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当今,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为数不少的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一、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二、加强法制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经常组织一些让留守儿童参与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教师要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教师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
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七、适当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多疑,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进行思想教育,使留儿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九、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一体化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增强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为数不少的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一、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二、加强法制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经常组织一些让留守儿童参与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教师要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教师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
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七、适当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多疑,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进行思想教育,使留儿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九、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一体化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增强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