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底,国家科技部决定在攀枝花市建立以钒钛新材料为主的“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新材料基地),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对于调整我国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将起到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发挥深远影响。
1 新材料基地确立背景
1.1 资源条件
攀西地区是我国西部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光热资源与生物等资源。尤以矿产资源的高度富集为世界瞩目,已找到矿产80余种,探明储量59种,矿产地680余处(其中攀枝花市境内找到矿产76种,探明储量39种,矿产地490余处,已得到开发利用的矿种45种)。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96.6亿吨,为世界储量的1/4, 矿中共生着钛、钒、钪、钴、镓等10几种稀、贵金属。其中共生的钛资源(二氧化钛)8.7亿吨,居世界第1位,为全国储量的90.5%,世界的35.2%;钒资源(金属钒)884.5万吨,居全国第1位,为全国储量的62.2%,世界的11.6%,是世界三大产钒国之一;铁储量居占全国的20%,是仅次于鞍本地区的我国第2大铁矿。按初级矿产品价格测算,攀西地区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
1.2 经济技术基础
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对攀西地区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经济发展具有了一定基础:建立了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建成了我国20世纪最大的水电站,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市。从1965年起的36年内,攀枝花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4亿元,形成社会固定资产524亿元。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年产铁420万吨,钢360万吨,钢材280万吨,钒渣14万吨,钛精矿12万吨,高钒铁7 200吨,钛白粉1万吨,原煤620万吨,发电装机总量400万千瓦。
在科技事业发展上也具有一定基础,全市拥有7万名专业技术人员、9所独立科研院所和2所大专院校。近年来,科技每年新增经济效益5亿余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市内重点科研机构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已进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在我国冶金行业是科技研发能力比较强的一所科研机构,下属3所、2中心、1厂,“九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290项,其中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2项, 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8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47项,取得专利47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应用于生产并取得显著效益。
攀枝花市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富集而又有较好经济技术基础的城市,具备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的有利条件。
1.3 钒钛资源开发与重大战略选择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开发最初是以建设钢铁厂为目标。当时从全国战略大局出发,以及受到技术能力限制,钒钛磁铁矿仅开发利用了其中的铁资源。矿中其它资源以选铁尾矿和矿渣的形式,被堆存起来。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主要价值不在铁上,而在钒、钛、钪等资源上。据有关专家测算,铁的价值占资源潜在经济总价值的6.2%,钒、钛占48.8%,钪占41.7%。钛被称为第三金属, 钛金属材料国际上主要用于航空航天业,是重要战略物资。钛的氧化物——钛白粉是最佳的白色颜料,是仅次于合成氨和磷酸的全球第三大无机化工产品,它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冶金等行业。钒是一种重要合金元素,在钢中添加万分之几就使钢强度明显提高,钒的氧化物是化学工业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钒和钒化合物可应用于电子、陶瓷、宇航、核工业等领域。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被列为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之一。国家组织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生产单位的优秀人才,对攀枝花钒钛磁铁共生矿综合利用开展了连续10年的大规模的科技攻关,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八次亲临攀枝花指导,从而基本打通了生产流程,为在攀枝花建设钒钛工业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 攀枝花钒钛资源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至2000年底钒的利用率为42.6%,钛的利用率仅为4.9%,钒钛工业发展状况与其极为丰富的资源很不相称,攀西资源的应有效益远未发挥。
近年来,攀西资源综合利用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进一步开发攀枝花极为丰富的钒钛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川省和攀枝花市提出建立攀枝花新材料基地的构想,得到李岚清副总理和科技部的肯定。攀枝花市组织力量认真进行基地建设准备工作,形成《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2001年12月18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2 新材料基地建设基础与发展设想
