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除法计算法则的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它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需要过量地模仿。以下是我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计算法则的教学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例如: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如: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例如:数学教材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是要教的,但不要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材在编写上有四个特点: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由 6÷3引出0÷3,让学生感到“0除以一个数”是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自己得出0÷3的商是0,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商0;三是从0÷3很自然地迁移到0÷4、0÷9……发展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四是初步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这样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意了方法与结论的科学性。关于除数是“任何不是0的数”在教学时要把握住两条:一是不能含糊,即除数必须是不为0的数;二是暂时不去研究除数为什么不能是0,更不要出现“3÷0”、“0÷0”这样的式子让学生去探究。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教材上,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 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为了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 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例如: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纵观整个计算法则的教学,只要设计合理而又关注了课堂中的及时生成的情况,就会使课堂富有生命意趣,从而自然成就了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也让学生的计算学习演绎得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开放、创新”的过程。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生不仅要把知识装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知,变成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因此,让创新、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 开放 数学教学 学生  开放
期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杜甫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携妻带子,由于逃难而在成都写的。这首诗是写诗人一方面对春光的无限喜悦,反映了他生活上的闲适;另一方面又想离天这个不宁静的地方,远游吴地。诗人独运其艺术匠心,以凝练,圆润、工整的语言,绘景抒情,融情于景,使诗情与画意浑为一体。  全诗意思是:那翠绿的杨柳,轻枝漫舞,一对黄鹂,悠然其里,和悦鸣声
期刊
英语阅读能力是指阅读英文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在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高的教育学思想和方法落后,教师不重视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加上不良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在职高学校里学生阅读速
期刊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对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具有较多的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以及对边相等等性质。另外,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内错角相等,边延长线也可以引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这些性质在实际解题中均会经常用到,而且这些性质之间可以相互“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呢?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不起
期刊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有助于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遇到与数学相关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和数学相联系,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因此,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解数感的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我们应从
期刊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使学生在创造的实践中激发兴趣,增和知识,增强自信,从而使学生体验的喜悦。  一、凭借好奇的心理,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
期刊
我们要锻炼学数学的能力,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开展讨论—形成新知—应用反思”的学习方法。在初三数学学习中尤其要做到七个重视:  1、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
期刊
【摘要】教师对教法研究多,对学法研究少,学生很少接受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缺乏明确的认识,看不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总结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实践性较为明显,学生难以把握,成绩下降,在所难免。因此,加强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对此进
期刊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进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观念。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形象直观,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