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沛县立足于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积极从县域层次破解“三农”难题,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要求,着力构建组织管理、富民促进、文化教育、新村建设、服务保障“五个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突出三大重点,明确新农村建设方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我们认为,立足于沛县当前的实际,建设新农村应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培育新农民,推动农民投身创业热潮。一是要创新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化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成立县、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有管理机构、有培训场所、有经费保障。二是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通过举办农民教育培训班,开设农民教育培训流动站等方式,利用县、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多形式、多种类的教育培训。三是要注重培育进取型的农业文化精神。把培育和激发“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业文化精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始终。四是要加强农民创业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全面推广小额贷款,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为农民创业开绿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突出发展新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一是要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发展让农民快速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板块经济支撑农村经济,以短平快项目快速致富农民。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培育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的新型经济组织,增加农民的资产、资本经营收入。建立现代化设备和高科技投入农业的合作机制,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二是要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质量和效益。围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全程标准化,加大品牌农产品培育力度。三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他们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和社会力量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销售、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好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尤其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优势主导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推动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
突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路、方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村级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村级党员干部管理的新机制。把镇、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形式,配强“一把手”,建好班子。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农民对农村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和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低收入群体、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新型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结合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在农村公路、信息通讯、垃圾处理、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继续推进“三清三创”,搞好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和环境美化。四是要建立新村建设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借鉴农业直补的方式,通过补贴建筑材料、补贴与农民自己投资挂钩等形式,引导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深化“五个体系”构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上述总体思路的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组织管理、富民促进、文化教育、新村建设、服务保障“五个体系”的具体工作方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核心抓手,使新农村建设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也落到了实处,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共同的奋斗蓝图。
深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筑牢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进一步创新干部选任机制。我们制定了《沛县公推公选村支部书记试行办法》,继续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居)党支部书记百分之百通过公推公选产生。同时,通过开展“百名优秀村支书”、“十佳村支部书记标兵”评选活动,推行村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村务公开,开展民主管理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群众质询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加快建立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村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
深化富民促进体系构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我们依托优质稻米、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确保农民在农产品深加工中获得更大收益。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对农民技术信息、农资供应、资金资本等服务,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快速、高效、便捷的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大力发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能人创企业、农民创家业、30万劳动力大转移”工程,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和民营经济,组织好农村劳务输出,积极打造劳务品牌,使全县80%以上的农户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致富门路。
深化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们本着确保基础教育,重点强化职业培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深化“百部电影送千村、百部戏曲惠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活动,开展文化、教育、卫生、法制、政策“五下乡”活动,倡导和激发“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业文化精神。实施“两后双百”创业培训计划,组织农技人员与农户“手拉手”挂钩帮扶,开展“科技培训镇镇行、村村到”活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完善农村“五老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协会”等社会组织,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标兵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倡导文明新风,革除农村社会陋习。
深化新村建设体系构建,建设优美整洁的绿色家园。我们通过广泛的动员和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使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行城乡规划的集中归口管理和指导,健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坚持无规划不决策、不供地、不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全面覆盖。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按照“试点村先行、一般村打基础”的原则,加强农村集中居住村规划,加强建设审批管理,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要求,加大镇村道路建设力度,搞好镇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把镇村道路修到每个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班车。以创建优美镇区、优美村居、优美家园为目标,继续开展“三清三创”活动,城乡联动,示范引导,加大投入,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
深化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我们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好农村“五保户”工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确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扩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面;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送医解困活动,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健全行之有效的救助机制,完善县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特困儿童、农村一女户长期挂钩帮扶机制,确保农村儿童不失学、不辍学;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切实解决农村上学难、就医难问题,确保全县农村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大普法”、“大调解”、“大防控”机制,筑牢农村安全防范网络,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局面。
创新工作机制,务求“五个体系”构建获得实效
多年的农村建设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在领导、宣传、资金、动力、考核等方面为“五个体系”构建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扎实推进、步步深入。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为充实加强领导力量,我们明确每个体系建设由一名县委常委或副县长主抓,明确一个牵头部门,相关单位为成员。各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每个体系明确一名镇党委副书记或委员、一名副镇长专职分管,将目标分解到站所和村,责任到人。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责任制,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具体项目,县直机关单位挂钩帮扶项目,镇两套班子成员包村包项目,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
创新宣传发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编印工作简报、开辟新闻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五个体系”建设,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体工作深入开展。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出制度。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通过项目工程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支持,集中财力,实行捆绑式投入、项目式投入、阶段性控制投入,实时跟踪,以奖代补,争取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创新试点推进机制。采取典型引路的做法,先从农民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2个镇、15个村抓起,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先行突破,以点带面,渐进式推进新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把试点村分为改造村、新建村、搬迁村三个类型,分类规划推进,强化审批监管,确保每村有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综合服务区等,今年底基本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美化、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目标。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配套省市投入,专项用于试点村镇建设,同时对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向试点村镇倾斜。把培植富民产业作为试点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村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重点考核,强势推进,确保每个试点村都有至少一项主导产业,90%的农户都有致富项目。
创新双向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百分制考核,既考核各镇,又考核县直责任单位。考核工作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扎口实施,对县直责任单位实行捆绑式考核,把挂钩帮扶村(试点村)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县直单位工作好坏的主要依据;同时,镇村测评县直责任单位,参加人员为镇两套班子成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双向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镇、县直单位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综合考核最后1名的单位不予提拔干部,主要负责人予以诫勉或降职。同时,采取项目推进跟踪督查制,月调度、季考评、半年小结、全年总评,推动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作者单位:邹徐文,中共沛县县委书记;刘娟,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尤健
