贴拿线吊着,让灯把影子打在他的脸上。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个“+”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十字架的形象。这些被摄者都是行业内的教父,尤其是柳传志,80年代早期开始创业,可称是中国最早的“创客”。但是这些预案和说辞没用上。当我问他:“贴手上可以吗?”,他特别痛快地说,贴手上可以!
  王诺:发稿的频率如何?编辑部对你的照片怎么看?
  郭延冰:每周一次。我把第一张徐小平的照片交到编辑部的时候,编辑有些犹豫,担心会有一点不尊重对方。后来经过沟通,大家认为可以尝试。第二天发表,照片还是比较保守,选了一张他微笑的照片,没有这张有力量感。有意思的是,拍完第三位人物俞敏洪之后,财经版的编辑开完会给我的反馈是:能不能换一个彩色的创可贴?当然我是觉得本色的创可贴合适,但编辑部的这种变化挺有意思。
  王诺:作为摄影师,你为这组照片赋予了符号化的特征。我觉得你找到了自己的视觉语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一步。   郭延冰:提升不敢说。其实我这几年挺迷茫的。但是我发现自己越迷茫的时期拍出来的照片越被别人认可。尤其是编辑部会觉得那样的照片挺好用。其实,很长时间以前我就找到了拍摄的“窍门”,这个过程经历了好久好久,但这个时候是很危险的。个人的性格、出身、阅历、教育背景决定了语言,但不是全部。人一定会变,但不可能变成别人。改变是困难的,我是想改变的,所以这两年挺痛苦。但必须改变。我在《新京报》从2005年开始拍环境肖像,拍过很多的文化娱乐人物,到今年已经十年了。这次我在想:国际化的财经人物该怎么拍?我感到需要变化,无论好坏,我得改一次!
  王诺:谈谈你擅长的文化娱乐肖像拍摄吧。
  郭延冰:谈到人像摄影,时尚杂志也拍明星,我也拍明星,不一样在哪里?主要是不同的载体。我认为我所在媒体对摄影师要求的出发点是拍人物内心。另外我的很多照片都是相似的构图和比例,这是由报纸版面决定的。作为创作者,你怎么理解被摄对象,他的作品带给我们什么,基本上我对每个被摄者都会做功课。说到这儿,我原来爱拍“折腾”的照片,现在越拍越静。当一个人很“沉”的时候,你能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沉”也是我拍照片的风格。也许不好,但改变不了,这是血液里的。你以为是在拍别人,其实是在拍自己。
  王诺:拍摄公众人物,被摄者想呈现的与摄影师想表达的,这二者的关系如何?
  郭延冰:我一直是一个能妥协的人,但我也是一个能坚持的人。这是矛盾的。我会先拍他想要的东西给他看,然后再变一变,他们也会接受,因为对方的目的也是想把照片拍好。我遇过不合作的拍摄者,有些经纪人恨不得自己选景布灯。我也有不妥协的时候,永远妥协是没有自我的。
  王诺: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的肖像作品?
  郭延冰:能感受被摄者的内心,摄影师自己也参与其中。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打消偏见。原来我对照片是很有偏见的,比如某一类照片我都不去看。逐渐打消偏见是成长的过程,打消偏见是战胜自己。今年我拍创客,是想挑战自己,有可能这组照片不是我最好的照片,但我挑战了自己,我就觉得有收获,才快乐。
  王诺:我挺好奇,你自己对这些年来拍摄的各类人物肖像照片的价值怎么看?
  郭延冰:我觉得没价值,价值就是下一张照片。
  王诺:我不像你这么认为。娱乐明星、文化人物也是时代很重要的一部分。过一段时间整理,会以你的照片为切口发现时代脉络,你的记录我觉得很有意义。
  郭延冰:你说的是文献价值。我说的价值,是对我个人来讲的。我每天的拍摄应该重新开始。它的价值应该是告诉我,下一张照片应该和这一张不一样。
  王诺:你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希望作品有更个性化和代表性的摄影师语言。我觉得过一些年再回头看,起码这十年来受到媒体关注的文化娱乐人物在他作品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是由一个摄影师完成的、成体系的,是有时代痕迹的,并且一定是有摄影师的语言在里面的,我认为意义特别大,作为读者我会感谢摄影师。
  王诺:未来的职业规划是?
  郭延冰:《新京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平台。我刚开始是拍“手舞足蹈”的照片,后来有了“新青年”,开始了独立思考,才发现原来独立思考这么重要。我所服务的报纸给我变化的空间,不拒绝我的尝试。这是一个彼此成就的过程。
  王诺:如果抛开现在的工作任务,你真正关注的题材和领域是什么?
  郭延冰:其实我特别想拍一点“观念摄影”。如果有一天能实施的话,我可能会去拍一些和当代艺术有关的题材。
  王诺:拍摄时会不会考虑读者的喜好?对未来自己作品的读者人群有哪些期待?
  郭延冰: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我是不太在乎读者的,因为没有反馈。最近这几年开始在乎读者,想听听别人的想法,也想找一个方向。但后来我发现,读者提供的反馈大多是负面的,干扰的,我现在想,应该是不考虑,因为这对创作是有害的。作为一个有态度的摄影师,要影响读者,贡献摄影师的审美。说这个职业有一点艺术家的脾气,我想可能是在这里吧。
  王诺:对未来有设想吗?是否想过把作品做成书或举办展览?
  郭延冰:肯定想。但现阶段我还没觉得有能给一部分人看到的照片。希望以后能不把摄影当职业。
  王诺:你认为中国目前传播领域的肖像摄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未来会如何发展?