2.1 新材料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确立,是在西部大开发形势下攀枝花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调整,由原以发展传统原材料工业为主,调整为重点发展以钒钛为主的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产业;由原资源型城市普遍遵循的渐进式发展,调整为走依靠科技进步的资源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攀枝花新材料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导向上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倾斜和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生产力要素,按照市场规律流向攀枝花,增强基地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上的实力与能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按照“攀枝花实际+国际惯例+创新”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攀枝花发展的潜力,不断增强地区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全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从而加快攀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至2001年底,攀枝花新材料已形成约20亿元销售收入的产业规模。攀枝花新材料基地建设的目标是用5年或稍长时间,在新材料发展上形成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基地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增加100亿元,工业总产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攀枝花市形成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民经济新结构;力争在攀西资源开发50周年,即2015年时,基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城市现代化进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攀枝花市成为国际著名的钒钛之都。
攀枝花新材料基地的发展方向是:突出攀西地区特色资源——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在新材料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技术和特色产品,重点形成以钒钛为主的5个领域的新材料产业:即钒材料、钛材料、钒钛合金与其它金属新材料、粉体新材料、无机非金属与有机高分子新材料。
2.2 新材料基地重点产业发展领域
2.2.1 钒材料
攀枝花经过多年努力,在钒开发利用上某些生产技术上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提钒技术方面,采用转炉提钒替代过去的雾化提钒技术,产量提高到13.9万吨/年,占全国的80%以上;在钒制品方面,已拥有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50钒铁、80钒铁等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在研究开发方面,已自主研发成功氮化钒生产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2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正在开发航空航天级中间合金、钒精细化工产品。
攀枝花钒产业发展思路是扩大钒制品的深加工规模,进一步优化技术经济指标,提高装备水平和钒的回收率;大力开发并生产钒的高新技术产品,拓宽钒的应用领域。力争5年后钒回收率提高到52.7%,钒产品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攀枝花在国际钒市场上形成与南非、独联体“三足鼎立”的地位。
2.2.2 钛材料
钛的工业产品主要有钛白粉、钛材和钛精细化工产品,世界上92%左右的含钛物料用于生产钛白粉。钛白粉生产属技术密集型的精细化工产品,技术难度高,投资大,美国和日本几家跨国公司控制着钛白粉生产技术和市场,在关键技术上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长期以来攀枝花在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进行了艰苦的科技研究和攻关,掌握了硫酸法钛白粉生产技术,已能生产高档造纸钛白、化纤钛白和高纯二氧化钛,在微细粒级钛铁矿浮选技术、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也获成功。目前尚未攻克的关键技术难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这是当前发达国家采用的主导技术,它关系到钛白工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二是高炉渣回收钛技术,它关系到钛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攀枝花钛材料的发展思路是: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攻克氯化法钛白、高炉渣回收钛等钛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工业;提高钛的回收利用率,钛回收率提高到15.4%;开发生产新一代钛产品,力争花5年或稍多时间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
2.2.3 钒钛合金与其它金属新材料
钢铁工业是攀枝花现有主要材料工业,应用高新技术提升钢铁工业,开发新一代材料,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途径,一是发挥原矿中天然含有钒钛的优势,发展钒钛合金钢;二是开发微细晶粒化新一代钢铁材料。攀枝花在钒钛合金钢的开发生产上已有一定基础,钒钛低合金钢的比重占钢总量的30%。钢铁材料微细晶粒化的研究,国家已组织全国力量开展此项工作,攀枝花是参与单位。
攀西地区除了钒钛外,还有多种稀有有色金属,应积极开发利用,目前从钒钛磁铁矿中回收利用钴、钪、镓等稀有元素的技术已具备,关键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好产业化规模。
攀枝花在钒钛合金与其它金属新材料的发展思路是:积极开发新型高强度钒钛合金钢系列新产品和微细晶粒化新一代超级钢材料,钒钛合金钢比重提高到40%以上;对钒钛磁铁矿中共生的钴、钪、镓等资源的利用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分别建立起生产线;该领域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
2.2.4 粉体新材料
攀枝花发展粉体新材料具有较好条件:一是粉末冶金,结合冶金过程产生的每年4万吨的含铁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各种性能的粉体材料。二是磁性粉体材料,包括高档软磁铁氧体和硬磁铁氧体等材料,目前小规模生产已起步。三是纳米材料,重点是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五氧化二钒。上述三个方面的科技研究都已有一定基础,尤其前两个方面已可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市场容量上,中低档粉体材料市场已饱和,高档产品前景看好。
攀枝花发展粉体新材料发展思路是:结合资源特点研究开发新产品, 力争在粉体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上形成地区特色,发展成产业群,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其中粉末冶金、磁性粉体材料和纳米材料各5亿元。