突出三大重点,明确新农村建设方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我们认为,立足于沛县当前的实际,建设新农村应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培育新农民,推动农民投身创业热潮。一是要创新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化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成立县、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有管理机构、有培训场所、有经费保障。二是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通过举办农民教育培训班,开设农民教育培训流动站等方式,利用县、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多形式、多种类的教育培训。三是要注重培育进取型的农业文化精神。把培育和激发“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业文化精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始终。四是要加强农民创业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全面推广小额贷款,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为农民创业开绿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突出发展新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一是要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发展让农民快速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板块经济支撑农村经济,以短平快项目快速致富农民。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培育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的新型经济组织,增加农民的资产、资本经营收入。建立现代化设备和高科技投入农业的合作机制,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二是要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质量和效益。围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全程标准化,加大品牌农产品培育力度。三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他们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和社会力量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销售、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好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尤其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优势主导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推动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
突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路、方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村级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村级党员干部管理的新机制。把镇、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形式,配强“一把手”,建好班子。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农民对农村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和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低收入群体、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新型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结合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在农村公路、信息通讯、垃圾处理、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继续推进“三清三创”,搞好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和环境美化。四是要建立新村建设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借鉴农业直补的方式,通过补贴建筑材料、补贴与农民自己投资挂钩等形式,引导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深化“五个体系”构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上述总体思路的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组织管理、富民促进、文化教育、新村建设、服务保障“五个体系”的具体工作方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核心抓手,使新农村建设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也落到了实处,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共同的奋斗蓝图。
深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筑牢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进一步创新干部选任机制。我们制定了《沛县公推公选村支部书记试行办法》,继续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居)党支部书记百分之百通过公推公选产生。同时,通过开展“百名优秀村支书”、“十佳村支部书记标兵”评选活动,推行村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村务公开,开展民主管理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群众质询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加快建立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村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
深化富民促进体系构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我们依托优质稻米、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确保农民在农产品深加工中获得更大收益。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对农民技术信息、农资供应、资金资本等服务,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快速、高效、便捷的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大力发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能人创企业、农民创家业、30万劳动力大转移”工程,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和民营经济,组织好农村劳务输出,积极打造劳务品牌,使全县80%以上的农户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致富门路。
深化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们本着确保基础教育,重点强化职业培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深化“百部电影送千村、百部戏曲惠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活动,开展文化、教育、卫生、法制、政策“五下乡”活动,倡导和激发“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业文化精神。实施“两后双百”创业培训计划,组织农技人员与农户“手拉手”挂钩帮扶,开展“科技培训镇镇行、村村到”活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完善农村“五老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协会”等社会组织,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标兵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倡导文明新风,革除农村社会陋习。
深化新村建设体系构建,建设优美整洁的绿色家园。我们通过广泛的动员和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使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行城乡规划的集中归口管理和指导,健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坚持无规划不决策、不供地、不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全面覆盖。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按照“试点村先行、一般村打基础”的原则,加强农村集中居住村规划,加强建设审批管理,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要求,加大镇村道路建设力度,搞好镇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把镇村道路修到每个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班车。以创建优美镇区、优美村居、优美家园为目标,继续开展“三清三创”活动,城乡联动,示范引导,加大投入,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
深化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我们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好农村“五保户”工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确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扩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面;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送医解困活动,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健全行之有效的救助机制,完善县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特困儿童、农村一女户长期挂钩帮扶机制,确保农村儿童不失学、不辍学;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切实解决农村上学难、就医难问题,确保全县农村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大普法”、“大调解”、“大防控”机制,筑牢农村安全防范网络,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局面。
创新工作机制,务求“五个体系”构建获得实效
多年的农村建设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在领导、宣传、资金、动力、考核等方面为“五个体系”构建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扎实推进、步步深入。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为充实加强领导力量,我们明确每个体系建设由一名县委常委或副县长主抓,明确一个牵头部门,相关单位为成员。各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每个体系明确一名镇党委副书记或委员、一名副镇长专职分管,将目标分解到站所和村,责任到人。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责任制,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具体项目,县直机关单位挂钩帮扶项目,镇两套班子成员包村包项目,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
创新宣传发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编印工作简报、开辟新闻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五个体系”建设,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体工作深入开展。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出制度。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通过项目工程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支持,集中财力,实行捆绑式投入、项目式投入、阶段性控制投入,实时跟踪,以奖代补,争取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创新试点推进机制。采取典型引路的做法,先从农民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2个镇、15个村抓起,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先行突破,以点带面,渐进式推进新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把试点村分为改造村、新建村、搬迁村三个类型,分类规划推进,强化审批监管,确保每村有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综合服务区等,今年底基本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美化、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目标。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配套省市投入,专项用于试点村镇建设,同时对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向试点村镇倾斜。把培植富民产业作为试点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村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重点考核,强势推进,确保每个试点村都有至少一项主导产业,90%的农户都有致富项目。
创新双向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百分制考核,既考核各镇,又考核县直责任单位。考核工作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扎口实施,对县直责任单位实行捆绑式考核,把挂钩帮扶村(试点村)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县直单位工作好坏的主要依据;同时,镇村测评县直责任单位,参加人员为镇两套班子成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双向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镇、县直单位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综合考核最后1名的单位不予提拔干部,主要负责人予以诫勉或降职。同时,采取项目推进跟踪督查制,月调度、季考评、半年小结、全年总评,推动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作者单位:邹徐文,中共沛县县委书记;刘娟,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