  郭延冰: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发言权。我觉得国内现在有一些很牛、很个人化的摄影师,但他们不在主流之内。但整体上我们比国外弱,国内的传播载体还是不太开放,在人人皆是摄影师的社交网络时代,慢慢会好起来。
  王诺:有没有想过在新媒体上传播自己的作品?
  郭延冰: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传播,但传播是要有节制的。如果我的照片拿出来,没有经过审核、经过别人的判断,我过不了自己这关。我特别爱听一句话就是别人对我说:你是创作型的。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要求:创作。我心中伟大的人,不是作品伟大,而是一直在创作的人。
其他文献
“天真与经验之歌”拍摄项目聚集了八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2015年硕士与本科毕业生的十组影像作品。  这些作品既体现着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影像创作者少年天真的情怀和创作上孩子般的天真状态,也能反映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人经验的体验与表达,以及他们迈向成熟影像创作的苦涩探索历程。  我们看到这些被视作“90后学院派”通过一次集体尝试,来证明自身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学院派”。对这些年轻人更确切的理解或
期刊
大自然丰富的生态式样,为摄影飞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航摄各地典型的地理地貌不是单纯机械记录,应在有形成无形,无形蕴有形中提炼美感、抒发意境。  不过,在空中俯瞰大地,摄影飞人们所见并非全是美好,也常看到令人失望的景象,乃至痛心疾首——这便是对自然环境的各类侵入、破坏和污染,而导致摄影审美变成了“摄影审丑”。也正是这样,航空摄影师担负着更多使命。因为相比于地面拍摄,航空摄影更能宏观揭示社会问题,
期刊
萨尔加多是当今世界最耀眼的摄影大师之一。随着萨尔加多《创世纪》(Genesis)大型画册的出版,他在中国的人气也不断蹿升。  萨尔加多是巴西人,而我几十年在巴西工作生活;为协助“创世纪”全球巡展落地中国,我有缘结识了萨尔加多夫妇。而这次他出席上海展览活动时,我一直与他和他的夫人莱莉娅·瓦尼克·萨尔加多随行,收获颇丰,并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在工作之余的聊天中,他讲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使我们更加了解
期刊
尽管每张照片的诞生都源于曝光的那一刻,但最终呈现的形式却不一定停留在那一瞬。  随着人们获取图片方式已经多样化,影像本体语言也在随时代变化。而作为创作者,摄影师不一定是实际按动快门的人,但毫无疑问是影像意义的组织者与建构者。  来自爱尔兰的摄影师大卫·托马斯·史密斯(David Thomas Smith),便利用谷歌地图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大型景观影像《人类世》(ANTHROPOCENE)。“人
期刊
作为国内重要的摄影附件品牌,思锐无论在其主要产品三脚架及云台,还是新开发的摄影包等方面都拥有了相当完备的产品线,且产品间的关联性也不错,整个系统的构架完整。今年,思锐发布了一系列新品,让我们一一道来。  W系列防水三脚架  作为一个全新的系列, W系列防水碳纤维三脚架与思锐的T系列三脚架很相似。你可以认为T系列适合普通的城市旅行使用,具有更好的性价比以及不错的性能,而W系列则偏向于户外旅行使用,是
期刊
台湾摄影家谢春德与陈少维共事多年。2011年,谢春德带领团队赴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个展《春德的盛宴》,作为展览的制作总监,为了找几颗符合布展的螺丝,陈少维把威尼斯跑了个遍。  在谢春德的眼里,陈少维是一个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卡罗式的人物,天生的不幸没有将他摧毁,反而让他更加坚毅。  两岁时,陈少维因感染过滤性病毒,导致了一场高烧,烧退后,他的左腿开始萎缩,现走路仍跛。在陈少维的工作室里,我们喝着现磨的
期刊
塔努·加戈(Tanu Gago)出生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岛,在新西兰南奥克兰长大,他成长于一个收养了众多太平洋岛屿原住民儿童的大家庭。塔努拥有表演学士学位,但在过去五年间一直以摄影师和策展人的身份参与艺术实践。他的作品多次在新西兰和世界各地参与展览,2014年,他的作品作为“人们”(Tangata)群展的一部分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  塔努的影像作品呈现丰富的环新西兰的太平洋岛屿族群——萨摩亚人、
期刊
相比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高画质”的定位,APS-C画幅机型则更加明确地定位在“高速度”,在对焦系统和连拍性能上发力,成为很多新闻摄影记者,以及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备机首选。不过,很多摄影爱好者对画质的要求并未止步于画幅差异,这也促使着APS-C机型一次次进化。  2013年登场的D7100是尼康首款实现了2400万像素的DX机型。在市场上打拼两年后,继任机型D7200闪耀登场。虽然从外观看,除了产品型
期刊
4月,油菜花开,摄影师的创作热情再次被唤醒。伴随着眼前的花海美景,本刊与南郑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千年古县 美丽南郑”全国摄影大赛评选也于近期揭晓。大赛自启动以来,便得了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近万件。  3月2日,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评选工作在北京展开。由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丁玫、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吴笛、著名风光摄影师于云天、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新华社陕西分社
期刊
11月5日,2015年索尼秋季影像新品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拥有4240万像素的新一代“口袋机皇”RX1RII和增加了4K内录功能的A7SII首次和大家见面。会后,索尼举行了一场小型访谈会,包括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数码影像产品部副总监李暾在内的多位索尼高层回答了受邀媒体的提问。  RX1RII——高画质与便携性的平衡统一  4240万像素、弹出式EVF取景器、首创的可调节低通滤镜,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