2.2.5 无机非金属与有机高分子新材料
攀西地区除蕴藏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外,还拥有多种丰富的非金属矿和生物资源,这为发展无机非金属与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来攀枝花的企业依托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成效。例如利用糖厂酒精生产的废弃液杂醇油,提取合成液晶用光学戊醇已进入中试阶段,对煤化工产品的开发,已研制出先进生产技术的PEN工程塑料,不少开发的新产品已可进入产业化。
攀枝花无机非金属与有机高分子新材料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资源多样性,发展多种新材料,形成丰富多彩的产业群落, 5年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例如,利用石墨资源发展99.99%纯度的高碳、高纯石墨,利用偏钛酸制取钛基金属陶瓷等,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硅、多晶硅等。
2.3 新材料基地发展措施
攀枝花推进新材料基地发展的措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尽力建立起具有较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加强自身建设,集中力量在市内新建10个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实验中心)。二是借助外力,开展“借脑工程”,巩固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科技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的科技协作关系,支撑基地建设,解决技术源泉不足问题。
第二, 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和体制建设。即借助中国加入WTO和确定攀枝花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良机,大刀阔斧地进行机制创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模式;增强地方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争取国家给予攀枝花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创新经济体制,改变单一的投资模式,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扩大市场准入原则,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创新科技体制, 对科技开发机构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引入新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型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机制。
第三,加强政策与组织保障。在政策保障方面,在国家未出台新材料产业基地政策之前,攀枝花主要利用地方政策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着重从产业导向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考虑。在组织保障方面, 按照部、省、市共建新材料基地的原则,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在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未成立之前,市内先建立基地建设筹备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运作基地建设事宜。
3 新材料基地建设近期进展
3.1 新材料基地建设工作进展
自2001年12月国家批准建立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来,四川省和攀枝花市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工作。攀枝花市2002年初,多次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对基地建设问题开展研究。3月,组织新材料基地考察团到江阴、宁波、包头等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初步理清基地建设思路。7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决定》,对基地建设进行部署。
在规划工作方面,为了提高规划水平和层次,正委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等单位编制新材料基地有关规划,同时市内成立规划课题组协助开展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
在资金投入方面。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支持钒钛资源开发利用攻关;市建立奖励资金150万元,用于奖励钒钛资源项目的科技攻关成果;建立与中科院合作的院市成果孵化资金200万元中,重点支持新材料研发项目;市政府决定,2003年起科技三项费用由财政预算的1%上升到2%,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支持新材料项目。
3.2 新材料项目进展
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新材料研发工作的状况。攀枝花新材料基地的建立,提高了钒钛等资源研究开发工作强度。全年研发项目有41项,其中“氯化法钛白工艺优化及快速流化床制备TiCl4”、“细鳞片石墨制备高纯石墨技术研究”等项目的攻关取得了较大突破,钒电池等功能材料的开发研究正在深化。攀枝花钢铁公司运用资产重组,在辽宁省锦州、云南省华坪等地建立中间试验基地,从而加速了钒钛资源开发工业试验进程。
在新材料产业化上,有一批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高附加值的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主要项目有:300吨/年的氮化钒、200吨/年的纳米TiO2、1万吨/年的超细重晶石、5000吨/年的YH-2硬磁、8万吨/年的三聚磷酸钠和微细级钛铁矿回收生产线等,钛回收率已由4.9%提高到7.7%。正在酝酿的产业化项目有41项,主要有:8万吨/年的聚氯乙稀、5万吨/年的碳酸二甲脂、300吨/年的双酚S、1.3万吨/年的碳酸钙生产线等。
攀枝花作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在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速度时,也遇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同时由于攀枝花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发展历史,还存在着特殊的矛盾与困难。但是攀枝花市有信心和决心,逐步解决这些矛盾与困难,充分应用材料基地平台,推动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